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的《滕王阁序》里为李广叫屈,说“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李广为何难封呢?其实是有原因的,并非是因为历代文人说的“时运不济”。
一、李广难封,是因为军功不达标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中得将封侯之人的具体军功记录得很详细,里面没有李广的军功记录。不难看出,李广难封的首要原因是:无功。
我们都知道,汉承秦制,军功制度非常严苛,军人立功封侯必须要达到相应的斩.首或是俘获标准。
史记《冯唐列传》里有记载,司马迁记录的冯唐最大历史功绩,就是他以战国时李牧故事成功劝谏汉文帝赦免云中太守魏尚。
魏尚被汉文帝下狱治罪,削夺其爵位,罚服劳役。
对一方守边太守如此重罚,魏尚到底是犯了什么大罪呢?
说来让你跌破眼镜,是因为魏尚报战功时,多报了六个人.头。
就是说在汉朝,将军要想立功封侯,得要有业绩支撑,业绩就是斩.首数目。
这个是硬指标,多少颗人.头该封赏到什么程度,还有人.头的重要程度,都是有有明文规定的,妥妥的数字化管理。
汉朝的军功赏爵制度非常严苛,对于上报的斩.首数目文吏都要严格核对,实打实数人.头,严厉打击虚报军功,魏尚就是例子。
卫青龙城初战,斩.首七百人,因功封关内侯。
关内侯是汉朝最低侯爵爵位,其封户大约只有二三百户。
如果要封列侯,斩.首数目至少要达到1800人,最好还得获王。
被封赏的人都是有功之人,达不到业绩要求,名望再高也不能封侯,比如李广虽有“飞将军”的美名,斩.首不达标,照样没戏。
(李广剧照)
二. 李广平七国之乱时,接了梁孝王授予的将军印,为孝景帝所猜忌
《史记.李将军列传》云:“吴楚军时,广为骁骑都尉,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梁王授广将军印,还,赏不行。”
其实这次李广缴获敌军军旗,名声大噪,本是可以封侯的。但他没有政治头脑,私下接受诸侯王的封赏,犯了汉景帝的大忌。
梁王,《史记.魏其侯武安侯列传》中称梁孝王。
“梁孝王者,孝景弟也,其母窦太后爱之。梁孝王朝,因昆弟宴饮。是时上未立太子,酒酣,从容言曰:“千秋之后传梁王。”太后欢。窦婴引额酒进上,曰:“天下者,高祖天下,父子相传,此汉之约也,上何以得擅传梁王!太后由此憎窦婴。”
意思是说,梁孝王是孝景弟的同母弟弟,窦太后爱幼子,欲立梁孝王承继孝景弟大位。孝景帝与梁孝王兄弟宴饮时,喝嗨了,随口说了句千秋之后传位于梁王,结果被窦婴所阻止。
孝景帝何其睿智,他难道不知道梁王对自己帝位以及后来太子地位的威胁么?古代为了皇位,弑父杀兄那是家常便饭,孝景帝怎么可能对窦太后宠爱的梁王没有防备呢?何况窦太后权势熏天,史记中多次记载她随意任免朝臣的事例,而窦太后宠爱幼子,景帝心中没有防备是不可能的。
李广应该知道这其中利害,他曾今担任卫尉,皇帝近臣,皇室内部斗争他肯定有所耳闻。但可能是他太渴望得到权位封爵了,一时头脑发热就接了梁王授予的将军印。
李广的先祖李信,是秦朝将军,曾今追获燕太子丹,灭燕的大功臣。到了李广这一代,可能就没有祖上那么风光,李广想恢复祖上荣光,光耀门楣,这是很正常的。
后世文人对于李广难封多有抱不平,即便是李广自己,也为自己打抱不平。
《史记.李将军列传》有记载,李广曾今和自己的朋友,星象家王朔抱怨说:“自从汉朝攻打匈奴以来,我李广未尝不是在汉军之中,而各军中校尉以下的人,他们的才能还赶不上一般人,然而因军功而被封侯的,就有几十个,我不比别人差,却未获尺寸之功来取得封邑,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是因为我的面相不好吗?”
李广其实对自己一生征战匈奴,大小七十余战,而未获封侯,一直耿耿于怀。
他至死也未能想明白自己为何未能封侯,竟然认为自己是因为没有封侯的面相。
他死的时候,与项羽一样,认为自己的一生失败是天意,“而又迷失道路,岂非天哉?”
比他职位低,才能不及他的下级封侯就有几十人。
他的儿子李敢夺得匈奴的战旗战鼓而获封侯,他在平七国之乱时也同样在昌邑城下以骁骑都尉身份勇猛夺取叛军军旗,然而“还,不赏”。
所以,李广六十多岁时,他等不及了,他以高龄主动请缨随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出击匈奴。
初,汉武帝认为他年老不准,后来拗不过他多次请求,才让他任前将军。但武帝担心他年老,嘱咐大将军卫青“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
连汉武帝都认为李广这个人运气不太好,所以不能让他与单于正面接战,如果让他正面接战,恐怕难以取胜。让他出征,是碍于老将的面子,怕寒了老将报国之心,但是不让他正面接战。
越是急于得到的,越是得不到,病急难投医。为了封侯,接了梁王将军印。老了还不死心,请缨出战,结果失道,因受不了问责的侮辱,自杀。
(李广剧照)
三. 李广曾屠杀已投降的八百羌人
上面李广的朋友星象家王朔问李广:“将军自己回想一下,曾今有过上面悔恨的事么?”
李广说:“我担任陇西太守时,羌人反叛,我曾今引诱他们投降,结果有八百多人投降,但我欺骗了他们,在一天之内就把他们全杀掉了。至今最悔恨的就是这件事了。”
王朔说:“没有比杀害投降的人罪过更大的了,这就是将军您不能被封侯的原因。”
司马迁著史,还是十分客观公正的,从他在《李将军列传》末尾对李广的评论,就知道他是十分欣赏李广的,说他死的那天,不论认识他的人还是不认识他的人,都为他哀悼,是他的忠厚诚实感动了将士。“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司马迁对李广的赞扬溢于言表,但是对于他的过错,比如杀降,则直言不讳。
王朔说没有比杀降更大的罪过,汉武帝难道不知道这是大罪过么?
四. 睚眦必报假公济私杀害侮辱他的霸陵尉
李广被匈奴俘虏但侥幸逃回,但因士兵损失伤亡太多,被执法官判斩首,李广花钱赎了死罪,被削职为民。此间,他隐居蓝田。
一天夜里,他带着一名随从外出,和朋友在田间饮酒。
回来时经过霸陵亭,霸陵尉喝醉了,大声呵斥,不让李广通过。李广的随从说:“这是前任李将军。“霸陵尉却说:“现任将军都不行,何况是前任呢?”于是扣留了李广,让他停宿在霸陵亭。
没过多久,匈奴入侵杀死辽西太守,打败了韩安国将军。后来韩将军被调到右北平,天子也召来李广,任他为右北平太守。李广当即请求派霸陵尉一起前往,到了军中就把他杀了。
按说霸陵尉其实是秉公办事,没有错。而李广睚眦必报,假公济私将他调往军中杀掉,这心胸,实在非大将所为。
这种心胸狭小之人,如果成了大将,不知道会祸害多少人。
反观他的同侪韩安国将军,遇到了同样的事,却选择了原谅。
韩安国曾因犯法进了监狱,蒙县的狱吏田甲侮辱韩安国。
韩安国跟他说:“死灰难道就不会复燃么?”田甲说:“要是死灰复燃我就一泡尿浇灭它。”过了不久,梁国内史空缺,朝廷派使者任命韩安国为梁国内史。韩安国从监狱中被起用,担任了两千石的大官。田甲听说了,吓得弃官逃跑。
韩安国说:“田甲不回来,我就不回来上任,我就要夷灭他三族。“
田甲于是肉坦前往赔罪。韩安国笑道:“你可以撒尿了。你们这样的人值得我计较吗?”最后还是善待了他。
同样是司马迁笔下的列传人物,韩安国放了侮辱了他的狱吏,而李广却借机杀了阻拦他的霸陵尉。二者之心胸,高下立判,在此事上,司马迁褒谁贬谁,一目了然。
五.李广的战术有严重问题
“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用此,其将兵数困辱,其射猛兽亦为所伤云。
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
都说李广箭术高超,可是怎么个高超呢,两军对阵数十步之内才发箭,距离不够近不发,因为怕射不中。
作为一个将军,你把大军暴露在离敌军骑兵数十步之近的地方才放箭,这弓箭的作用何在呢?
这也是司马迁认为他数困辱的根本原因——用此,其将兵数困辱,其射猛兽亦为所伤云。
射个老虎也离的那么近,为了保持命中率连被老虎所伤都在所不惜。
可是箭弩作为远程攻击武器,不是在离得远的条件下,保证命中率才是神射吗?
所谓百步穿杨,就是来形容一个人箭术高超。可是两军对阵,李将军不惜大军都暴露在敌人的箭矢之下也要保证自己的命中率的做法真的属于极其奇葩了。
李广在与敌对阵十步之内才开弓射箭,有可能是他太爱惜自己“飞将军”的美名,他可能是想保住他百中百发的名声。
无论怎样,在你死我活的对敌斗争中,李广对阵数十步之内才发箭,遇上迅猛的匈奴骑兵,不败才怪。
六,为救一人而舍弃大军,没有为将的大局观
《史记.李将军列传》有如下记载:
“匈奴侵上郡,上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中贵人者数十骑从,见匈奴三人,与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走广,广曰:“是必射雕者也。”广乃从百骑往驰三人。三人亡马步行,行数十里。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已缚之上山,望匈奴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惊,上山陈。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我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不我击。”广令曰:“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骑曰:“虏多如是,解鞍,即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解鞍以示不去,用坚其意。”有白马将出护兵。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射杀白马将,而复还至其百骑中,解鞍,纵马卧。时会暮,胡兵终怪之,弗敢击。夜半,胡兵以为汉有伏军于傍欲夜取之,即引去。平旦,广乃归其大军。后徙为陇西、北地、雁门中云中太守。”
为了救一个宦官,李广将军抛下城中军民带领百骑到几十里外去追三个步行的射雕人。这种高风险且没啥收益的事有什么做的必要吗?主将陷入敌军主力怎么办?敌军趁机袭城怎么办?这一次还好,李将军用灵机一动逃出生天,城池也没有遭受攻击,但是这种私自远离大军的行为真的是太有风险了,难保万无一失。
此事反映出李广行事鲁莽,没有大局观,绝非大将之才。
七.李广治军过于宽松,不利于带领大兵团作战
《史记.李将军列传》将李广与程不识的带兵方法进行了详细比较:
“程不识故与广俱以边太守将屯。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曲行陈,就善水草顿舍,人人自便,不击刁斗自卫,莫府省文书,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陈,击刁斗,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自便。不识曰:“李将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而其士亦佚乐,为之死。我军虽烦忧,虏亦不得犯我。”是时,汉边郡李广、程不识为名将,然匈奴畏广,士卒多乐从,而苦程不识。”
李广将兵,无部曲行陈(没有巡逻的军阵),人人自便(大家想干什么干什么),不击刁斗自卫(刁斗就是金柝,夜晚不击刁斗示警),幕府省文书(行军记录模糊,含糊而过,难以问责)。明眼人都知道这种佛系带兵方法有多大的隐患,有多危险!你要是皇帝敢把大军交给李广吗?
战争是与天争存亡的事,对于军队来说,组织力才是战斗力的保障,李广这种风格真的没办法带大规模兵团,卫霍带兵都是一万,三万,五万,十万递增,因为你只有一万人能带好才有理由给你三万,三万人能保持战斗力才会给你五万,而李广带兵是递减,给李广一万人送光了以后,再给就没有过万了。
对比李广和程不识的战绩就明白了,程不识的积累的战功明显比李广多多了,李广最好的战绩就是与敌打个平手,多数时候是惨败,要不就是“失道”。
李广带兵过于宽松,军队没有纪律。这种统兵方式,如果是管理小股部队是可行的,如果让他带领大兵团作战,几十万大军无纪律,一盘散沙,未战就先败了。所以李广成不了卫青,霍去病。
另外,李广漠北自杀很可能与“幕府省文书“有关,即漠北失军后李广及李广幕府无法 ”对簿”,为什么无法对簿公堂?因为少文书,少行军记录,交代不清原因,再加上李广困辱终身,又有绝望之情这才愤然自杀。
下文是史记对“幕府省文书”的具体记载:
“大将军使长史持糒醪遗广,因问广、食其失道状,曰:“青欲上书报天子失军曲折。”广未对。大将军长史急责广之莫府上簿。广曰:“诸校尉亡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
至莫府,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徙广部行回远,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矣!”遂引刀自刭。”
“将者,民之死生、国之存亡所系者也。流俗何知而为之流涕,士大夫何知而为之扼腕。浸授以国家存亡安危之任,而万人之扬诩,不能救一朝之丧败。故以李广之不得专征与单于相当为憾者,流俗之簧鼓,士大夫之臭味,安危不系其心,而漫有云者也。
广出塞而未有功,则曰“数奇”,无可如何而姑为之辞尔。其死,而知与不知皆为垂涕,广之好名市惠以动人,于此见矣。三军之事,进退之机,操之一心,事成而谋不泄,悠悠者恶足以知之?广之得此誉也,家无余财也,与士大夫相与而善为慷慨之谈也。呜呼!以笑貌相得,以惠相感,士大夫流俗之褒讥仅此耳。可与试于一生一死之际,与天争存亡,与人争胜败乎?
受命秉钺,以躯命与劲敌争死生,枢机之制,岂谈笑慰藉、苞苴牍竿之小智,以得悠悠之欢慕者所可任哉!
东出而迷道,广之为将,概可知矣。广死之日,宁使天下为广流涕,而弗使天下为汉之社稷、百万之生灵痛哭焉,不已愈乎!”
这几段出自王夫之《读通鉴论》,是他对李广的评语。他认为万人之扬诩,不能救一朝之丧败,士大夫流俗之褒讥不能当真,小智不足以临大敌。天下人看不到这一点,只是从流俗义气的角度为李广惋惜,而不考虑汉家社稷,百万生灵的性命,是短视,王夫之这个论点是客观的。
但是他说李广家无余财,爱兵如子,是为了散财以获取士大夫的赞誉,这话却言重了。人可以作秀一时不可能作秀一世,李广在当时饱受赞誉肯定是有值得肯定的地方,比如他爱兵如子:
李广将兵,乏绝处见水,士卒不尽饮,不近水;不尽餐,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总的来说,李广有为将的胆气,但是才略不足。名不符实是压在他头上的一座大山,这座大山压垮了他,最终导致他走向末路,实在是可惜。
李广一生难封,绝非历代落迫文人所说的那样是时运不济。李广有以上七大问题,想封侯几乎是不可能的。
(参考文献:《史记.李将军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