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榮的自殺,讓我們明白了自卑

作為中國80年代娛樂圈最傑出的偶像,張國榮短暫的一生,已足以讓無數人羨慕不已。在普通人看來,張國榮受萬千粉絲崇拜,他怎麼可能有自卑感。

但事實卻是如此,張國榮在藝術上有著極高的追求,這讓他“理想中的自我”變得遙不可及,但另一方面,當時媒體對張國榮的負面評價從來沒有停止,這就形成了理想與現實的巨大差距最終導致了自卑和抑鬱,最後嚴重到選擇了自殺來獲得解脫。

自卑是一種心理現象,任何人都會有。

張國榮的自殺,讓我們明白了自卑

01

什麼是自卑?顧名思義,就是自己瞧不起自己,它是一種消極的情感體驗。在心理學上,自卑屬於性格的一種缺陷,表現為對自己的能力和品質評價過低。

自卑的前提是自尊,當人的自尊需要得不到滿足,又不能實事求是地分析自己時,就容易產生自卑心理,慢慢地從懷疑自己的能力到不能表現自己的能力,從怯於與人交往到孤獨地自我封閉。

自卑的人往往都會從言行舉止上體現出來,最典型的有這五種表現:

(1)非常敏感

充滿懷疑的,疑神疑鬼的,這是自卑之人第一個重要的表現。

(2)缺乏信任。

對於事情總是充滿著太多的不確定性,一般不信任他人。

(3)優柔寡斷。

缺乏自信,猶豫不決,錯過很多良機。

(4)無關自聯。

遇事愛跟自己關係,讓別人哭笑不得,自己還渾然不覺。

(5)內向害羞。

性格都比較內向,不容易與人溝通,交往中非常的拘謹,害羞、放不開。

張國榮的自殺,讓我們明白了自卑


02

人為什麼會自卑?從科學分析的角度可分兩個方面:一是產生自卑心理的心理學原因。因為人們在思想中有兩個自我——“理想自我”和“現實自我”,如果“理想自我”的標準很高,而在生活中的現實自我評價卻很低,這樣的差距會讓人感到失落,從而產生自卑感。

二是產生自卑心理的社會原因。人需要在與他人合作中建立對自己的認知。如果一個人與他人合作出現問題,無法很好的融入社會,那麼,就會拉大“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的差距,讓人產生自卑感。

很多人覺得自卑是一件不好的事情,總想把這件事藏起來,怕人發現。但其實,不管是普通人,還是社會名人,都會有自卑的感覺。

中央電視臺著名節目主持人白巖松,就曾經因為自己出身於一座小城鎮而感到自卑,甚至當他考入大學以後,不敢與女生說話;同樣是著名節目主持人的張越,當年也曾為自己的肥胖而自卑,夏天甚至不敢穿裙子出門。

“理想自我”和“自我評價”之間的差距,是產生自卑感的主要原因之一。而“理想自我”是人們希望自己成為的樣子,“自我評價”是人們對自己現實形象的評價,但說到底,都是自己內心的衝突,對自己的否定、不接納,從而形成了人格障礙。

我的同事小王是個內向的姑娘,身材有些胖,這讓她很自卑。單位同事開玩笑時,只要涉及到胖的內容,她總是會認為說的自己,會不開心。大家與她相處都很謹慎,為此,她與同事的關係也比較疏遠。

與此不同,隔壁辦公室同事小宋則正好相反。小宋人說話幽默,性格開朗,但頭髮有些少,大家開玩笑,特別是說到禿頂一類的話題,小宋也會跟著揶揄說笑,大家也都很喜歡小宋,他與同事相處的都很開心。

自卑作為人們最常見的心理活動,影響著每一個人的生活。

張國榮的自殺,讓我們明白了自卑


03

人的自卑感從何而來?自卑感是由缺乏與社會合作的能力而來,而這個能力從何而來?分析其深層原因有以下三點:

第一是從小過度嬌慣。嬌慣會讓人變得只知索取,不懂回報,不知感恩,以自我為中心,總是高高在上,藐視他人,不屑於合作,最終在面對生活時,不知道如何適應,產生嚴重的自卑感。

第二是具有生理缺陷。由於某種心理缺陷或生理疾病,不能像正常人一樣生活,認為自己的存在毫無價值,不願同社會進行合作,自暴自棄。

第三是成長曆程中愛的缺失。成長過程中被長期忽視、嫌棄,得不到關愛,對外界處於冷漠、敵視的態度。

人在成長曆程中,原生家庭教育和成長的環境對人格能力的形成起著決定性作業。

所以說:幸福的童年可以治癒一生,不幸的童年需要一生治癒。

張國榮的自殺,讓我們明白了自卑


04

既然自卑有這麼多的危害,怎樣才能克服自卑感呢?有科學實驗證實,心理學中心理補償機制能有效克服自卑。

心理補償機制,通過讓人們樹立目標、實現目標,提高對自我的評價,縮小與“理想自我”的差距,它是一種能有效擺脫自卑心理的方法。

人心理補償又可以分為兩種,一種叫做“真實補償”,這是指人們在面對一個自己所無法解決的問題的時候,會通過樹立另外一個目標,朝著另一個方向努力,通過實現這個目標,讓自己在心理得到補償。

如貝多芬從小聽覺有缺陷,耳朵全聾後還克服困難寫出了優美的《第九交響曲》,他的名言--“人啊,你當自助!”成為許多自強不息者的座右銘。

“真實補償”其實就是讓人們的注意力從那些自己無法實現的目標,轉移到自己通過努力能夠實現的目標上,並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目標,補償之前的失敗,來克服心理的自卑。

但“真實補償”與“直接解決”一樣,同樣需要人們極大的勇氣和長時間的努力。因此,有很多人選擇了另外一種補償方式,通過迴避、自我安慰、尋找藉口等方式,獲得優越感和成就感。這種方式被稱為“虛假補償”。

如問題少年迷戀網絡遊戲,通過虛擬世界的成就在補償現實生活中自卑感。

與“真實補償”不同,“虛假補償”能夠給我們帶來的優越感和成就感是暫時的,問題並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還會使這個問題不斷誇大,導致自卑心理的更加加重。

同樣是在付出努力,那我們應該怎麼樣來區分自己擺脫自卑的方式是“真實補償”還是獲得虛假優越感呢?

想要知道自己擺脫自卑的方式到底是“真實補償”,還是獲得虛假優越感,只要看看自己行動的目標是否有利於社會,是否符合合作和奉獻,只有讓自己的行為滿足這兩個要求,我們才能獲得真正的優越感,才能真正擺脫自卑對我們的影響。

#情感寫作小能手# #自卑的危害及消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