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审判过老鼠的法官,一个辱骂汉武帝的谏臣,为何两人合不来?

汲黯,濮阳县人,孝景帝时汲黯当了太子洗马,因为人严正而被人敬畏。

有一次,汉武帝正在招揽天下人才,说我想要如何如何,汲黯便答道:“陛下心里欲望很多,只在表面上施行仁义,怎么能真正仿效唐尧虞舜的政绩呢!”。汉武帝沉默不语,心中恼怒,脸一变就罢朝了,公卿大臣都为汲黯惊恐担心。皇上退朝后,对身边的近臣说:“太过分了,汲黯太愚直!”。群臣中有人责怪汲黯,汲黯说:“天子设置公卿百官这些辅佐之臣,难道是让他们一味阿谀奉迎,将君主陷于违背正道的窘境吗?何况我已身居九卿之位,纵然爱惜自己的生命,但要是损害了朝廷大事,那可怎么办!”。

汲黯性格刚直,与自己心性相投的,他就亲近友善;与自己合不来的,就不耐烦相见。但是汲黯好学,又好仗义行侠,很注重志气节操。他平日居家,品行纯正;入朝,喜欢直言劝谏,屡次触犯皇上的面子,因为多次直谏而不得久居其官位。汲黯被外放当了东海郡太守。汲黯崇仰道家学说,治理官府和处理民事,喜好清静少事,把事情都交托自己挑选出的得力的郡丞和书史去办。他治理郡务,不过是督查下属按大原则行事罢了,并不苛求小节。他体弱多病,经常躺在卧室内休息不出门。一年多的时间,东海郡便十分清明太平,人们都很称赞他。皇上得知后,召汲黯回京任主爵都尉,比照九卿的待遇。他为政力求无为而治,弘其大要而不拘守法令条文。

一个审判过老鼠的法官,一个辱骂汉武帝的谏臣,为何两人合不来?


张汤的父亲是长安县丞。有一次出门去,张汤当时是小孩,父亲就让他在家看门。父亲回家后,看到老鼠偷了肉,就对张汤发怒,用鞭子打了他。张汤掘开鼠洞,找到偷肉的老鼠和没吃完的肉,就举告老鼠的罪行,加以拷打审问,记录审问过程,反复审问,把判决的罪状报告上级,并且把老鼠和剩肉取来,当堂最后定案,把老鼠分尸处死。他父亲看到这情景,又看到那判决辞就象老练的法官所写,特别惊讶,于是就让他学习断案。父亲死后,张汤就当了长安的官员,做了很长一段时间。

张汤以更改制定刑律法令做了廷尉,汲黯就曾多次在皇上面前质问指责张汤,说:“你身为正卿,却对上不能弘扬先帝的功业,对下不能遏止天下人的邪恶欲念,安国富民,使监狱空无罪犯,这两方面你都一事无成。相反,错事你竭力去做,大肆破坏律令,以成就自己的事业,尤为甚者,你怎么竟敢把高祖皇帝定下的规章制度也乱改一气呢?你这样做会断子绝孙的。”。汲黯时常和张汤争辩,张汤辩论起来,总爱故意深究条文,苛求细节。汲黯则出言刚直严肃,不肯屈服,他怒不可遏地骂张汤说:“天下人都说绝不能让刀笔之吏身居公卿之位,果真如此。如果非依张汤之法行事不可,必令天下人恐惧得双足并拢站立而不敢迈步,眼睛也不敢正视了!”。

一个审判过老鼠的法官,一个辱骂汉武帝的谏臣,为何两人合不来?


汲黯和张汤的合不来,实则是道家和法家的冲突。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想没有强盗,最好的办法是选拔贤能的人并重用他们,使上面的政教清明,下面的好风气流行,老百姓有羞耻之心,那还有谁去做强盗呢?如果说非要等眼睛看到了才明白,等言语下达了才算命令,那天下就难以治理了。皋陶不善言辞,但他当上大法官以后,普天之下没有冤案,为什么要看重能言善辩的人呢?师旷目盲,但他当了太宰以后,晋国没有混乱的政治,为什么要看重双眼健全的人呢?不善言辞却能号令如山,目不能视却能明察秋毫,圣人也要向他们学习啊。

用政治法令来引导百姓,用刑罚来约束百姓,百姓可以免于犯罪,但却没有羞耻之心。如果用道德来引导百姓,用礼仪来约束百姓,那么百姓就会有羞耻之心,并改正错误,走上正道。具有高尚道德的人,不故意让别人知道,因此才有德;道德低下的人,故意让别人知道,因此没有实际的德。法令越是严酷,盗贼反而更多。

太史公说:法律是政治的工具,而不是管理政治清浊的根源。从前天下的法网是很密的,但是邪恶诈伪的事情却产生出来,这情况发展到最严重的时候,官吏和百姓竟然相互欺骗,达到国家一蹶不振的地步。在这个时候,官吏管理政事就象抱薪救火,扬汤止沸一样,如果不用强健有力的人和严酷的 法令,怎么能胜其任而愉快呢?如果让倡言道德的人来干这些事,一定会失职的。所以孔子说:“审理诉讼,我同别人一样;一定要有不同,那就让人们不要再发生诉讼的事。”。

老子说:“愚蠢浅漏的人听到道德之言,就会大笑起来。”,这些话并不是虚妄之言。汉朝建立后,破坏了方形的,换成圆形的,对秦朝法律作了较大变动,如同砍掉外部的雕饰,露出质朴自然的本质一样,法律由繁变简,然而官吏的治绩纯厚美盛,不至于做出邪恶之事,百姓也都平安无事。由此可见,国家政治的美好,在于君王的宽厚德治,而不在法律的严酷。

一个审判过老鼠的法官,一个辱骂汉武帝的谏臣,为何两人合不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