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要培養成才,這3種能力開發要趁早,專家:天賦遞減法則決定

孩子要培養成才,這3種能力開發要趁早,專家:天賦遞減法則決定

引子

前段時間,一位親戚剛生了一個可愛的寶寶,年輕父母就把孩子的教育提上了議事日程,可雙方老人都認為現在談孩子教育會不會太早了,是不是要等到孩子大了、懂事了的時候再考慮教育的事情。雙方意見分歧的背後,其實是在孩子教育理念上有著不同的認識。

教育專家已經證實,孩子的天賦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遞減,教育得越晚,孩子與生俱來的潛能就發揮得越少。從這一點來說,父母要重視開發孩子的早期教育的確是一件既重要又緊迫的事情。

這裡需要先釐清一個概念,開發孩子早期智力並不等於是對孩子進行超前超綱教育,這兩者具有本質上的區別。

孩子要培養成才,這3種能力開發要趁早,專家:天賦遞減法則決定

01 “兒童潛能遞減法則”決定了父母要重視開發孩子的早期智力

一個人從生命的開始,就具有感知和探索周遭世界的渴望。

至於是否教育得越早就越有效,我們或許可從大自然中的現象找到一些答案。

一棵橡樹,假如它能夠得到充分的生長,可以長到30米高的話,那麼這棵橡樹就具有長到30米高的潛質。然而現實是,沒有一棵橡樹能長到30米,通常只會長到12~15米;要是生長環境不理想,就只能長到6~9米;但如果養分充足,再加上精心培育,就可以長到18~21米,甚至是24~26米。

孩子要培養成才,這3種能力開發要趁早,專家:天賦遞減法則決定

同樣道理,一個孩子,假如他的天資能得到充分的發揮,最終具有100分的能力,那麼,這100分就是這個孩子的最大潛能。如果父母採取的是放任不管的態度,孩子或許就只能成為具有30分能力的人。也就是說,他的潛能只開發出了很小的一部分。

在這裡需要提及一個非常重要的規律,這就是兒童的潛能開發遵循著一種規律,那就是天賦遞減規律。

怎麼理解上面那句話呢?我們可以這樣理解,比如,生下來具有100分潛能的孩子,如果一出生就受到恰當的教育,將來就完全有可能具有或趨向於100分的能力;但如果父母從第一天起放棄了對孩子恰當的教育或採取了不恰當的教育方式,直至幾年之後再去考慮孩子的教育問題,即使在後期採取了非常理想的教育,將來也只能具有80分的能力,孩子這段錯失的成長機會是難以得到彌補的;如果是從10歲才開始教育,那很有可能只有60分的能力了,而到15歲時就只剩下40分了,這就是“天賦遞減規律”帶給我們的直觀感受。

這也意味著,父母對孩子教育得越晚,或者說開發孩子的智力越晚,他們與生俱來的潛能就發揮得越少,這是兒童潛能遞減法則在其中的影響。

孩子要培養成才,這3種能力開發要趁早,專家:天賦遞減法則決定

對於早期教育這件事,許多父母對此頗有疑慮,孩子這麼小就要接受教育,實在是不忍心,讓孩子享受自由的玩樂多好。但事實上,孩子早期智力開發是很有技巧的,並非是我們想象中的灌輸式和教條般的學習,更不是對孩子進行超前超綱的教育,而是重在全面對孩子的早期智力進行寓教於樂的開發。

這裡舉一例來說明,比如想讓孩子養成終身閱讀的良好習慣,肯定不是等到孩子會認字的時候或上學的時候才開始培養,要是早期沒有抓住培養孩子閱讀興趣的機會,在後期一般就很難真正達成孩子閱讀興趣養成的目的。

但反過來,如果父母從第一天起就通過給孩子讀繪本、講故事等方式說給孩子聽(雖然孩子小聽不懂,但都在不斷地吸收著),等到孩子再大一點之後,讓孩子隨性“玩”繪本、翻閱繪本等,父母也對親子閱讀互動中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閱讀薰陶,這樣孩子就會被父母逐步引導到閱讀之路上來。

在這方面我是有親身體會的,我正是從第一天起就對她進行良好的閱讀習慣培養。到現在,當她的同齡小朋友們都被電子遊戲給“俘虜”了過去,沉迷於遊戲之中時,而她卻無視這些電子遊戲的存在,因為已經把讀書當成了最大的愛好和一種愉悅身心的需求。

孩子要培養成才,這3種能力開發要趁早,專家:天賦遞減法則決定

因此,孩子僅有天賦是遠遠不夠的,父母還要抓住孩子的最佳發展期,它對孩子的一生髮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父母千萬不要錯過。

02 教育及時和得當,普通孩子也能培養成小天才

如果教育及時和得當,普通的孩子也能成長為小天才。大名鼎鼎的卡爾·威特的教育方式值得我們家長借鑑。

卡爾·威特主張從孩子出生15天起就開始教他說話。只要小卡爾·威特醒著,卡爾·威特夫婦或者跟他說話,或者輕聲給他唱歌。

等到小威特稍大一點兒後,父親(或母親)就把飯桌上的餐具和食物的名稱、身體各個部位的名稱,家中器具和食品的名稱,院子的草木及其他能引起孩子注意力的實物名稱教給他。在父母的精心培養下,小威特的語彙日漸豐富起來。

當小威特稍微能聽得懂說話的時候,父母就天天給他講故事。不僅讓小威特聽,還要讓他聽後再用自己的語言複述一遍。這樣,小威特到五六歲時,就毫不費力地記住了3萬多個詞彙。

孩子要培養成才,這3種能力開發要趁早,專家:天賦遞減法則決定

無數事實證明,孩子在學齡前尤其是在3歲以前,是語言發展的最佳時期,父母儘早教孩子學說話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語言是承載知識和拓展思維的重要工具之一。

如果孩子不及早掌握語言,就不能很好地發揮其能力。而若能在孩子6歲以前就能準確地掌握大量的語言,尤其是能閱讀大量的書籍的話,那麼這個孩子的未來發展就一定會很快,將遠遠超過一般孩子。

接下來再舉一個廣為人知的真實例子。

1920年10月,一位印度牧師辛格在叢林中發現兩個被狼哺育的女孩,一個是一歲半的阿瑪拉,一個是八歲的卡瑪拉。據推測,她們是在半歲左右時被母狼帶到洞裡去的。牧師決定將兩個孩子帶回孤兒院撫養。

當她們被領進孤兒院時,一切生活習性都同野獸一模一樣,無論專家怎麼努力進行調教,都收效甚微。直到她們去世前也都沒有真正學會說話,智力只相當於三四歲的孩子。

從這個真實例子中明顯可以看出,即使是在頂級專家的培養下,這兩個“狼孩”應具備的人的習慣始終沒能很好地養成,其根本原因就是錯過了早期智力開發的關鍵期(半歲時被狼掠走),這也從側面證明了天賦遞減法則。因此,不管是何種理由,孩子的早期教育都不能錯過。

孩子要培養成才,這3種能力開發要趁早,專家:天賦遞減法則決定

03 這三種能力的開發要趁早

生物學家達爾文不但對物種起源研究精深,對育兒的見解也頗有獨到之處。

一天,有位年輕媽媽抱著自己的孩子去找達爾文,向他請教有關育兒問題。

“啊,多漂亮的孩子啊!幾歲了?”看到這麼漂亮可愛的孩子,還沒等年輕媽媽開口,達爾文就高興地向夫人問道。

“剛好兩歲半。”年輕媽媽誠懇地對達爾文說,“當父母的總是希望孩子成才。你是個科學家,我今天特意登門求教,對孩子的教育什麼時候開始才好呢?”

“唉,夫人,很可惜,你已經晚了兩年半了。”達爾文十分惋惜地告訴她。

這絕不是達爾文在誇大其詞或故弄玄虛,而是站在兒童教育發展規律的角度提出建議的。

在現實中,有不少父母和這位年輕媽媽一樣,其實多多少少已經錯過了孩子的最佳成長期。

自出生之日起,孩子就會通過嘴、舌頭及其他感官來探索外界事物。也就是說,一個人從生命的開始,就有了感知的慾望。

1.胎教。母親在懷孕時,不僅所吃的食物會對胎兒的成長有影響,自身喜怒哀樂的情緒也會對胎兒有影響,尤其是對孩子以後的心智和精神更是有影響。因此在懷孕時就應儘量不服用藥物,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不隨意生悶氣或任性發脾氣,多聽聽優美高雅的音樂,多看看美麗的風景等。(母親)好好滋養自己的身心,實則就是對孩子進行早期智力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

2.嬰幼兒教育。孩子從出生起,一旦接觸外部世界就開始了認識和探索世界的歷程。儘管在剛開始他們聽不大懂父母所說的話,但他隨時隨地都在吸收和學習,而且嬰幼兒學習和吸收的速度跟成人比起來要快得多,所以當你哪一天突然聽到寶貝喊出爸爸媽媽,不用奇怪,這就是語言教育上厚積薄發的體現。當然,在這一時期的教育並不光是語言和行為等方面的薰陶,還有品格、性格等方面的塑造。

孩子要培養成才,這3種能力開發要趁早,專家:天賦遞減法則決定

3.幼兒教育。對大一點兒的幼兒,就需要進行系統的知識教育、動手能力、運動能力、思維能力等方面的教育。

總而言之,孩子的這三種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身體運動能力及對周圍環境的觀察和感知能力等的開發要趁早。

結語

教育學家們一直在提倡應儘早對兒童進行教育,因此,父母要從小高度重視孩子的早期智力開發,前面辛苦付出且教育到位的話,後面在孩子的教育上就會輕鬆很多。

這裡有必要再次強調的是,開發孩子的早期智力,一定要建立在遵循教育規律和孩子身心發展規律的基礎上。

要反對那種以開發孩子早期智力為名,對學齡前的孩子進行諸如提前學寫字、提前學習小學課程等超前超綱式教育,這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開發孩子的早期智力。這樣做,對孩子的早期智力開發是有百害而無一利,是以犧牲孩子的未來發展為代價,輕則導致孩子學習後勁不足,重則讓孩子產生厭學心理。顯然,這種錯誤做法是我們家長要極力避免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