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一個皇帝的自我修養(九)

康熙:一個皇帝的自我修養(九)

第三章 嚴飭則愛 嬌縱則害

訓曰:為人上者,教子必自幼嚴飭之始善①。看來,有一等王公之子②,幼失父母,或人惟有一子而愛恤過嬌甚,其家下僕人多方相誘,百計奉承。若如此嬌養,長大成人,不至痴呆無知,即多任性狂惡。此非愛之,而反害之也。汝等各宜留心!

【註解】

①飭:教導,告誡。②一等:另一種。

【譯文】

作為上等人,教育子女一定要從小加以嚴格教導、管束,這樣才有好的結果。看來也有那麼一些王公大臣的子女,他們有的是從小失去父母,或者是隻有一個孩子,過度地愛護和憐惜,家裡的僕人們又千方百計地引誘他們、奉承他們。像這樣地嬌養下去,長大成人了,即使不至於痴呆無知,也大多是任性、驕橫、惡劣。這並不是愛他,相反的是害了他。你們各自應當小心為是。

【評語】

溺愛不是愛孩子,從小嚴加管束才有可能培養出有用之才來。寵愛、嬌生慣養只能使孩子任性狂妄,這樣做只會害了他們。古人云:“子不教,父之過”,這句話值得今天的為人父母者好好思考。


第三章 家居閒談 善行良言

訓曰:吾人燕居之時①,惟宜言古人善行善言。朕每對爾等多教以善,爾等回家,各告爾之妻子,爾之妻子亦莫不樂於聽也。事之美,豈有逾此者乎!

【註解】

①燕居:退朝而居。

【譯文】

∫們閒居的時候,只應該說古人的善行、善言。我每次都教誨你們要多行善事,你們回家後也要把我的話告訴你們的妻子、兒女,你們的妻子、兒女也沒有一個人不樂於聽從我的勸導的。世上的好事,還有超過這件事的嗎!

【評語】

家人團聚,乃人間快樂之事。如果能使家庭內保持一種向上、向善的氣氛,豈不是更快樂嗎?康熙在這些看起來是小事,實際關乎家教大事上格外用心。他把儒家學說中的“齊家”的思想可謂落到了實處。


第四章 名實相副 混淆不得

訓曰:人之才行當辨其大小。在大位者,稱其清廉可矣。若使役人等亦可加以清廉之名乎?

朕曾於護軍驍騎中問其人如何①,而侍衛有以端密對者②,軍卒人等豈堪當此?端密乃居大位之美稱,軍卒止可言其樸實耳!

「註解」

①護軍:官名,指皇帝身邊的護衛軍官,或指京旗護軍營官兵。驍騎:官名,清有驍騎參領、副驍騎參領等軍官,此處當指近衛騎兵。②端密:形容一個人正直、慎密、沉靜。

「譯文」

評價一個人的才幹、品行,應當結合他的地位高低、為官大小。身居高位做大官的人稱讚他為“清廉”之官是可以的。如果給那些供人差使的下人也冠以“清廉”的美名,顯然是不合適的。我曾經在近衛護軍、驍騎官兵之中詢問某人怎麼樣,我的侍從護衛人員中有人竟以“端密”這樣的評語回答我,像當兵的軍卒這種人,怎麼可以用“端密”來稱讚、評價他的為人呢?

“慎密沉靜”,只是身居高位的大官才能享用的美稱,至於當兵的諸如軍卒之類的人物,最多隻可以說他樸實罷了。

「評語」

封建秩序的模式,乃是尊卑貴賤、君臣、父子、官民各守其名分。無此,封建秩序必被打破,社會等級制度必定崩潰,社會將陷入混亂。

商鞅講過這麼幾句話:“一隻兔子在街上跑過,後面有百人都在追逐,並不是這隻兔子可以分成百份,也不是這一百個人貪婪,而是由於這隻兔子的歸屬沒有確定。賣兔子的人滿市場到處都是,行人看都不看,盜賊也不敢貿然搶奪,並不是他們不想要兔子,而是兔子已有歸屬,所以,名分未定的時候,堯舜禹湯這些聖賢也會滿街追逐兔子,當名分確定後連貧窮的小偷也不敢盜取。”

商鞅認為,治國首先要講名分,他說:“名分已定,國家走上大治的道路;名分不定,必然使國家通向混亂的途徑。”康熙告誡子孫,當對這條封建大法心領神會。


第四章 君子三畏 沒齒不忘

訓曰:人生於世,無論老少,雖一時一刻不可不存敬畏之心。故孔子曰:“君子畏天命①,畏大人②,畏聖人之言。”③我等平日凡事能敬畏於長上④,則不罪於朋儕⑤,則不召過,且於養身亦大有益。嘗見高年有壽者,平日俱極敬慎,即於飲食,亦不敢過度。平日居處尚且如是,遇事可知其慎重也。

「註解」

①天命:天神的意旨。②大人:德行高尚的人,兼指大官、貴族。③聖人:指儒家的先聖孔、孟一類的人物。④長上:上司。主要是指那些年長而又有官位者。⑤朋儕:朋輩、同類之人。

「譯文」

人生在世,無論是年老年少,哪怕是一時一刻,也不能不心存敬重和畏懼。所以孔子說:“有道德的人敬重天命,敬重德行高尚或身居高位的人,敬重聖人的名言教誨。”我們這些身居高位的人,平日裡做什麼事都能敬重那些年長而有高位者,那就不會得罪朋輩或同類之人,也就不會導致失誤,並且對自身的修養也大有好處。我曾經見過那些年紀高的老壽星,他們平日都十分尊重和小心,即使是吃飯,也不敢過分。平日的衣食住行尚且如此,遇事,他們的慎重態度可想而知了。

「評語」

富貴無常,天道循環。一個君王雖有天下,卻不知畏懼敬重,不懂得“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以為有了權就能為所欲為,以為天下永遠太平而不知危亡之憂患,是自取滅亡。

古人聖哲這樣說,治亂興亡的歷史經驗也證明了這一點。

君子三畏就是要居安思危,慎言慎行,存不忘亡,興不忘衰。天下非一個人的天下,惟有德者擁有之。君臨天下,而欲保持神器,不讓他人染指,就必須有這種憂患之心,施政為國,行事為民。這種敬畏意識不僅對古代帝王們,對今人同樣具有啟迪意義。


第四章 天道好生 仁愛為本

訓曰:天道好生①。人一心行善,則福履自至②。觀我朝及古行兵之王公大臣,內中頗有建立功業而行軍時曾多殺人者,其子孫必不昌盛,漸至衰敗。由是觀之,仁者誠為人之本歟!

「註解」

①天道:指冥冥中支配人類命運的天神意志。也可指自然法則。

②福履:即福祿,指福分和祿位。

「譯文」

上天的意志是愛惜生靈。人如果一心一意去做善事,那麼福分和祿位就會自己到來。縱觀我大清朝和古代帶兵打仗的王公大臣,其中頗有一些人建立了功業,但卻因為領軍作戰時殺人太多,他們的子孫一定不會興盛,會逐漸地走向衰敗。由此看來,仁確實是做人的根本啊!

「評語」

康熙皇帝幼失怙恃,未曾像常人一樣得到足夠的父母親情之愛,只是在祖母孝莊文皇后和嫡母孝惠章皇后的精心撫育下,才得成人。作為一個孤兒,康熙皇帝認為,祖母和嫡母對自己無微不至的關懷和照顧,不只是理所應該,也是一種超逾常格的賜予。對此,自己不但應該終生不忘,並且還應該加倍地予以補償。正是幼年時期的這種獨特的經歷,形成了康熙皇帝最初的仁愛之心。康熙皇帝成人之後,處理政務的實際需要和儒家經典的長期薰陶,使得這種最初的仁愛之心進一步得到發展,進而形成了仁慈寬厚的性格。

通過學習儒家經典,康熙皇帝認為,“政治之本在寬仁”。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無論是在統治集團內部,還是對於普通的百姓,康熙皇帝都採取了頗為寬仁的政策。在皇室內部,除清除鰲拜集團時偶有涉及外,終其一生,未曾屠戮一人,對於自己的幾個兄弟,也十分友愛。

這些仁政的實施,正是康熙皇帝恪守“仁者無敵於天下”這一信念的體現。

仁慈寬厚的性格以及由此而推行的政策對於康熙皇帝統治的鞏固和清朝政治的發展,發生了重要的影響。就積極方面而言,它使最高統治集團長期處於穩定狀態,避免了因為統治集團內部分裂而觸發的社會動亂再度發生,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原來頗為尖銳的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這些對於康熙前期社會經濟的發展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康熙在這篇庭訓中告誡兒孫,天有好生之德。君王秉承天意,統治萬民,因而一定要少殺戮,要愛惜平民百姓的性命。殺人者家道衰敗,禍及子孫。這樣的闡釋和主張,從一方面看確實帶有濃厚的宿命論色彩,但從另一方面看,作為一個封建皇帝能力主少殺戮、愛惜生命,卻是難能可貴的。正是這種愛民惜命的思想,才有康乾盛世之歷史美談。


第四章 心靜身涼 祛暑之要

訓曰:汝等見朕於夏日盛暑不開窗、不納風涼,皆因自幼習慣,亦由心靜,故身不熱。此正古人所謂“但能心靜即身涼”也。且夏月不貪風涼,於身亦大有益。蓋夏月盛陰在內,倘取一時風涼之適意,反將暑熱閉於腠理①。彼時不覺其害,後來或致成疾。每見人秋深多有肚腹不調者,皆因外貪風涼而內閉暑熱之所致也。

「註解」

①腠理:中醫指皮下肌肉之間的空隙和皮膚的紋理。

「譯文」

你們見我在三伏盛夏不開窗戶,不吹涼風,這是從小形成的習慣,也是由於心中清靜,所以身體不覺熱。這正是古人所說的“只要心靜,身體自然清涼”。盛夏不貪一時涼快而吹風,對身體是大有好處的。因為盛夏酷熱,陰氣存於體內,要是貪圖一時涼快而吹風,反而會將暑氣關閉在體內,不能散發出來。當時不覺得有什麼不適,以後或許會導致疾病。我經常遇見深秋季節脾胃不和消化不良的人,都是因為夏天貪圖風涼而將暑氣關閉於體內而造成脾胃不和的。

「評語」

人們有“心靜自然涼”的經驗。夏季炎熱是自然現象,人通過心理調節,可以從心理上去熱。這也是養生家所提倡的修行功夫,一個道行達到爐火純青的出家人,六根清靜四大皆空,對寒暑冷熱自然毫無感覺,因此佛家有一句“安禪何必須山水,減去心頭火亦涼”的名句。康熙在此告誡兒孫的全是自己的經驗之談。


第四章 食宜淡薄 於身有益

訓曰:朕每歲巡行臨幸處①,居人各進本地所產菜蔬②,嘗喜食之。高年人飲食宜淡薄,每兼菜蔬食之,則少病,於身有益。所以農夫身體強壯,至老猶健者,皆此故也。

「註解」

①巡行臨幸:即巡幸。指帝王到各地巡視。②居人:當地人。

「譯文」

我每年外出巡視,所到之處,當地人就各自進獻本地出產的瓜果蔬菜,我很喜歡吃。上了年紀的人飲食應該清淡一些,經常吃些蔬菜,這樣可以少生疾病,對身體健康有好處。農民身體健壯,到老仍健康無病,其原因就在於他們常吃蔬菜。

「評語」

康熙在這裡告誡兒孫,多吃蔬菜對身體有益。上了年紀的人粗茶淡飯,多吃蔬菜,口味力求清淡,方能保持健康的身體。這是經驗之談。從今天保健衛生的角度看,也是對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