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絲經濟:除開“氪金”還剩下什麼?

粉絲經濟:除開“氪金”還剩下什麼?


自2018年《偶像練習生》和《創造101》等偶像養成系節目播出以來,粉絲經濟迎來了爆發期。近幾年國內的選秀節目模仿韓國造星模式,進入了粉絲主推偶像的新時代,但國內目前能拿得出手的網絡造星平臺並不多(仍是“優愛騰”三大平臺)。


相比早年的公司直推藝人,選秀節目具備天然的粉絲基礎,能在短時間內積攢粉絲資源和曝光度。每年幾大平臺的選秀接二連三的推,大批娛樂公司旗下的練習生有了露臉機會,不斷往節目輸送勞動力。曝光量雖然上去了,但節目質量參差不齊、同質化嚴重,加上出道後的打歌舞臺十分匱乏,藝人只能徘徊於各種綜藝節目刷臉攢人氣,各種因素綜合起來導致很多練習生出道即巔峰


《青春有你2》正在熱播,《創造營2020》也來勢洶洶預備瓜分熱度。但比起優質內容,

造梗或許更容易在短時間“出圈”,就像沒有多少人記得因傷退賽的李熙凝,但都能read兩句“淡黃的長裙,蓬鬆的頭髮”。吃瓜看戲、狂磕CP,也成為節目的吸睛點。路人看的是熱鬧,可粉絲給的是真心,當出道名額的主要評判依據由評委打分轉變為粉絲打榜,如何能親手“送孩子出道”成了廣大“親媽粉”最揪心的日常。


粉絲經濟:除開“氪金”還剩下什麼?

粉絲狂做數據,就能“送孩子出道”?


節目播出後,因某位練習生的階段排名與粉絲打榜數據不匹配,271被網友質疑“做票”,曾為奧斯卡、奧運會做投票審計的普華永道,此次作為《青春有你2》的“獨立第三方專業機構”,也被連帶質疑專業性,被送上了熱搜。


在飯圈,“做數據”是粉絲戰鬥力的考核線。一個資深的粉絲要具備內容生產、前線設置、視頻創作等各方面能力,大部分採取的是無薪資的義工模式,並且能做到7天24小時on call。


“做數據,成了粉絲的日常作業和工作任務,做得好,理所應當,做不好,彷彿就不配做當代的粉絲。”

iNED,公眾號:成都新經濟發展研究院AI進入泛娛樂行業,追星就意味著做數據?


“粉絲圈有自己的圈層邏輯,大家都充分的活躍在微博等公開社交媒體上,你在這個圈層的融入程度,或者話語權,時常和你在這個圈子裡的貢獻程度緊密相關”。

——引自某資深粉絲


互聯網時代下的追星進化論


早在20世紀90年代粉絲經濟就已經初顯端倪,隨著互聯網發展和大眾文化的商業化,追星模式從早期熱衷於購買唱片、磁帶和寫真書的“文本關係”1.0模式,歷經雙向互動2.0、追隨式消費3.0階段,成為現在營銷活動中不可或缺的傳播助力之一的養成式助推4.0模式。“粉絲”群體愈發職業化,粉絲與偶像之間的情感連接也進化為養成式追隨,前文提到的“親手送出道”就是當下追星模式的真實寫照。在4.0時代,粉絲的話語權跨越式提升,甚至擁有部分決策權,但隨之而來的影響也有好有壞。


作為典型的反面教材,也是飯圈近幾年最嚴重的“粉絲行為,偶像買單”事件——“227事件”


粉絲經濟:除開“氪金”還剩下什麼?


藝人肖戰的唯粉不滿CP粉在AO3同人網站上連載帶有肖戰形象的OOC(out of character,脫離人物原本性格的角色創作方式)同人文,在某個大粉的煽動帶領下,近八千粉絲實名舉報AO3、lofter、B站,攻擊寫手,短時間內致使作者基數龐大的AO3關停,lofter和B站很多無關作品被連帶屏蔽。這一舉動瞬間點燃各個圈層粉絲的怒火,矛頭直指藝人本尊“縱粉行兇”,

導致藝人口碑急劇下降,商務代言大量丟失,影視作品被低分刷屏。


粉絲經濟:除開“氪金”還剩下什麼?


以往只有3秒記憶的互聯網世界裡,已經過去了2個月的“227事件”仍舊沒有被時間治癒。沉寂了2個月的肖戰,剛傳出受邀參與某檔熱門綜藝,又引起了一波抵制高潮,正主也只能下場發聲。


粉絲經濟:除開“氪金”還剩下什麼?


可是同一天,肖戰抵制者中的許多微博大V接連被封號,舉報方廈門仲夏之月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被翻出是肖戰工作室真身,指控藝人方利用資本搞事情。


粉絲經濟:除開“氪金”還剩下什麼?


2019年發生的楊冪粉絲線下抵制工作室事件,起因是粉絲質疑嘉行工作室對楊冪的事業路線規劃不合理,拒絕藝人接演公司自制劇,並列舉出工作室幾大罪狀。


粉絲經濟:除開“氪金”還剩下什麼?


粉絲不僅關心自家藝人的公司內部問題,對外的經營也會事事把關。因為劇本人設被內涵、角色番位不合理,佟麗婭被粉絲言辭激烈地要求拒演電視劇《三十而已》。


粉絲經濟:除開“氪金”還剩下什麼?


原本盤算著安撫幾句能平息眾怒,結果還是扛不住粉絲集體脫粉的威脅,團隊最終以檔期不合為由,推掉了這部劇。


粉絲經濟:除開“氪金”還剩下什麼?


粉絲逐漸“經紀人”化,一舉一動都影響著偶像職業生涯的進程,而偶像形象在某種程度上被符號化,成為一種商品,偶像產業也不再是B2C的傳統輸出,轉向成為了C2B的按需供給。不再是偶像產出什麼,粉絲看什麼,而是粉絲想看什麼,偶像製造什麼。


粉絲經濟 已成為主流經濟的一部分


粉絲經濟,即粉絲群體對偶像行為及其作品的自發關注、分享、持續大量傳播所帶來的商業傳播影響力,以及以粉絲為主要核心消費者,圍繞偶像所做出的直接或間接的購買行為,所產生的經濟效益。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的升級迭代為信息共享帶來便利,加上文化娛樂產業的蓬勃發展,粉絲經濟已經逐漸成為主流經濟的一部分。


文化內容領域頭部品牌“新世相”曾經提出,新時代的粉絲經濟,只擁有名氣的明星不復存在,擁有追隨者的偶像擁有一切。因此,粉絲粘性也就成為了偶像商業價值變現的重要因素之一。


根據《2019偶像產業及粉絲經濟白皮書》數據顯示,預計2020年,我國偶像市場總規模可高達1000億元。

隨著95、00後消費力量崛起,年青一代對與偶像相關的消費意願和消費能力不斷增長,“粉絲經濟”的巨大推動力不容小覷。


粉絲經濟:除開“氪金”還剩下什麼?

當下熱門的“氪金造星”節目


為偶像簡單粗暴的斥巨資應援只是粉絲經濟中的冰山一角,互聯網時代下的粉絲經濟早已“出圈”。早些年代,能擁有粉絲追崇的多為明星、偶像和行業名人等,例如在音樂產業中的粉絲會購買歌星專輯、演唱會門票,以及偶像所喜歡或代言的商品等。隨著互聯網、移動媒體的發展,時間、空間束縛被打破,

粉絲經濟被廣泛地應用於文體娛樂、社群營銷、網紅產品等多個領域。


2019年12月,QuestMobile發佈《2019電商粉絲經濟洞察報告》提出,隨著移動購物行業競爭日益激烈,用戶購物時情感因素影響增大,發展粉絲經濟是電商發展的必然選擇。數據顯示,56.1%的粉絲曾通過購買偶像代言的商品來追星,對於偶像帶貨接受度高。


粉絲經濟:除開“氪金”還剩下什麼?


4月28日,楊冪、李佳琪直播吃青梅,當晚觀看人數超1244萬,成交額突破1000萬


2019年度的文化市場湧現出一批現象級的文化產品。暑期大熱的電視劇《陳情令》,其宣發團隊堪稱粉絲經濟高端玩家,短視頻投放、國風數字專輯發佈、官方淘寶店鋪、正版手遊公測等各種多元化的線上互動模式無縫銜接,加上一系列的線下見面會、演唱會,聆聽粉絲需求的同時不斷培養新增的內容用戶。劇集播出結束三個月後,《陳情令》演唱會門票銷售依舊火爆,肖戰也一躍成為圈內頂流明星。


“粉絲電影”作為粉絲經濟在電影文化市場的典型產物,從早年間的《大灌籃》《孤島驚魂》,到狂卷18億票房的《小時代》系列,再到前兩年出現爆發式增長的《泰囧》《美人魚》,粉絲流量保障了票房的一路飄紅。去年創造了票房佳績的《少年的你》《誅仙》,除開作品本身的質量,電影選擇具備流量基礎的人氣偶像擔當主演,對票房也具有一定程度推動作用。


粉絲經濟:除開“氪金”還剩下什麼?


在版權運營方面,粉絲群體在音樂數字專輯消費上的高活躍度,也帶動了年輕用戶付費意識的提高。同時,平臺流量匯聚、又可以起到反哺音樂內容生態。


誠然粉絲經濟存在非理性消費、數據造假等弊端,但偶像產業和粉絲經濟在促進文化強國和文化輸出方面卻也有著天然的優勢和潛力。隨著飯圈商業價值的凸顯,粉絲逐漸褪掉“腦殘”、“迷失群體”等汙名化,也有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從學術層面上關注粉絲經濟的公共意義。


參考文獻:

1.《從Fandom1.0到2.0:粉絲實踐的文化變遷》.

2. 《2019偶像產業及粉絲經濟白皮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