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行俠仗義
古代是世襲制,還是禪讓制?
在我國古代早期的部族社會時期,實行的是禪讓制,隨著生產力的不斷髮展,世襲製取代了禪讓制。或許有人會認為禪讓制能夠任人唯賢,而世襲制會不可避免的出現暴君或者昏君,由禪讓制到世襲制不會是一種退步嗎?其實不然,制度的發展是由生產力決定的。
接下來我們瞭解一下什麼是禪讓制,什麼是世襲制。
原始社會的禪讓制
相傳,在原始社會時期,堯是部落聯盟的首領,為了選取接班人,堯對舜進行了三年的考驗,認為他達到了部落首領的資格,堯死後,舜就成了新的部落首領。舜繼位後,採用同樣的推舉方式,讓治水有功的禹 作為繼承人。這種以賢德和才能為標準的選舉方式為禪讓制。
但是這種近乎完美的選舉方式卻被遭到質疑,認為這是一個美好的政治童話。《荀子•正論》上記載:
“夫曰堯舜禪讓,是虛言也,是淺者之傳,陋者之說也。”
《韓非子•說疑》也記載了:
“舜逼堯,禹逼舜,湯放桀,武王伐紂,此四王者,人臣弒其君者也。”
由於原始社會的落後,並沒有記載當時禪讓制的資料,所以荀子、韓非子的質疑也有一定的道理。
封建社會的禪讓制
並不是說有了世襲制之後就再也沒有禪讓制了。但封建社會的禪讓制可不像原始社會那麼美好,通常都是伴隨著一個朝代的終結。三國時期,東漢漢獻帝劉協禪讓地位給魏文帝曹丕,讀過三國的朋友都知道,劉協是被迫禪讓的。正所謂“風水輪流轉”,到了魏元帝曹奐時,也是個劉協同樣的下場,被迫禪讓給晉武帝司馬炎。著實可悲、可嘆。
世襲制
世襲制是由禹的兒子啟發明的。啟繼位以後,改公天下為家天下,建立了中國古代第一個王朝,夏,王位由啟的兒子世襲。
那麼為什麼說世襲制也是一種進步呢?在原始社會時期,生產力低下,人們所掌握的資源有限,僅僅是能夠滿足溫飽而已。而隨著生產力的不斷髮展,一部分人的資源不僅滿足了溫飽,而且還出現了富餘。有富餘資源的人就是最早的奴隸主階級,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邁進,世襲制也就應運而生了。
結語
我國古代的世襲制存續了兩千多年,一直到辛亥革命,伴隨著封建帝制的終結,世襲制也走向了盡頭。
我愛枕上書
禪讓制、世襲制、農民起義、內部爭奪是古代權力轉移的方式,歷史階段不同,轉移的方式不同。
在堯舜禹之前,權力轉移方式是禪讓制,統治者選擇有德有才之人授予權力。
到了禹時,此時社會出現了暴力機構,財富出現了分化,禹的兒子啟利用手裡的權力獲得了統治地位。從此以後,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
世襲制從夏開始,一直到清朝結束,一直都是主流的權力轉移方式,在由血緣關係的父子、兄弟之間傳承。此時,禪讓制只是個別的發生,在整個歷史上數量微乎其微。
古代農民起義是權力轉移的重要方式,比如,朱元璋建立的明朝,通過起義獲得統治權。
內部爭奪也是權力轉移的一種方式,統治階級內部發生鬥爭,新的統治者獲得勝利取得政權。比如,三家分晉,晉國滅亡,誕生3何新國家。王莽建立新朝,取代劉氏漢朝。
在古代社會,世襲制是主流的權力轉移方式,其他3種是支流,只佔少數,尤其是禪讓制更是微乎其微。
話史人
你好,很高興為你解答這個問題。
我國古代的帝王傳承製度一般都是以世襲、禪讓、或者武力改朝換代來獲得統治權限。
先說最常見的世襲制吧,從夏啟從其父大禹手中奪來皇位開始,再到清末帝賻儀被逼退位,這期間的四千年間,歷朝歷代皇位的更迭一般都是以世襲製作為主要方式,就形成了所謂的“家天下”。
世襲制是千年來形成的最適合權利更迭的一種方式,優點有很多,比如有利於皇權穩定,而且百姓有了固定的精神領袖,對於國家的安穩和百姓的安居樂業都是一件好事。
不過弊端也有很多,“家天下”的形成往往使國家的最高領導人除了有皇家血統外,其實並不那麼優秀,更甚者可能是個智障,比如劉宋劉子業、北齊高家,還有西晉司馬衷...而真正有治國之才的不但不能被委以重任,更有可能會被小氣又無能的帝王們排擠甚至迫害。
而禪讓製作為世襲制之前的最初的一種傳承皇位的制度,就有著與世襲制完全不一樣的優缺點。禪讓的前提一定得是德才兼備的治國之才,所以這種制度下誕生的帝王,必定是相當優秀的人才。比如炎黃二帝、堯、舜、禹這幾位領袖。
但是與此同時弊端也很多,由於下任君王的無限可能性,使很多人都對這個位置垂涎三尺,於是為了爭奪位置,皇位更替必定夾雜著腥風血雨。
另外,除了上面提到的上古時期的堯舜禹禪讓制度,封建時期的世襲制中其實也偶爾伴隨著少有的“被迫”的禪讓制。比如被逼讓位於外祖父楊堅的北周靜帝、讓位於司馬炎的曹奐...
而武力則是歷朝改朝換代中最常見的方式了,不論是內鬥還是外敵,新的王朝的建立勢必會伴隨著烽火連天、哀鴻遍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