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氏宗祠節選

張氏宗祠

節選

我的老家在馮家莊,冀南漳河的北岸,聽老人們講,我們祖上是古時從洪桐縣大槐樹下那邊搬來的。在我們老院子的門邊有三棵大樹,一棵是榆樹,一棵是椿樹,還有一棵是楊樹。榆樹有兩摟粗,椿樹差不多一摟粗,楊樹也有半摟粗了。我的父親告訴我,那棵椿樹是他小時候栽的,榆樹是父親的父親栽的。我們張家歷來有個規矩,凡是張家的男丁,長到九歲的時候必須要親手栽下一棵小樹,並且要把它當成自己一樣去養。我記得我長到七歲時,在父親母親的叮囑見證下就栽下了一棵小樹苗,自己挖坑,栽樹,澆水……栽下後的日子就每天看著它,盼著它快些長大,如同盼望著自己長大一樣。那棵樹就在我父親的那顆南邊,現在也是枝繁葉茂的大樹了。

我那時候很好奇,一直都想不明白,為什麼每個男丁都必須要栽一棵樹呢。在我十八歲那年的夏天,我們家人坐在大樹下乘涼,父親給我們講了個故事。

我的祖上原來是名門望族,只是清末家道慢慢凋落,大約是富不過三代的緣故吧,在我老老老爺的時候,家裡已經很窮了。我的這位老爺爺,從小聰慧好學,並且長大後考取了功名,做了一個很大的官,成了家族和附近的驕傲。但是由於他的性格耿直,嫉惡如仇,不願和那些壞官一起欺負老百姓謀利,於是便處處遭受排擠,某一年被上司給穿了個小鞋兒,他心裡很是不爽,便把上司給炒了,一紙辭呈便瀟灑的稱病回家了。

回到老家後,他無所事事,常常悶悶不樂,我的老奶奶對他很是擔心,怕他再這樣下去把身心搞垮,便對老爺爺說,你看村裡的孩子家裡大部分都是很窮,不會讀書寫字,有的甚至連自己的名字都寫不來,你不如教孩子們讀書吧。我的老爺爺竟然毫不猶豫的答應了,便在我家旁邊蓋了個學堂,教村裡的孩子們唸書,每個孩子的學費是一年三鬥糧食,無論粗糧細糧,家裡實在窮的就不要了,並且中午管飯,富人家的呢就多收點。由於老爺爺在附近很出名,很有學問,學堂很快就滿員了,沒多久,村裡便聽到了朗朗的讀書聲。

在學堂的不遠處,長著一棵大樹,很多時候我的老爺爺都帶著他的學生,坐在大樹底下給他們講故事,說學問,告訴他們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尤其是文人可以窮,但是不可以沒有風骨,等很多做人的道理。在教完課後,也常常踱到那棵樹邊發呆,有時候圍著他轉圈兒,有時候用手慈愛的撫摸,有時搖搖頭或者點點頭……如此過了幾年,那年夏天颳大風下大雨,把樹給颳倒了,老爺爺還傷心了好幾天,後來在那棵大樹的位置上重新栽了一棵小樹,對那棵小樹特別上心,所有的活兒都親自躬身而為……

老爺爺每年都看著這棵小樹春天發芽,夏天長大,秋天落葉,冬天歸藏……後來聽我老奶奶說,以後的日子他竟然有了難得的笑容。很多年過去了,樹越長越大,成了參天大樹,某年夏天的某天傍晚,他把一大家人叫道大樹跟前,開了個會,說,以後凡是張氏家族的男丁,無論是誰,長到九歲時必須親手在門口栽下一棵樹,從北向南依次栽,並且要把樹當成他自己,一定要長大成材。還要把這條規定寫進張氏族譜中,作為家訓一代代傳下去。家裡人都很不解,問他,他也是笑而不語。

教學的日子過的很快,那棵小樹也逐漸長成了參天大樹,旁邊也有了和它作伴的參差不齊的大的,半大的,小的樹,成了一片小樹林,看著就宛如一家人似的。老爺爺的孩子,孫子們也都陸續長大了,總共十多口人,一家人在一起倒也其樂融融。在這裡面發生了值得細說的幾件事,一件事是,村裡有個人叫馮三,四十歲左右的年紀。由於他家裡窮,人也特別老實,不善言辭,所以一直沒有娶上媳婦。我的老爺爺便給他介紹了遠房的一個表親,這惹得我老奶奶很不開心,說給親戚怎麼介紹一個只有四五個心眼兒的傻子。我的老爺爺便笑著問他,你解釋解釋什麼叫四五個心眼兒的傻子。我的老奶奶無言以對。老爺爺接著說,如果非要去區分精與傻的話,看我給你分分,在不在理兒。這個世界上大多數人都是五六個心眼兒,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普通人,七個心眼兒的人也就是所謂的精人,能人,八個心眼兒的人是那種有大作為大本事的人,九個心眼兒的人就如同皇帝一樣稀少,如孔子,老子等有大智慧影響後世的人,至於十個心眼兒的人嘛,世上根本就沒有!能擁有十個心眼的人就成仙咯。這個世界上哪裡來的那麼完美的人和事呢,話又說回來了,也沒有徹底的傻子,有很多時候,人家心裡有數,只是不說出來而已。更何況馮三能做能幹,無非就是憨厚言拙罷了……這一通說,把我老奶奶還真給說住了,細想還真有幾分道理,也就作罷了。

第二件事就是,縣裡有個沽名釣譽,魚肉百姓的縣長,喜歡名人字畫,聽說老爺爺是做過大官,很有學問和聲望,便帶著重禮前來拜訪,希望得到老爺爺的一副墨寶。我的老爺爺對這個壞傢伙是有所耳聞的,本不想見他,在我老奶奶的勸說下,勉強讓他進來喝茶。那個壞縣長說久聞我爺爺的大名,如雷貫耳,皓月當空云云之類的話,我的老爺爺很不耐煩,問他若無其他事就請端茶吧!壞縣長趕忙說,有事情,有事情……就把想讓老爺爺題幾個字的想法告訴了他。老爺爺看到他和他的隨從一個穿紅,一個穿綠,便想起了謝縉的兩句話,打算戲弄一下這個縣長,便說,筆墨伺候。然後揮狼毫蘸飽墨,在宣紙上龍飛鳳舞的寫了一副草書對聯,井底蛤蟆穿綠襖,落湯螃蟹著紅袍。筆力飄逸矯俊,筆勢連綿雄勁,那個縣長如獲至寶,問老爺爺這是什麼字,老爺爺說這是誇你的!他便屁顛屁顛的走了,我的老奶奶等家人笑的前仰後合。

還有一件事情,那年冀南地區遭受百年不遇的大旱和蝗災,莊稼顆粒無收,窮人家賣兒賣女,餓死的人到處都是,學堂不得不暫時解散。我的老爺爺把家裡的餘糧,分給村裡那些揭不開鍋的同鄉們,每天門外都有很多排隊等候糧食的鄉親們,到最後糧食施捨的實在不多了,我的老奶奶發話了,咱們家一二十口人,剩下這點糧食怎麼能行呢?老爺爺說,咱們家吃的飽飽的,總不能眼睜睜看著老鄉們餓死,咱們都是一個村裡的,好來好去,你能忍心?能救就救吧。後來的日子越來越艱苦,瘟疫流行,我的老爺爺,就帶著家裡的孩子們,到門前的大樹底下開了個會。告訴他們,眼下的形勢很是嚴峻,到了窮則生變的時候了,樹挪死,人挪活,不能都眼巴巴的都在這裡活活餓死,得想個辦法。接著他安排除了大兒子老奶奶陪著他留下來以外(葉落歸根,他捨不得離開這個家),剩下的孩子們都離家投奔親友,但是,無論怎樣,二十年後必須回老家到這裡相聚。大家都很是理解老爺爺的做法,便依照執行去了。

接下來,村裡所有的人家都沒有了糧食,我們家也不例外。我的有一天老爺爺偶然發現,牲口棚裡還有平時他從大樹底下掃落下來的榆錢,槐花等牲口食料,便如獲至寶……這樣堅持了沒多久,有一天馮三家的孩子過來了,馮三和他媳婦一個餓死,一個得瘟疫,都雙雙故去了,剩下這個孩子也是皮包骨頭,兩眼無神,又黑又瘦。我的老爺爺和老奶奶也是幾天沒吃東西了,剩下的食物就是一塊發黴的紅薯渣麵糰,一直不捨得吃。這時候的老奶奶餓得也是奄奄一息了。本來老爺爺準備把麵糰給老奶奶吃的,可是馮三的孩子過來了,老爺爺猶豫了,老奶奶明白他的心思,便喃喃地說,給孩子吃吧,我有瘟病,吃了也是浪費,孩子還小,給他吃了讓他好好地活著。兩天後,老奶奶便逝去了……這個孩子活了下去,後來考取了功名,這是後話。待續……

鄴都書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