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始紅色景點大全,這個五一你去了嗎?

五一假期即將結束

固始老鄉

固始的紅色景點你知道嗎?

固始縣蘇維埃政府舊址

固始縣蘇維埃政府舊址,位於縣城南70公里處的武廟鄉鎖口村王家樓。座落在大別山的群山懷抱中。舊址房屋原是地霸王效宇、王文俄兄弟的合宅大院,有瓦房90餘間。1930年10月,固始縣委、縣政府從松樹崗(現陳淋子鎮大營村)遷到王家樓。當時縣蘇機關設南院,革命法庭設中院,政治保衛局設北院。縣蘇維埃政府在王樓及附近相繼建立了縣工會、婦女會、獨立團、造槍局、醫院、合作社、學校等。直到1932年底紅軍西撤而隨之轉移,歷時兩年多。

這裡是固始的革命指揮中心,所轄8區45個鄉,縱橫100多華里,人口20多萬,領導全縣人民為鞏固紅色政權,實行武裝割據和敵人進行英勇鬥爭。在幾次反圍剿中,全縣有3萬多紅軍、赤衛隊員和人民群眾慘遭殺害,數萬間房屋被燒,為中國革命付出重大犧牲。是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歷史的原因舊址房屋大部分被毀,現存房屋為清末建築,青磚灰瓦,硬山式建築。2016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公佈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楊山煤礦工人暴動紀念地

"楊山煤礦,位於固始縣方集鎮南部大別山麓,距縣城南直線43公里。因該礦地處楊山,故名“楊山煤礦”。

該礦歷史悠久,開採於康熙18年(1679年),至今已有300餘年歷史。起初,當地農民在楊山徒手開挖了許多小煤礦,自挖自銷。後被當地豪紳高富興霸佔,勾結外來資本家辦起煤礦。上世紀二十年代,由於連年災荒和兵燹匪患,農民無以為生,礦工猛增至1千人以上。由於礦主對礦工的殘酷剝削壓榨,礦工處在水深火熱之中,不斷起來與資本家作鬥爭,但因沒有黨的領導而屢遭失敗。

1928年冬,上級黨派劉憲章、張平舟、方平傑等同志,領導創建楊山煤礦嶺東、嶺西兩個黨小組。不久,合併為中共楊山煤礦黨支部,由張澤禮任支部書記。1929年10月5日,根據黨的“八·七”會議精神,在商南起義的影響推動下,以張澤禮、吳雪樵、雷長友等同志為首。領導數百名礦工舉行了武裝暴動,一舉攻下曹黑樓、徐下樓、橋頭店,從豪紳家奪取土槍60餘支,隨即成立了80多人的工人糾察隊,張澤禮任隊長。後在紅軍援助下,打開礦主高富興的老巢高家樓,活捉反動工頭馬仁科和血債累累的範傻子,立即召開公審大會,當場處決了這兩個壞蛋。煤礦工人糾察隊在戰鬥中不斷成長壯大,連續三個月,打開佔領附近地主圍寨和集鎮20多處,隊員發展到180多人,擁有長短槍84支。同時成立了楊山煤礦赤色工會,推選雷長友任工會主席。

楊山煤礦工人武裝暴動的勝利,在中國工運史上譜寫了光輝的一頁,影響深遠。赤色工會和工人糾察隊在殘酷的白色恐怖籠罩下,成為固商邊境撲不滅的革命火種,直至抗日戰爭爆發,這支革命武裝才奉命下山,在桃花嶺編入新四軍第四支隊,勝利開赴皖南抗日前線。

當年楊山煤礦黨組織秘密活動和武裝暴動的主要活動地,分佈在楊山嶺西夏樓、拐套子、蔡四窪、花石板、嶺東高家樓、大戲臺等處。這些活動地當年有的是山窪、窯洞、密林隱蔽深處。有房的,原房已不復存在。但這些活動舊址猶存,現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蔡仲美烈士墓

蔡仲美烈士墓在張廣廟鄉楊井村南,張廣廟北,黎集公路東,西偏北距縣城35公里,屬圓形土墓,直徑3.5米,頂高2米。正面立有一通高1.5米的石碑。碑刻楷書“蔡仲美烈士之墓”,兩側刻有“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革命先烈雖死猶生”的碑聯。蔡仲美,原名蔡良芬,1900年出生於固始縣今張廣廟鄉劉樓村草河頭莊,1914年就讀泉河鋪(時名正直鎮)高等小學,受到進步教師江夢霞(潢川人,後為共產黨員)教誨,思想進步。1919年考入開封師範學校美術班。1924年秋到潢川七中任教。1925年在開封省立女中任教,1926年在開封女中經江夢霞介紹入黨。他在女中以美術教員為掩護,組織學生參加愛國運動,同年冬被黨派回固始搞農民運動。蔡仲美在1927年春到固始中學任教,參加組建固始中學黨支部,同年秋擔任中共固始縣委書記。他先後介紹吳伯涵、陳初陽等30餘人入黨。他領導的縣委在固始四鄉的草河頭、閻橋、九龍、轎杆地、黃閘、石崗、義渡、半個店、孫衝、龍鳳崗、戴店子、藕塘、田湖、周大廟、橋溝等30多個地方建立了黨支部和黨小組,發展黨員200餘人。1927年12月,蔡仲美參加了大荒坡農民暴動的潢、固、商三縣縣委聯席會議。1928年秋縣委機關轉移張廣廟後,他一邊引導農民組織“扁擔會”,公開地進行經濟鬥爭,一邊秘密建立農民武裝,準備舉行革命暴動。在1928年——1929年期間,他指導了孫衝(在今陳淋子鎮義渡村)等地農民武裝暴動。1929年春他兼任固始縣遊擊大隊政委。同年12月24日——25日,他率游擊隊骨幹38人會同楊山煤礦工人糾察隊,配合紅32師首次解放商城。1929年11月底,縣委在張廣與羅集之間的螞蟻廟召開會議,研究決定將遊擊大隊改為縣獨立團,蔡仲美任團長兼政委。會議還決定於1930年農曆3月28日在張廣廟的東嶽廟廟會上舉行武裝暴動,建立固始縣蘇維埃。1930年2月24日,正在做武裝暴動準備工作的蔡仲美因叛徒洪朝章、張金山告密而不幸被捕,2月28日在楊井崗英勇就義,安葬於此。墓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吳伯涵烈士墓

吳伯涵烈士墓在泉河鋪鄉何橋村前樓莊,黎集公路東。西距縣城18.5公里。墓呈圓形,直徑4米,高2米。立著一通青石墓碑,碑高1.5米,寬0.75米。上刻楷書“吳伯涵烈士之墓”、“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吳伯涵,曾用名吳為凡,1889年出生於固始縣今泉河鋪鄉何橋村,少年時期與蔡仲美一起就讀於泉河鋪高等小學,深受進步教師江夢霞的薰陶。1920年——1922年在開封留學歐美預備學校(1926年12月更名中州大學,即今河南大學)學習,後到潢川襪廠,參加了江夢霞等領導的潢川工人運動。1926年回到家鄉,在張廣廟小學任校長、教員,秘密組織“燒香會”,後改為“扁擔會”(由農閒擔運食鹽、雜貨的農民組成,是黨的外圍組織)。他於1927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底任中共固始縣委秘書,1928年春任縣委組宣部長。吳伯涵以“扁擔會”會長的公開身份作掩護,維護貧苦農民的利益,與地主豪紳進行合法鬥爭。到1929年秋將扁擔會會員發展到1900餘人。他積極從扁擔會員中發展黨員和游擊隊員,使固始縣東部的武裝力量不斷髮展壯大。1929年春任固始縣遊擊大隊長,同年11月任固始縣獨立團副團長。同年底,縣委安排他打入蔡筱谷把持的東鄉國民黨民團大隊任分隊長,做策反工作,準備策應張廣廟農民暴動。1930年2月24日,因叛徒告密在張廣廟被捕,當月28日與蔡仲美等一同英勇就義。1987年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易幹福烈士墓

易幹福烈士墓在固始縣城關紅蘇路與幸福路交叉口東北的二里井小學院內。圓形土墓,直徑4.6米,頂高1.5米。易幹福1909年出生於固始縣今段集鄉下樓村。1928年投身革命,後又帶動哥哥、弟弟參加革命。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秋,他受中共商城縣蘇仙石區黨委派遣,帶領一批黨員返鄉開展革命活動,在窯溝、青峰嶺等地發展黨員,成立農會,組織游擊隊。同年底,他協助張西成等人領導固始境佛子嶺農民暴動。1931年調任蘇仙石(四)區赤衛大隊長,同年秋擔任赤城縣第八赤衛團團長。他指揮赤衛團配合紅軍在本縣段集擊潰敵45師,殲滅兩個團。後在商、潢戰役中,西進何鳳橋,配合紅軍將敵58師趕出商城。1932年10月,紅軍主力轉移後,他帶領赤衛隊轉戰商南。1933年3月2日,易幹福率兵在商南與敵45師(師長戴民權)作戰中身負重傷(右腿膝蓋骨碎),後轉移到金崗臺鐵瓦寺治療。同年4月10日被搜山的敵兵逮捕,關入固始縣城監獄。敵人當著他的面酷打他的母親,他意志堅定,凜然不屈,當月14日早晨英勇就義。烈士的頭顱被兇殘的敵人懸掛在城關東門樓上“示眾”3天,慘不忍睹。後來黨組織在烈士親屬的配合下,將烈士遺體秘密掩埋在此。1952年,固始縣人民政府使用中央撥給的蘇區優撫費買口紅漆木棺,對烈士遺體重新裝殮,安葬。每逢清明節,附近師生都來掃墓,接受愛國主義教育。1987年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金振中墓

金振中墓,位於固始縣城郊鄉八里松村柳塘村民組。金振中先生早年投入馮玉祥將軍的西北軍,後編入宋哲元將軍的29軍37師110旅219團第三營任營長。曾積極參加喜峰口抗擊日軍侵略的戰鬥,由於戰功卓著受到37師馮治安師長的嘉獎。1936年調到盧溝橋駐防。在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時,金振中營長奮起抗擊日本侵略者,親臨宛平城指揮戰鬥,並高呼“寧為戰死鬼,不作亡國奴”以激勵官兵,守土抗敵。1985年,金振中因病去世,骨灰安葬在此。金振中生前被譽為“民族英雄”,是打響盧溝橋抗戰的“第一槍”。

黑湖烈士陵園

黑湖烈士陵園在胡族鋪鎮黑湖村境內,東距縣城25.5公里。1949年3月,胡族鋪區愛國民主政府副區長薛清海帶領區分隊30多名隊員,到北廟集組織群眾在白露河上搭浮橋,接應解放軍渡河南下。農曆二月初九,國民黨胡族區自衛團長趁北廟逢集,糾集500團丁、土匪化裝成趕集的農民潛入人群中,突然襲擊我分隊的一個班,薛清海和區隊排長李金山等11人在戰鬥中犧牲。另兩個班分別守炮樓,與敵堅持戰鬥,縣大隊援兵趕到後,匪兵潰逃。這11位烈士當時安葬在老北廟集旁。1987年治理白露河時,將烈士墓遷今址。1989年3月修建烈士陵園,墓10座,其中一座合葬兩位烈士。屬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大荒坡農民寨動十八烈士墓

大荒坡農民寨動十八烈士墓位於馬崗鄉曾營村荒坡村民組。1928年2、3月間,固始縣馬崗鄉曾營子大荒坡農民,在中共河南省委委員、豫南特委書記汪厚芝等同志領導下,舉行了震驚中外的武裝暴動。兩次農民暴動均遭失敗,汪厚芝等18位同志英勇就義。起義雖遭失敗,但意義深遠,他為後來鄂豫皖革命根據地歷次武裝暴動的勝利奠定了基礎,起到了先導和預演作用,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而載入史冊。十八烈士墓為一墓冢,墓前是烈士陵園。2016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公佈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紅軍攻克三河尖紀念地

"1932年2月,紅四方面軍取得了鄂豫皖蘇區紅軍反圍剿戰爭中第二大戰役商潢戰役勝利後,紅四軍北上圍攻固始,攻克淮河重鎮三河尖。三河尖地處淮河中游,航運發達,是大別山山貨、農副產品外銷和日用工業品購進轉運的貨物集散地,商貿雲集,貿易繁榮,素有小上海之稱。國民黨不僅在三河尖駐守一個營的正規軍,還駐有稅警營、警察等武裝。按照紅四方面軍總指揮徐向前的命令,紅十軍王宏坤團,十二師一部由十二師師長陳庚指揮,攻打三河尖。按照命令,紅軍在固始獨立團和赤衛隊配合下,分別從固始東南黎集和西南瓦廟集出發,在夜幕掩護下,沿史河、灌河向北直奔三河尖。經一夜急行軍,紅軍於拂曉前在橋溝集地區集結。王宏坤前鋒團在青泥灘消滅敵人一個連,俘虜80多人。在三河尖西南制高點大王廟壩頭一帶紅軍將四十五師鳳鳴營全部消滅。

紅軍攻克三河尖後,打開了鉅商富豪的糧庫,開倉濟貧。召開群眾大會,宣傳共產黨的政策,鎮壓了罪大惡極的土豪劣紳和反動官吏,工農群眾歡欣鼓舞,慶祝勝利。在黨組織的領導下,三河尖地區開展了轟轟烈烈打土豪分田地的鬥爭,區蘇維埃政權象雨後春筍般在淮河岸邊建立。這一勝利使鄂豫皖根據地向北推進了幾十公里,擴大至淮河兩岸。紅軍在當地赤衛隊的幫助下,將繳獲的大批食鹽、糧食等物資裝上一百多隻木船、竹排,沿著史河、灌河逆流而上,運往鄂豫皖蘇區腹地。"

富金山抗日紀念地

"富金山,位於固始縣東南45公里的陳淋子鎮,系大別山的餘脈,山勢峻秀挺拔,西南崗巒起伏,東距6公里是史河,西2公里為合信公路。該山為進入大別山腹地的關隘,是從六安到武漢的天然前沿屏障,戰略位置十分重要,為歷史上兵家必爭之地。

在抗日烽火中,巍巍富金山,威震中外。1938年秋,日寇佔領上海、南京後,從安徽六安入侵葉家集,企圖進犯武漢。第六戰區司令長官陳誠指揮武漢保衛戰,第五戰區配合行動,命令71軍軍長宋希濂駐守豫南的固始、商城一帶阻敵進犯。農曆七月十六日,日寇荻州兵雄十三師團,集結於史河以東葉集鎮至開順街,八灘一線。國民黨愛國將領於學中率西北軍113師、114師,佈防在富金山南面長江河南徐衝、清水塘一帶,與駐守在固始縣陳淋子鎮富金山周圍的院牆崗、孫灘、紅花、土門嶺、後衝等山村的71軍相策應。各地守軍,就地構築工事,擺開了決戰的態勢。

強敵壓境,日軍先攻佔了富金山周圍的葉集、清水塘、孫灘等地和113師、114師守衛的某些地方,隔斷了這兩個師對富金山南面的策應。佔領了富金山東面的大片平地,形成了鉗形攻勢。日寇所到之處,肆意殺人放火,洗劫一空。百姓流離失所,慘不忍睹。9月30日(農曆七月十七日),荻州兵雄十三師團的主力部隊開始對富金山發起總攻,我愛國將士浴血奮戰,激戰十個晝夜,殲敵萬餘人,給日寇以沉重的打擊。我軍也遭到重大損失,戰鬥最後一天,我38師一個團,堅守城池,與敵肉搏,全部壯烈犧牲,以身殉國。戰爭結束後,當地群眾吧陣亡官兵2600多具屍骨掩埋在該窪。是日寇侵華的罪證。現在抗日烈士墓冢猶存。富金山西南部的大尖山戰壕仍在。

富金山之戰,我軍遭受重大損失,但重創了日寇。對整個江北戰局,有重大影響。富金山抗日紀念地,是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象徵。"

洞溝寨戰鬥紀念地

"洞溝戰鬥紀念地,座落在固始大別山區的祖師廟羈馬村花羊山,距縣城南直線40公里。洞溝寨屬花羊山八大山寨之一,三面環山,一面臨水,形勢險要。

1930年上半年,改編後的紅二師、三師在皖西北一帶,殲滅地方土匪民團,發展皖西根據地。之後向平漢路挺進。5月,路過固南山區,祖師花羊山一帶的民團白匪龜縮在洞溝、羈馬、汪衝等寨內無惡不作。紅二師34、35、36團奉命圍殲寨敵,戰鬥從5月16日開始,首先打下汪衝、羈馬兩寨。洞溝寨戒備森嚴,寨牆高壘,有周長1000多米,高6米,7座崗樓。寨主朱潤生和民團頭子劉桂山、孫七等,共有各種槍400餘支,匪眾數百人。憑藉山寨地勢負隅頑抗。我方圍寨達63天,大的戰鬥有三次,即是有名的“三打洞溝”,我縣獨立團在縣委書記陳初陽,獨立團長彭瑞亭,團政治部主任孫述三指揮下,配合主力紅軍作戰,楊山煤礦工人糾察隊亦參加支援這次戰鬥。7月19日,敵情在握,我軍發起猛攻,裡應外合,一舉攻下山寨。殲敵300餘人。在這三次圍殲戰鬥中,因我軍處於不利地勢,也付出了重大犧牲。

現在,花羊山上仍遺存著我軍挖的坑道。洞溝戰鬥,給敵人以沉重的打擊,是二戰時期開闢豫南革命根據地的一次重要戰鬥,在我革命鬥爭史上譜寫了光輝的一頁,具有深遠的影響。"

蔡仲美故居

蔡仲美故居,位於固始縣張廣廟鄉黃永村老村部南。故居長13米,寬8.5米,高6米。東是東干渠,南面有一移動鐵塔,西面是樹林。由樑柱可斷定是清代建築,已年久失修房屋屋基已裂。70年代用作黃永村村部,80年代初知青在此生活過。房屋結構仍保留當時風格-青磚灰瓦。現只保留堂樓,堂樓後牆已被全部換成紅磚。原有中廳屋、中下屋、門樓,40年代末被毀。

佛子嶺農民暴動紀念地

佛子嶺農民武裝暴動舊址在段集鎮青峰嶺村西北側,北距縣城44公里。1929年11月初,在中共商城縣蘇仙石區委指導下,張西成等共產黨員與當地農會負責人王少洪、葉耀武、金久山、邱育生等帶領手持武器的600多農民,在佛子嶺集會,宣佈成立佛子嶺赤衛中隊(後改稱第一赤衛隊)。不久又在窯溝、柳林成立兩個赤衛中隊,遂建立赤衛大隊(大隊長張西成)。這支赤衛隊先後攻克了何東樓、高稻場、易德堂、曹玉堂等土豪劣紳的圍寨,為在這一帶建立蘇維埃政權掃除了障礙。

二道河農民暴動紀念地

二道河農民武裝暴動舊址在方集鎮二道河村老二道河集,北距縣城38.6公里。1929年12月6日夜,共產黨員劉憲章、吳雪樵等在二道河西邊的李牌坊主持召開了武裝暴動籌備會議。次日,暴動隊員身披紅帶(叫犧牲帶),手持木棒、大刀、土槍,從二道河出發,攻克豪紳圍寨吳上樓,奪取步槍12支、手槍1支,成立了60人的赤衛隊。不久發展到170餘人,成立赤衛大隊,分為3箇中隊,吳雪樵任大隊長。當月18日,在二道河北的李灣子召開群眾大會(參加千餘人),宣告成立了鄉蘇維埃(編為商城縣第四區第五鄉),張直夫、趙永年、張立堂等人先後任鄉主席。轄5個村蘇維埃。這是今固始縣內最早建立的一個蘇維埃政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