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力制药合并范围存疑云,第一大供应商或为“空壳”


三力制药合并范围存疑云,第一大供应商或为“空壳”

出品|钙媒体

作者|李 封

根据财务数据披露,贵州三力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营收和扣非后净利润增长在近年来表现平稳,2017年到今年上半年营收增速分别为24.04%、13.16%和16.17%,扣非后净利润同比增速则分别为27.22%、19.78%和34.63%。但是在看似波澜不惊的财务数据背后,三力制药多项经营信息却暗藏疑点,非常值得关注。

据企查查资料显示,贵州三力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始创于1991年,是集中成药研制、开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民营高科技企业。于1995年设立的贵州三力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力制药”),为了转板,可谓“费劲心思”。截至2018年6月30日,三力制药共有3家控股子公司,其中2家在2018年设立,均未开展经营业务。其法人代表张海,注册资本12817.56 万人民币元,最大股东为贵阳工投生物医药产业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持股86.74%。

神秘供应商背后隐现关联关系

根据招股书披露,“亳州市盛龙药业有限公司”始终都是三力制药的第一大供应商,2017年采购占比最高时一度达39.84%,2019年上半年的采购占比仍然高达28.88%。

根据《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公示的企业年报信息,该公司在2016年时社保缴纳人数为零,而当年该公司向三力制药销售金额就已达六千万元;2017年和2018年末该公司的社保缴纳人数均为1人,而对三力制药销售金额已超过七千万元。一家员工人数仅为1人的小公司,竟然承担起3年共两亿元的药品采购、并稳居三力制药的第一大供应商,这本身就是值得怀疑的。

不仅如此,根据公开信息显示,“亳州市盛龙药业有限公司”的法人代表为翟继龙,此人还是“亳州市昌祥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的法人代表,这家公司已经清算注销;“亳州市昌祥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持股40%的股东为赵洪玲,而赵洪玲是三力制药的参股公司“安徽久奇药业有限公司”的第一大股东及法人代表。此外,根据水滴信用公示的信息,“亳州市盛龙药业有限公司”和“安徽久奇药业有限公司”的联系电话完全一致,均为15956728585。

针对“亳州市盛龙药业有限公司”,招股书并未披露该公司与三力制药存在关联关系。但是上述信息却指向,这家第一大供应商与三力制药之嫌的关系显然“亲密”很多,这就不得不令人怀疑,“亳州市盛龙药业有限公司”与三力制药之间是否存在关联关系?甚至,“亳州市盛龙药业有限公司”是否是由三力制药实际控制人的壳公司?

再来看三力制药的财务数据,根据招股书披露,该公司的固定资产在报告期内增加并不多,特别是直接相关于产品生产能力的机器设备类固定资产,根据招股书第384页披露,在2016年末的原值已有2580.31万元,2017年和2018年仅增加了78.68万元和38.83万元,2018年还报废了319.2万元;从总体来看,2016年到2018年期间机器设备类固定资产还处于净减少状态。

但与此同时,根据招股书披露的产能数据显示,在2016年到2018年期间该公司的喷雾剂(瓶)产能从2268万瓶增加到3078万瓶、增幅高达30%以上,胶囊剂(粒)产能从9450万粒增加到12825万粒、增幅也高达近40%。

由于三力制药的主营业务生产流程仍然处于一半工业加工范畴,因此在正常的经营逻辑下,生产设备与产品产能之间是存在紧密联系的;而三力制药的数据则体现出,在主要生产设备并未出现增加的背景下,产能却大幅增长,这也令人怀疑其真实性。

涉嫌“伪高新” 合并范围存疑云

事实上,三力制药涉嫌“伪高新”,反观其身后,或存在虚假陈述之嫌。

2015年10月,三力制药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证书。2018年8月,三力制药再次获高新技术企业证书。

但《金证研》沪深资本组调查发现,三力制药似乎违反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其研发人员的比例,并不符合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标准。

据国科发火〔2016〕32号文件,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条件之一,是要满足企业从事研发和相关技术创新活动的科技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比例不低于10%。

2017年年报显示,截至2017年12月31日,三力制药的员工总数为284人,技术人员为22人,技术人员占员工总数比例为7.75%。且三力制药纳入合并财务报表范围内的公司只有一家,是贵州三力健康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力健康”)。

且据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数据,三力制药2017年度报告显示公司从业人数为284人。三力健康2016年度报告披露公司从业人数为0人,2017年度报告显示缴纳社保人数为0人。

这意味着,三力制药研发人员的比例,并不符合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标准,涉嫌“伪高新”。

上市前“掏空”公司“圈钱”本质无疑

在研发上,公司堪称“守财奴”。三力制药的研发费用异常可怜。2016~2019年上半年,公司的研发费用分别为281.09万元、270万元、686.33万元、183.62万元,分别占当期营收的0.55%、0.42%、0.99%、0.55%,均不到1%。

相比之下,2016~2019年上半年,公司市场推广费分别是当年研发费用的77.91倍、100.74倍、45.17倍、75.70倍。而且,公司新药研发主要依赖外部机构。在研发能力方面,三力制药也自称是短板。

“几百万,就像研发新药,简直是痴人说梦,也就做做中成药罢了。”有业内人士对此评价称。

如今,我国的医药产业正在向高端升级,鼓励的对象应该是创新药企业。这也是泽璟制药,在没有任何收入的情况下,也能上市的原因之一。而如三力制药这种生产有“争议”的儿童中成药,对研发吝啬之极的公司,对其上市需要慎重对待。

实际上,三力制药借IPO之名,行“圈钱”之实的证据凿凿。上市前,公司股东先将公司“掏空”,然后从散户手中募资来填补“窟窿”,可谓打得一手好牌。

招股书显示,三力制药分别以2016年~2017年三次分红,分别派发现金6408.78万元、4486.15万元、7038.38万元,合计为1.79亿元。其中,2017年三力制药实现的净利润为8762.82万元,但当年分红7038.38万元,分红金额占当年净利润的80.32%。

2016年两次分红合计分掉1.09亿元,而当年净利润只有7487.97万元。从三次分红金额看,每次分红金额占其未分配利润的比例约为八成。一面在上市前,将大量利润分掉,掏空公司;另一面借IPO之名,向散户“伸手”要钱,来补“窟窿”。三力制药可谓打了一手“好算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