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经济:除开“氪金”还剩下什么?

粉丝经济:除开“氪金”还剩下什么?


自2018年《偶像练习生》和《创造101》等偶像养成系节目播出以来,粉丝经济迎来了爆发期。近几年国内的选秀节目模仿韩国造星模式,进入了粉丝主推偶像的新时代,但国内目前能拿得出手的网络造星平台并不多(仍是“优爱腾”三大平台)。


相比早年的公司直推艺人,选秀节目具备天然的粉丝基础,能在短时间内积攒粉丝资源和曝光度。每年几大平台的选秀接二连三的推,大批娱乐公司旗下的练习生有了露脸机会,不断往节目输送劳动力。曝光量虽然上去了,但节目质量参差不齐、同质化严重,加上出道后的打歌舞台十分匮乏,艺人只能徘徊于各种综艺节目刷脸攒人气,各种因素综合起来导致很多练习生出道即巅峰


《青春有你2》正在热播,《创造营2020》也来势汹汹预备瓜分热度。但比起优质内容,

造梗或许更容易在短时间“出圈”,就像没有多少人记得因伤退赛的李熙凝,但都能read两句“淡黄的长裙,蓬松的头发”。吃瓜看戏、狂磕CP,也成为节目的吸睛点。路人看的是热闹,可粉丝给的是真心,当出道名额的主要评判依据由评委打分转变为粉丝打榜,如何能亲手“送孩子出道”成了广大“亲妈粉”最揪心的日常。


粉丝经济:除开“氪金”还剩下什么?

粉丝狂做数据,就能“送孩子出道”?


节目播出后,因某位练习生的阶段排名与粉丝打榜数据不匹配,271被网友质疑“做票”,曾为奥斯卡、奥运会做投票审计的普华永道,此次作为《青春有你2》的“独立第三方专业机构”,也被连带质疑专业性,被送上了热搜。


在饭圈,“做数据”是粉丝战斗力的考核线。一个资深的粉丝要具备内容生产、前线设置、视频创作等各方面能力,大部分采取的是无薪资的义工模式,并且能做到7天24小时on call。


“做数据,成了粉丝的日常作业和工作任务,做得好,理所应当,做不好,仿佛就不配做当代的粉丝。”

iNED,公众号:成都新经济发展研究院AI进入泛娱乐行业,追星就意味着做数据?


“粉丝圈有自己的圈层逻辑,大家都充分的活跃在微博等公开社交媒体上,你在这个圈层的融入程度,或者话语权,时常和你在这个圈子里的贡献程度紧密相关”。

——引自某资深粉丝


互联网时代下的追星进化论


早在20世纪90年代粉丝经济就已经初显端倪,随着互联网发展和大众文化的商业化,追星模式从早期热衷于购买唱片、磁带和写真书的“文本关系”1.0模式,历经双向互动2.0、追随式消费3.0阶段,成为现在营销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传播助力之一的养成式助推4.0模式。“粉丝”群体愈发职业化,粉丝与偶像之间的情感连接也进化为养成式追随,前文提到的“亲手送出道”就是当下追星模式的真实写照。在4.0时代,粉丝的话语权跨越式提升,甚至拥有部分决策权,但随之而来的影响也有好有坏。


作为典型的反面教材,也是饭圈近几年最严重的“粉丝行为,偶像买单”事件——“227事件”


粉丝经济:除开“氪金”还剩下什么?


艺人肖战的唯粉不满CP粉在AO3同人网站上连载带有肖战形象的OOC(out of character,脱离人物原本性格的角色创作方式)同人文,在某个大粉的煽动带领下,近八千粉丝实名举报AO3、lofter、B站,攻击写手,短时间内致使作者基数庞大的AO3关停,lofter和B站很多无关作品被连带屏蔽。这一举动瞬间点燃各个圈层粉丝的怒火,矛头直指艺人本尊“纵粉行凶”,

导致艺人口碑急剧下降,商务代言大量丢失,影视作品被低分刷屏。


粉丝经济:除开“氪金”还剩下什么?


以往只有3秒记忆的互联网世界里,已经过去了2个月的“227事件”仍旧没有被时间治愈。沉寂了2个月的肖战,刚传出受邀参与某档热门综艺,又引起了一波抵制高潮,正主也只能下场发声。


粉丝经济:除开“氪金”还剩下什么?


可是同一天,肖战抵制者中的许多微博大V接连被封号,举报方厦门仲夏之月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被翻出是肖战工作室真身,指控艺人方利用资本搞事情。


粉丝经济:除开“氪金”还剩下什么?


2019年发生的杨幂粉丝线下抵制工作室事件,起因是粉丝质疑嘉行工作室对杨幂的事业路线规划不合理,拒绝艺人接演公司自制剧,并列举出工作室几大罪状。


粉丝经济:除开“氪金”还剩下什么?


粉丝不仅关心自家艺人的公司内部问题,对外的经营也会事事把关。因为剧本人设被内涵、角色番位不合理,佟丽娅被粉丝言辞激烈地要求拒演电视剧《三十而已》。


粉丝经济:除开“氪金”还剩下什么?


原本盘算着安抚几句能平息众怒,结果还是扛不住粉丝集体脱粉的威胁,团队最终以档期不合为由,推掉了这部剧。


粉丝经济:除开“氪金”还剩下什么?


粉丝逐渐“经纪人”化,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偶像职业生涯的进程,而偶像形象在某种程度上被符号化,成为一种商品,偶像产业也不再是B2C的传统输出,转向成为了C2B的按需供给。不再是偶像产出什么,粉丝看什么,而是粉丝想看什么,偶像制造什么。


粉丝经济 已成为主流经济的一部分


粉丝经济,即粉丝群体对偶像行为及其作品的自发关注、分享、持续大量传播所带来的商业传播影响力,以及以粉丝为主要核心消费者,围绕偶像所做出的直接或间接的购买行为,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升级迭代为信息共享带来便利,加上文化娱乐产业的蓬勃发展,粉丝经济已经逐渐成为主流经济的一部分。


文化内容领域头部品牌“新世相”曾经提出,新时代的粉丝经济,只拥有名气的明星不复存在,拥有追随者的偶像拥有一切。因此,粉丝粘性也就成为了偶像商业价值变现的重要因素之一。


根据《2019偶像产业及粉丝经济白皮书》数据显示,预计2020年,我国偶像市场总规模可高达1000亿元。

随着95、00后消费力量崛起,年青一代对与偶像相关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不断增长,“粉丝经济”的巨大推动力不容小觑。


粉丝经济:除开“氪金”还剩下什么?

当下热门的“氪金造星”节目


为偶像简单粗暴的斥巨资应援只是粉丝经济中的冰山一角,互联网时代下的粉丝经济早已“出圈”。早些年代,能拥有粉丝追崇的多为明星、偶像和行业名人等,例如在音乐产业中的粉丝会购买歌星专辑、演唱会门票,以及偶像所喜欢或代言的商品等。随着互联网、移动媒体的发展,时间、空间束缚被打破,

粉丝经济被广泛地应用于文体娱乐、社群营销、网红产品等多个领域。


2019年12月,QuestMobile发布《2019电商粉丝经济洞察报告》提出,随着移动购物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用户购物时情感因素影响增大,发展粉丝经济是电商发展的必然选择。数据显示,56.1%的粉丝曾通过购买偶像代言的商品来追星,对于偶像带货接受度高。


粉丝经济:除开“氪金”还剩下什么?


4月28日,杨幂、李佳琪直播吃青梅,当晚观看人数超1244万,成交额突破1000万


2019年度的文化市场涌现出一批现象级的文化产品。暑期大热的电视剧《陈情令》,其宣发团队堪称粉丝经济高端玩家,短视频投放、国风数字专辑发布、官方淘宝店铺、正版手游公测等各种多元化的线上互动模式无缝衔接,加上一系列的线下见面会、演唱会,聆听粉丝需求的同时不断培养新增的内容用户。剧集播出结束三个月后,《陈情令》演唱会门票销售依旧火爆,肖战也一跃成为圈内顶流明星。


“粉丝电影”作为粉丝经济在电影文化市场的典型产物,从早年间的《大灌篮》《孤岛惊魂》,到狂卷18亿票房的《小时代》系列,再到前两年出现爆发式增长的《泰囧》《美人鱼》,粉丝流量保障了票房的一路飘红。去年创造了票房佳绩的《少年的你》《诛仙》,除开作品本身的质量,电影选择具备流量基础的人气偶像担当主演,对票房也具有一定程度推动作用。


粉丝经济:除开“氪金”还剩下什么?


在版权运营方面,粉丝群体在音乐数字专辑消费上的高活跃度,也带动了年轻用户付费意识的提高。同时,平台流量汇聚、又可以起到反哺音乐内容生态。


诚然粉丝经济存在非理性消费、数据造假等弊端,但偶像产业和粉丝经济在促进文化强国和文化输出方面却也有着天然的优势和潜力。随着饭圈商业价值的凸显,粉丝逐渐褪掉“脑残”、“迷失群体”等污名化,也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学术层面上关注粉丝经济的公共意义。


参考文献:

1.《从Fandom1.0到2.0:粉丝实践的文化变迁》.

2. 《2019偶像产业及粉丝经济白皮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