心学历史1:项羽与冒充者综合征

不是王阳明那个“心学”,是把心理学视角切入到历史的解读中,将心理学概念对号入座历史人物。摒弃历史叙述中王侯将相们非黑即白的忠奸脸谱模式。

心学历史1:项羽与冒充者综合征

项羽

项羽在鸿门宴之后,达到了权利的顶峰。然而,他却没有像秦始皇那样称帝。他是完全有资格,有机会来成为新的皇帝的。据史记记载:他在年轻的时候看到秦始皇在巡游那种威武的阵势,他说了一句话:彼可取而代之。但是这句话里却可以被这样理解:有人可以取代他,但没有说我项羽可以取代他。而他的老对手刘邦却是这样说的:大丈夫该如是!就是说应该这样。项羽有冲动要取代秦始皇,但是他说出来的却是有人可以取代秦始皇。这也可以解释当他进入咸阳以后,他不像刘邦那样心安理得的觉得他可以坐上秦始皇的位子。面对阿房宫,他的反应是一把火把它烧了,而不是大模大样的住进去。

可以君临天下的项羽,于是做了这样一个决定,召开诸侯大会,把天下分成了19份,把原来的7国细分为19个国家。项羽是楚国人,他甚至把楚国也分成了3份,自己只占其一,他都没有勇气去做一个楚霸王,他是把楚国分成了东中西3份,他只是让自己当了一个西楚霸王。

这个很有意思,他自己心里头有一种严重的冒充者综合征。所以说项羽是具有明显的冒充者综合征的人,而且他病的真的不轻,最后十面埋伏还在抱怨非站之罪,天意灭他的。不是天要灭他,是他自找的。

冒充者综合征是一个心理学概念,也称为“自我能力否定倾向”,是有两个心理学家在1978年发现并命名的。这个概念一提出来就被广泛的传播,原因就是它的确是揭示了一种具有普遍性的心理状态。有这种冒充者综合征的人虽然按照客观的标准评价他已经获得了成功和取得了成就,但是他本人常常认为这不大可能,或者说自己的能力跟自己的所得总是不相匹配,感觉有点儿像是在欺骗人,甚至会害怕别人发现自己的名不副实,心里头总有一种隐隐的恐惧,害怕自己有朝一日被打回原形,重新成为一个屌丝。

有这种心理倾向的人遇到一些重大机会的时候,他常常会表现出某种拖延和无穷准备的状态。就是他总觉得在做这个事情时候,自己的能力不够,总觉得这个机会不大可能属于自己。尤其是那些在经营一个企业的人,往往遇到一些重大的机会的时候,他表现出某种优柔和犹豫不决,而且常常在这种优柔和犹豫当中错失机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