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走近桑乾河畔涿鹿城

河北省涿鹿始建於三國曹魏末年,經歷代增築形成了寺廟林立壇閣分佈的古城。近兩年沒少跑了涿鹿,但對涿鹿城還是缺少了解。拜讀房山“獨孤走”的博客,瞭解了涿鹿的幾處古蹟感覺值得一行。離開雞鳴驛天尚正午,轉道涿鹿尋找古蹟。

北京人走近桑乾河畔涿鹿城

涿鹿古樓又稱文昌閣,始建於明萬曆十七(1589)年。後於明崇禎.清康熙年間重修,解放後曾進行三次維修。古樓位於現涿鹿城中心位置,東向能望見東城門。

北京人走近桑乾河畔涿鹿城

古樓分為基座與樓身兩部分,基座內設十字卷洞以四方交通。基座由底向上逐漸收分,樓臺四周圍女牆。四面圈門均有匾額,南為“文明”.東為“捧日”,北為“拱鬥”.西為“步蟾”。古樓為歇山式二層閣樓,重簷迴廊.簷角微翹。門樓斗拱下有匾額,上書“古涿鹿郡”。涿鹿古樓整體保存較好,古樓上鑲有縣級文保的標誌。

北京人走近桑乾河畔涿鹿城

令我疑惑的是,鼓樓為縣級文保,而鼓樓邊那棵被稱為“文昌柳”的柳樹反是省級保護。涿鹿古樓也寫作鼓樓,但既是文昌閣便不會擂鼓報時,所以我還是感覺寫作“古樓”貼切。如今的古樓下十字圈洞還是交通要道,來往車輛穿古樓而過。做為涿鹿所剩不多的古蹟,應該向宣化一樣另闢通道圈洞禁止交通。

北京人走近桑乾河畔涿鹿城

涿鹿城曾有九門九關,形成一個主城兩個仔城。主城有北.東.南三座城門,主城南城門通南仔城,南仔城有西.南.東三城門。主城東城門通向東仔城,東仔城有北.東.南三城門。

北京人走近桑乾河畔涿鹿城

從百度找來涿鹿熱心人士所繪的一張圖,從中可以對涿鹿古城有所瞭解。遺憾的是九門九關的涿鹿古城如今僅剩一座東城門了。涿鹿城門與宣化相比明顯要矮小,又處於高樓夾擊中間,更顯得有點袖珍了。

北京人走近桑乾河畔涿鹿城

由古樓向北至北關有觀音寺,寺內現存建築多為明清時期。觀音寺現闢為涿鹿博物館和宗教場所。寺內清淨只見一位老人在門房值班,進屋詢問未得到回答只好作罷。

北京人走近桑乾河畔涿鹿城

由觀音寺返回,穿古樓圈洞一路向南,在供銷社果品公司院內見到了南大寺所存大殿。南大寺又稱保寧寺,現存建築為明成化年所建。

北京人走近桑乾河畔涿鹿城

保寧寺是涿鹿著名寺院,規模遠大於觀音寺。南大寺現存三組建築,南側一單簷無殿頂前接抱廈建築非常壯觀氣派。

北京人走近桑乾河畔涿鹿城

北部正對一前捲棚後懸山面闊三間的大殿。

北京人走近桑乾河畔涿鹿城

緊鄰懸山大殿西側有三開間硬山大殿一座。無殿頂五脊殿南側殿頂已經被開了天窗,供銷社當做倉庫必然要考慮通風。

北京人走近桑乾河畔涿鹿城

南大寺大殿現已成危房,我能走進大院看看外觀已滿足,殿內的建築模式不敢奢望。不解的是這樣一座古建築至今還未進入文保,難怪許多熱愛涿鹿的人士大聲呼籲。涿鹿南大寺建築歷史悠久,建築造型別致壯觀,在此也呼籲文保部門給以關注,儘快給予搶救式保護。

記憶中的涿鹿城

涿鹿縣廣播電視臺

河北涿鹿城玉皇閣,位於涿鹿縣南關土城中心。據《保安州志》載:“玉皇閣,在南門中街。明隆慶元年知州賀溱修”。玉皇閣屬歇山頂式建築,墩臺下有通向四方的拱圈型門洞。東門洞匾額刻有“尚書街”,西門洞上楣刻有“侍郎街”。

北京人走近桑乾河畔涿鹿城

(南關玉皇閣遺址)

以玉皇閣為中心的南關土城舊時是涿鹿縣工商業的中心,就像北京城的前門大街。它的面積不是很大,也就是內城的一半。北起內城的磚城牆,南到南關土關門,西至現在的光明街,東邊以原縣酒廠後門和南關小學之間的土城牆與東關土城為界。土城原開四門,都是以玉皇閣為中心的。北門是內城的甕城,南門在最南頭,出了南門是土南關。西門在現在光明街南頭靠西一點。東門在玉皇閣向東至轆轤把巷東邊一點,原南十字小學在東門外邊。為了和東關的大東門區別,南關土城的東門稱作小東門。後來又在司家巷西頭和橋東大街的東頭開設了西便門和東便門。

出了內城的南門甕城便是南門口大街。街道兩邊都是店鋪,路北從西至東第一家是回民王包子鋪,接下來是全憲維開的裁縫鋪,再向東是侯家缸爐餅鋪,餅鋪過來是七班同學樊義仁家,再往東是一家自行車行,車行正對著古涿鹿郡牌坊,東北角是公安局城鎮派出所,東頭原有三義廟,後被商家佔用。路南轉彎處有理髮店。牌坊建於明萬曆二年(1574年),1967年3月拆毀。牌坊與玉皇閣和南土城門自北向南在一條軸線上。

北京人走近桑乾河畔涿鹿城

古涿鹿郡牌坊

“古涿鹿郡”牌坊的西邊緊靠涿鹿縣有名的西樓飯館東山牆,這座飯館共有二層,木樓梯,木樓板,到1960年代初期已經傾斜,後被拆除建起了百貨商場。早年西樓底、“馬字兒”(馬站)、“嘎兒底”(玉皇閣下)是涿鹿城最聚人氣的地方。打把式賣藝的、變戲法的、拉洋片的和春節社火表演都在這三個地方,就像老北京的天橋一般。西樓飯館西邊是司家巷,路南原有洗澡堂,我班的趙楓同學住在澡堂邊,位置在原來的涿鹿飯店,我班的田小根在對面的小院中。司家巷西頭是西便門,我小時候西便門只是一個豁口,對面有一座不大的磚影壁。

“古涿鹿郡”牌坊的東邊是橋東大街,老涿鹿人都稱它為“橋晌兒”,後來改為東風大街。這條街是縣城最繁華的街道之一,道路兩邊都是店鋪。向東路北是菸酒公司的副食門市,向東是原“大成玉”商號,雖然已經公私合營多年,但人們還是習慣的這樣稱呼。我班的張濟林、張濟鎖和孫玉良住在隔壁的院子裡。再向東是新華書店和文化館,早年這裡是三官廟,門前有一口水井,1980年代初建成了涿鹿影院。原來的文化館真是老百姓的文化樂園,院子不大,人氣十足。到這裡不僅有下象棋、打撲克的老年人,也玩絲絃樂器、讀書看報的中年人,還有我們這些放學後無所事事的孩子們。尤其是到了星期六的晚上,就會在大院裡放映露天幻燈。我清晰的記得曾經放映《哪吒鬧海》《劉文學》等幻燈片的精彩場景。文化館還經常舉辦各種展覽,我記得最清楚的是母親帶著我參觀閃武舉人用過的盔甲、武器的展出。四清運動時,學校組織參觀揭露地主“劉二蠍虎”的展覽,其中解說員第一句的解說詞是“地主心最狠,蠍虎尿最毒”。電影院以東也都是商業店鋪,記得有鞋帽服裝社的釘鞋門市部和服裝加工門市部,還有刻章的,修表的等等,向東就是原來的東便門,東便門外路北原是景華興商號。我小時候東便門已不復存在,橋晌兒街與東關的馬站街連在了一起。

(1969年時的涿鹿縣文化館,費國安老師提供)

北京人走近桑乾河畔涿鹿城

橋東大街路南從西至東第一家原是店鋪,1970年代初飲食服務公司在這裡建成了紅旗食堂,後改稱燕雲飯店。三個店鋪過後是一個顯赫的大院,原來這是涿鹿縣四大宅的楊二南宅,1960年代初曾是工商聯和縣供銷社,後來拆除建起了供銷社辦公大樓。接下來是三官廟巷,這條巷子一直通到閣東大街,路東第三個門原是寶興成缸房(制酒作坊),1955年是涿鹿縣公私合營糧油加工產,我父親公私合營後一直在這裡當會計。加工廠過去有兩個大院,其中第二個院特別深,共有五進,一直通到轆轤把巷,1990年開始我在朝街的西房裡住了兩年。這個院向西有小巷通往閣北大街,因在三官廟巷中間,人稱三官廟巷半截巷,我班的劉敬、劉建和郭玉忠住在這裡。過了半截巷,兩邊多為民宅,漢周哥曾在路東的宅院中住過,我班的高玉福也住在路東。三官廟巷南頭路西原有關帝廟和觀音堂,後來做過豬集(買賣仔豬的地方)。

(原橋晌街路南楊二南宅舊址上建起的涿鹿縣供銷社大樓,圖片來自《供銷社志》)

北京人走近桑乾河畔涿鹿城

過三官廟巷,東邊原是德泰藥莊,公司合營後是藥材公司的門市部,後來藥材公司在這裡建起了醫藥辦公樓。德泰藥莊過去原是一家扁擔鋪,我班的李桂斌、李孝忠住在這個院。再向東有好多店鋪,賣輓具的,製作籠屜的,再向東是合作店組的蔬菜門市部。過了菜鋪是轆轤把巷,這條巷子向南通往閣東大街,從北至南巷子中間向右有兩道彎,整個巷子就像舊時井臺上打水的轆轤把,故稱轆轤把巷。1945年到1951年,我們一家曾住在第一個拐彎處路東的宅院裡。

過了轆轤把巷,有幾家院落,接下來是原涿鹿縣酒廠,酒廠的東面是東便門。出東便門原是城鎮衛生院和洗澡堂,過了澡堂就是鹽店街口。

古涿鹿郡牌坊正南方是閣北大街,這也是涿鹿縣主要的商業街。路東第一家是紅旗食堂,過了紅旗食堂是原來的百貨公司門市,早在1960年代初,這裡就安裝了日光燈管和臺式搖頭電風扇。小時候,我經常到這裡好奇地看那吊在房頂上的日光燈,到了夏天更是扒在擺著電風扇的櫃檯上遲遲不肯離去。百貨公司南邊是個儲蓄所。接下來是三官廟巷的半截巷。過了半截巷,路東全是店鋪,第一家是賣輓具的,後來成了皮毛廠的門市部。再向南全都是商業店鋪,其中有一家叫做“寶豐源”點心鋪,中間的過廳房是二層閣樓,早先這裡是涿鹿縣最有名的“萬華春”飯莊,1948年前後,四大伯、大姑和寶山六叔盤了下來,在這裡合作開了這家前店後廠的“寶豐源”。過了寶豐源,是原來的南樓飯館,後來改為縣醫院,贏弱的我小時候曾多次在這裡看病,1980年代初這裡建起了菸酒公司營業辦公樓。南樓的南邊是玉皇閣。

(坐落在閣北街路東的原來的萬華春飯莊,後來的寶豐源點心鋪)

北京人走近桑乾河畔涿鹿城

閣北大街路西第一家是後來的新華書店,新華書店南邊是百貨公司文具店,文具店以前是四大娘和妹妹開的專賣文具的“姊妹商店”,後改為恆豐紙店。四大伯和我班的文常忠同學住在此院,1973年剛成立的燃料公司也在這院辦公。向前有個大院,是原來的涿鹿城關鎮公社所在地,後來做了工商局。過了這個院是通往喬家巷的半截巷,與三官廟巷半截巷相對。過了半截巷,是飲食服務公司的理髮館,理髮館過去是縫紉社,也就是後來服裝二廠的前身,接下來是五金社,後來改建為制釘廠,再後來又建了環保局大樓。再向南是五金公司交電門市部,收音機、自行車都在這裡出售,後來這裡建了五金大樓。五金門市過去是銀行,以前涿鹿縣只有一家銀行,工、農、中、建、農發行都是以後的事情了。過了銀行早年是鞋帽服裝社,再過去是冰棍廠。那個時候,全縣只有這一家冰棍廠,1970年代初,廠子的冷凍機壞了,全縣人有兩年多沒有吃得上冰棍。冰棍廠的牆壁緊貼著玉皇閣,後改建成百貨公司棉布門市。

(原來的恆豐紙店,後來的百貨公司文具店,圖片來自網絡)

北京人走近桑乾河畔涿鹿城

北京人走近桑乾河畔涿鹿城

(位於閣北大街路西的銀行大門)

玉皇閣西邊是閣西大街,早年叫侍郎街。路北皆商鋪民宅,中段是喬家巷。路南第一門原是蔬菜公司的菜鋪,向西有一座九連環大院,曰張南宅。清康熙皇帝曾在此駐蹕;1958年9月這裡曾經是懷來縣商業局涿鹿燃料倉庫,用陶瓷大缸儲存油品;1960年代初縣醫院遷到這裡,1980年拆掉大部分的房屋建起了住院樓,現僅有部分房屋尚存。張南宅西邊就是南關西門,我小時候西門已拆除,只留下縣醫院後門的幾段城牆殘垣。出西門向不遠是現在光明街的南頭。

(位於閣西大街路南舊時的張南宅,後來的石油庫和縣醫院,圖片來自《縣醫院志》)

北京人走近桑乾河畔涿鹿城

玉皇閣東邊是閣東大街,文革期間曾改為興無街,取“興無滅資”之意。路南第二門原是染坊,3號院東邊是大南巷,大姑曾住巷內3號院,時稱“興無一條”3號。大南巷過去是小南巷,時稱“興無二條”,大姑後來從大南巷搬到這裡,1940年代初我家也曾在巷裡居住。小南巷的東面是菸酒公司的倉庫,因最早是存放雞蛋的,老百姓習慣稱作蛋庫,商業改制後由個人在這裡開發了商品房。再向東是小東門。閣東大街路北到三官廟巷一帶原來都是糧油加工和缸房。我父親高小畢業後走向社會就是在永豐厚缸房學徒的。過了三官廟巷南口,向東到小東門都是民宅,轆轤把巷南口在其中間。

(已經被拆除了的閣東大南巷3號院裡院)

北京人走近桑乾河畔涿鹿城

玉皇閣以南是閣南大街,也稱南關大街。過去,縣城的出入口就那麼幾個,不像現在四通八達。桑乾河以南的人們進城,除了繞行西大道的從紅影壁進城,多數都是從南門進城。因此南關大街非常繁華。過玉皇閣向南路西是一個修自行車行,臺階很高。到了夏天,臺階上經常有一個賣煎小白條魚的老頭,據說此人原來是道觀的老道。白條魚很小很小的,大一點的不足4寸長,小的只有2寸多,與其說是煎魚,實際上就是在鍋底抹一點油,焙一焙,撒點鹽面。大的賣2分錢一條,小的1分錢一條。那時人們肚子裡沒有油水,看到這焙的金黃金黃的小魚,那香味實在是吊人們的胃口,所以賣得很快。我們也經常到這裡,拿著幾分錢買一兩條。再過去就是後來的縣醫院,過去這裡是私人開的缸房。向南又是一個高臺階,院裡有的做豆腐的,做的豆腐腦滑嫩香甜,小時候我和二哥經常到這裡給奶奶買豆腐腦。前面是有名的泰山廟。清康熙八年版《保安州志》稱其為泰山行祠,後來做了糧食局二門市;廟門的南邊原有戲臺,後建起了糧庫,廟前廣場是涿鹿縣糧食大集所在。

(南關閣南大街西側)(原南關泰山廟,後來的糧食局二門市,後改建為旅館飯店)

北京人走近桑乾河畔涿鹿城

北京人走近桑乾河畔涿鹿城

玉皇閣向南的路東也盡是商業店鋪。1984年涿鹿縣第一個萬元戶王潤生開的副食門市就在第一個門店。向前有一個出廊的門店,原來是山西飯館,1962年舅舅家二表哥結婚就在這裡辦的婚宴,後來食品公司開了涮羊肉館,也曾紅極一時。飯館向南是供銷社西關門市部,閣南大街的盡頭是南關土城的南門,我小時候土門猶在。南門前向東有一條街,叫做南大寺街,拐進大街,路北有一座古剎,涿鹿縣人都稱它為南大寺。南大寺也稱保寧寺,元致和年新建(1328年),明正統十四年(1436年)、嘉靖七年(1528年)、清康熙二十六年(1688年)均有重修。最早為道觀,稱作龍陽觀,據說丘處機曾在此講經傳道,後道教衰落改為佛教廟宇。原有殿宇30餘間,主殿為明三暗九制式,內祀三大士及地藏菩薩、十八羅漢等。解放前這裡曾為學校,廣場用木材和葦蓆塔臺唱戲,稱作“席片園”,山西晉劇名伶丁果仙、牛桂英等曾在此唱戲。解放後大殿為土產倉庫,大院則成為副食品公司倉庫和果脯廠,1970年代,全縣的水果都來這裡交售,溪源村生產的桃、蘋果、黃果多數在此批發。因我父親在南關燃料公司工作,和收水果的很熟,所以每次發水果都是隊長、會計和我來。在那個年代,南大寺成了涿鹿縣水果集散地的代稱。

北京人走近桑乾河畔涿鹿城

(南關閣南大街路東的曾紅極一時的食品公司南關涮羊肉館)

(原供銷社南關門市部)(元代的龍陽觀,明清時期的保寧寺,人們心目中的南大寺)

北京人走近桑乾河畔涿鹿城

作者:霍漢清

霍漢清,男,漢族,1956年1月出生,祖籍涿鹿縣武家溝鎮溪源村,中共黨員,大專文化,經濟師職稱。1979年9月參加工作,先後供職於涿鹿縣石油公司、河北省石油總公司6604管理處和中石化張家口石油分公司,2016年1月退休。

1966年9月,剛讀完小學四年級時被下放農村,11歲輟學務農。熟悉農業種植,精通各種農活,尤其擅長荊編、葦編技術,是涿鹿縣葦蓆編織工藝非遺項目傳承人。

參加工作後,刻苦鑽研業務和文化知識,是地區及技術能手,1987年通過河北省自學考試取得漢語言文學專業大專學歷,被樹為自學成才的典型。

愛好攝影,酷愛晉劇。退休後致力於傳統農耕文化、戲曲藝術和涿鹿縣歷史文化的挖掘研究。現任張家口市京畿民間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張家口市詩詞協會涿鹿分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涿鹿縣歷史文化研究會副會長。2016年,同谷新聲、候弟江共同編寫《魅力武家溝鎮》一書,任副主編。同時是《魅力武家溝鎮》《魅力桑乾》的攝影作者。全面反映涿鹿縣溪源村人文歷史,自然風貌,農耕文化、風土人情的《溪源記憶》一書2017年由九州出版社出版後,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被專家稱為“一縷濃醇綿長的鄉愁”“一部華北農耕歷史文化的百科全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