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歲男寶入園1個月,4個小朋友受傷:兒童暴力背後原因不容小覷

事例:

好友麗麗跟我說,她現在一到幼兒園就緊張,不知道孩子是不是又闖禍了。

麗麗家孩子3歲了,剛上幼兒園,麗麗本以為可以放鬆一下,誰知道,孩子剛上了一個月幼兒園,就咬傷抓傷4個小朋友。

麗麗總得去賠禮道歉,對孩子也是連哄帶嚷,甚至還動了手,孩子哭的稀里嘩啦,表示以後再也不咬人了,但過了幾天又開始咬人打人,麗麗為此愁的不行,帶孩子出門都膽小,生怕孩子闖禍。

3歲男寶入園1個月,4個小朋友受傷:兒童暴力背後原因不容小覷

幼兒園園長問孩子是不是在家經常被打。麗麗愣住了,孩子爸爸脾氣的確不好,孩子一犯錯就會被打。園長告訴麗麗,以後不要打孩子,可以給孩子講道理,批評教育,孩子總是打人咬人和家長的打罵教育是分不開的。

麗麗家的孩子不是個例,我特意查了相關資料,證實了園長的話,兒童暴力傾向大部分原因都是因為父母體罰孩子造成的。

有研究表明,我國有暴力傾向的兒童年齡正呈現低齡化特徵,一些孩子三四歲時就表現出了暴力傾向。那麼,兒童暴力有哪些表現呢?

一.兒童暴力的表現

1.語言暴力

一些孩子言語中會表現出暴力傾向,動輒出言“宰掉你,做掉你”等。又如日常生活中,一些孩子玩著玩著,突然猛叫一聲,嚇得周圍人一哆嗦,而他自己卻若無其事。此類言行也是兒童語言暴力的典型表現。

2.行為暴力

另一類嚴重的表現在行動上。輕度是愛動手打人,重度的還會用器械,危害性極大,絕不可忽視。據相關部門抽查,目前我國城市兒童三成以上有暴力傾向,稍不注意,就會誘發暴力事件,後果很嚴重。

為何近年來,我國有暴力傾向的兒童越來越多,暴力程度越來越嚴重呢?

文媽認為造成孩子出現暴力傾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點:

3歲男寶入園1個月,4個小朋友受傷:兒童暴力背後原因不容小覷

二.造成孩子暴力傾向的原因

1.兒童任性性格是兒童形成暴力傾向的基礎性因素

目前,我國已進入獨生子女時代,很容易形成對獨生子女的過分溺愛,養成小皇帝、小公主的任性習性。孩子想什麼就要什麼,想幹什麼就幹什麼,而多數家長只是一味地滿足、遷就,缺乏正確引導。

3歲男寶入園1個月,4個小朋友受傷:兒童暴力背後原因不容小覷

久而久之,這種無人約束,任其發展的教育,使孩子為所欲為、天馬行空。正是這種習性成為兒童暴力傾向形成的性格基礎。

2.影視的影響

隨著電視在我國城鄉的普及,看電視已成為兒童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並且成為一些家長看護孩子的手段之一。但就電視節目的大頭———電視劇來看,仍以武打、兇殺、暴力、言情片為主。讓模仿力極強的孩童天天接受此類影視影響,久而久之,使兒童由模仿,潛移默化到最終形成暴力傾向。

3歲男寶入園1個月,4個小朋友受傷:兒童暴力背後原因不容小覷

一份來自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報告稱,多看電視會增加兒童的暴力傾向,並且為成年後的犯罪埋下隱患。


美國衛生部的一份報告指出,暴力電視節目是兒童攻擊性行為的主要原因。然而,對於中國來說,在採取有效措施之前,更重要的是讓家長意識到電視節目中的暴力。

3.一些兒童玩具也是誘發兒童暴力的一個因素。

如各種“大槍巨炮、戰車坦克、變形金剛”轟轟巨響,打打殺殺,長期玩下去對孩子有不利影響。而一些水彈槍及橡皮子彈槍往往是有暴力傾向的兒童用來施暴的誘發工具,其負面影響也不可低估。

3歲男寶入園1個月,4個小朋友受傷:兒童暴力背後原因不容小覷

4.模仿成人的暴力言行,是兒童暴力傾向形成的重要原因。

一些信奉“不打不成才”、“嚴父出孝子”的家長,動輒對孩子施以身體上或心理上的暴力,常此下去,要麼使孩子逆來順受;要麼使孩子模仿大人暴行,以暴還暴,形成暴力傾向。

3歲男寶入園1個月,4個小朋友受傷:兒童暴力背後原因不容小覷

美國有調查說:

被父母體罰的兒童成年後吸毒和酗酒的可能性是正常兒童的兩倍,而且患上焦慮症、反社會行為傾向和抑鬱的幾率大大增加。


美國就體罰對孩子將來身心健康產生的影響做了全球最大規模的調查,被調查人的年齡介於15歲至64歲之間。在偶爾被打的受訪者當中,有21%患上焦慮症、70%患上抑鬱症、13%酗酒、17%吸毒。


對有暴力傾向和走向違法犯罪的成年人的研究表明,這些人100%在兒童時代受到過不同程度的體罰。

研究表明,體罰易導致兒童暴力傾向和易誤導孩子認為暴力是解決問題的惟一途徑。另外也使兒童過早地從心理上認定自己不是好孩子,容易自暴自棄,走向違法犯罪的道路。

從理論上理解了孩子暴力傾向產生的原因以及表現之後,家長應該怎麼做呢?

三.解決方案

1.改變孩子的周圍環境,為孩子提供健康的成長氛圍。

(1)給孩子選擇適合看的電視節目,控制孩子看電視時間

3歲男寶入園1個月,4個小朋友受傷:兒童暴力背後原因不容小覷

【動畫片】也是孩子最喜歡看的節目,但是要注意時間,不能沉迷其中、長時間的看,最好保持在一個小時左右。

【創意廣告】廣告很普遍,各個臺都在播,他所涵蓋的內容非常廣泛,可以說涉及面非常廣。

【動物世界】可以讓孩子認識各種動物,培養孩子對動物的愛心。有機會可以養個寵物,教孩子怎麼餵養。

【各種手工製作的節目】可以提高孩子的動手能力。小一些的孩子可以在家長的陪同下完成。

【益智類節目】少兒頻道會有一些益智類節目,有利於發展孩子的智力。

【早教兒歌】

鍛鍊語言表達能力,也能從中學習兒歌,培養音樂方面的興趣。

【孩子的演出,晚會之類的節目】還有就是小孩子跳舞的節目,可以讓孩子邊看邊學邊蹦,鍛鍊了身體,增長了知識。

【家庭生活劇】適合全家一起看,家長適時的指導教育孩子怎麼做個好孩子,什麼樣的行為是不對的。

(2)有選擇地買玩具

有選擇地為孩子購買玩具,對喜歡打鬧的孩子,最好不要為其購買大炮坦克一類的玩具。

不同年齡段孩子的興趣點和相應的生長髮展水平(生理、心理)是不同的,所以年齡是我們為孩子選擇玩具時考慮的首要要素。

3歲男寶入園1個月,4個小朋友受傷:兒童暴力背後原因不容小覷

1-12個月的嬰兒:手搖鈴、軟積木、滾筒、套疊類玩具;

1-3歲的兒童:積木(木質、磁力等)、串珠、套疊類玩具;

3-4歲兒童:積木、滑板車、拼圖拼板等圖形認知、形狀認知或者語言類的益智玩具、皮球、泡泡玩具等;

4-5歲兒童:積木、簡單邏輯思維類益智遊戲、角色扮演(娃娃家、工程師工具箱)、遙控車、兒童自行車等玩具;

5-6歲兒童:創意積木、具有一定難度的邏輯類益智遊戲、需要動手組裝的一些模型、兒童自行車等玩具;

6歲以上的兒童:由於這個年齡段的已經進入學齡階段,而且兒童的自主能力已經較強。在玩具選擇上,可以集中在一些動手創意、新奇類的玩具或者可愛的IP類,玩具需要強調開放性:比如電子積木、高倍的望遠鏡、可變形的機器人等。

(3)成人在言行上也應注意,不要表現出暴力衝動。

家長是孩子模仿的對象,如果家長經常暴力解決家庭教育中出現的問題,孩子就容易在排遣自己的不良情緒時採取暴力。對孩子經常施暴的家長應改變這種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積極與孩子溝通,消除與孩子間的情感阻礙,重新贏得孩子的信任和尊重。

3歲男寶入園1個月,4個小朋友受傷:兒童暴力背後原因不容小覷


所以對於有輕微暴力傾向的孩子,家長更不可以“以暴制暴”。不要在煩躁的時候處理孩子的問題,待自己冷靜下來,理智的時候,再和孩子溝通,向孩子示範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

告訴孩子,如果對夥伴感到生氣了,要清楚地告訴對方,他做了什麼使你生氣,而不是用暴力解決。

要學會用時間來淡化衝突,或者在怒氣上升的時候做些其他事情來轉移自己的情緒。

如果孩子受到他人的打罵,家長應積極給予安慰,而不應教唆孩子以暴還暴。

2.轉變孩子在家庭中的角色,避免孩子形成任性性格。

目前我國的家庭結構及未來的趨勢是六育一的教育模式。這種模式極易造成對孩子的過分溺愛。父母應對孩子嚴愛相濟,變孩子在家中的核心支配地位為受教育的地位,把孩子看作家庭中平等的一員。

高爾基曾經說過“愛護子女,這是母雞都會做的事情,然而,會教育子女這就是一件偉大的國家事業了,它需要才能和廣泛的生活知識。”

所以說愛,也要講科學也要有理性;愛,絕不能溺愛,不能寵;愛,也應該有限度。如果兒童任性心理長期得不到糾正的話,會妨礙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的正常發展。因為任性會導致人無法正確認識和判斷事物,個性固執不明事理,妨礙生活能力的發展,不善與人交往,難以適應環境,不被別人接受而陷入孤獨,經不起生活的考驗和挫折,對孩子健康成長極為不利。

教育任性的孩子要講究方式方法:

1)轉移法

轉移孩子的注意力。當孩子任性的時候,可以利用孩子易於被其他新鮮的事物所吸引的心理特點,把孩子的注意力從他堅持要做的事情上轉移開,從而改變孩子的任性行為。

如一個跟著母親購物的兒童,在商場裡玩得很上癮。母親急著趕回家,可他就是不願意走。如果母親說,“我們回家吧。”他可能堅持要在商場玩;如果母親說,“走,媽媽帶你去坐汽車。”他可能愉快地答應了。然後媽媽領著他坐公共汽車回家。

2)理解法

在情緒上表示理解,但在行為上要堅持對他的約束。如吃飯的時候,孩子忽然想起愛吃的菜今天沒有,就生氣地拒絕吃飯。即使冰箱裡有原料,母親也不應該遷就孩子給他做,應明確表示飯菜準備好了,就不應該隨便更換。

如果孩子繼續鬧,可以讓他餓一頓,等他感到飢餓時,自然會找食物吃。

3)交往法

讓孩子多和夥伴們一起玩耍,群體生活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少數服從多數,如果個人的意願與多數人不一致,那麼就會被否定。父母應該多讓孩子和他的同學、夥伴一起玩耍。

因為在同齡人中間,如果孩子一味地任性,他就會被群體所孤立,所以即使在家中,比較任性的孩子當處在群體之中時,他也不會輕易地把任性表現出來。而且,在群體中,那些通情達理、不任性的孩子也會在無形中給任性的孩子以示範,讓他們感到任性只會遭人厭棄,而通情達理才會融入群體之中。久而久之,孩子身上任性的毛病就會逐漸淡化。

3.每天誇孩子一句

每天誇孩子一句重要嗎?我本人覺得每天給孩子一個鼓勵,當然是落到實處的鼓勵,讓孩子一整天心情都特別特別的好。

許多家長和幼兒園的老師都知道,如果今天誇孩子的手乾淨,第二天他的手就會更乾淨;如果今天誇孩子他字寫的比昨天好,明天他的字準寫得更工整;如果今天誇他講禮貌,明天他也會更注重禮貌。

孩子其實是非常聰明的。在受到大人誇獎的時候,他不僅心情很愉悅,而且還懂得了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什麼是大人提倡的,什麼是大人反對的,這樣比家長直接對他說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效果要好的多。

每天誇孩子一句其實是並不難的。但誇獎到位,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要誇的準,如果誇的不準,孩子就會感到受欺騙了,起不到激勵的作用;如果誇錯了,那反而會引起不良的一個後果,孩子會把錯的當成對的,這個就非常尷尬了,即使以後想要更改過來的話也是非常難的。因為他心目中的是非標準都會因為你的誇獎而混淆了。

那麼父母怎麼表揚才更有效呢?給大家四點建議:

第一,表揚要具體。

不能用“你真是一個好孩子”“你真棒”這樣籠統的誇獎,而應該對孩子的優點和進步的具體細節給予肯定,使孩子明白好在哪裡?對孩子的表揚越具體孩子越明確我到底哪些方面是好的?那麼就會越容易找準努力的方向。

例如,孩子看完書之後,自己把書放回原處,然後擺的整整齊齊的,你不妨說你自己把書收拾的這麼整齊,我真高興。”等等一些表揚的話。如果這時家長只是說:你今天表現的不錯,表揚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因為孩子不明白“不錯”指的是什麼。

第二,就是表揚的方式要多樣化,你不要天天都是那幾句。

新穎的表揚,多變的表揚容易喚起人們的注意,容易激發人們的動機。而千篇一律的表揚,不容易引起人們的注意。

我們成人也是一樣的,不知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小的時候,父母多年不變的用單一的一種表揚方式,孩子聽著是無味的,司空見慣不以為然,激發不了孩子的良好動機,根本起不到激勵孩子的一個作用,有時候甚至會引起孩子的厭煩。

第三,表揚不僅要看結果,還要看見過程。

父母應該引導孩子:做事需要的是努力的過程,而不是成功的結果。鼓勵孩子堅持不懈的努力爭取,即使失敗了,奮鬥的經歷對孩子來說也是一種財富。

例如,孩子想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吃完飯之後自己去刷碗,但不小心把碗給打破了,這時候家長不分青紅皂白一頓批評,孩子也許以後就不敢去嘗試自己做事情了。

如果家長冷靜下來說:“你想自己做,這很好,但廚房很滑,要小心點兒。”那這麼說,孩子的心情就會放鬆了,不僅更喜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還會非常樂意幫助家長幹其他的家務,你們信不信?可以去試試。

因此,即使孩子做的不好,只要孩子是好心的就要表揚,幫她分析造成壞事的一個原因,告訴他們如何去改進,這樣才會收到更好的一個效果。

第四,就是表揚要因情況而定。

為了培養孩子的一些好習慣,父母一旦發現孩子有了進步,就一定要瞅準時機著力的去表揚。

慢慢的等孩子在父母的表揚聲中養成了習慣時,則需要減少表揚的次數。

而且表揚的間隔時間要長一些,直到孩子取得了相當大的進步或者是取得成績的時候再對其進行表揚,只有把握好這樣的一個節奏,才能更有效的發揮表揚的作用。

總之,只要家長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做個有心人,時刻提醒自己注意觀察孩子,引導孩子,教育孩子,一定能夠幫助孩子克服不良暴力傾向的影響。

我是文媽,經常在頭條號分享自己學到的育兒知識,關注我,讓我們在育兒路上一起成長,做好孩子的第一任導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