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的養老和醫療有保障嗎?

手握軒轅劍


中國農村老齡化形勢日益嚴重,根據第6 次人口普查數據,農村老齡化為15%,比城市老齡化還高3. 3%,比重為11. 7%。解決農村養老所存在的問題不僅關係到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和新農村的建設,還關係到能否實現鄉村振興的發展戰略。由於大量青壯年進入城市打工,留下來的都是老人,所以農村留守老年人物質與精神的缺乏是急需解決的問題,不得不引起政府和社會的重視。

目前農村傳統養老模式無法完全適應實際需求。傳統存在的“養兒防老”,家庭養老模式仍是農村養老模式的主流。隨著子女脫離農村入城務工,大量農村家庭的老人得不到有效照料。由於受家庭養老觀念影響,在政府提供的養老機構不適應和陌生人打交道,導致政府提供的一些福利無法供有需要的人去享受,公共資源白白浪費。另外,農村老年人及其子女普遍不信任養老機構所提供的服務,過去曾經發生的一些負面影響事件,如護工毆打被照顧對象,護工給被照顧對象吃安眠藥等,影響了福利機構養老的意願。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是農村經濟實力不足,社會養老機構需要收取一定費用,根據所交費用來提供不同質量的服務,大多數農村人收入不高,收費超過承受範圍。解決農村養老及醫療問題的有效途徑:

一是,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力量,對社會養老服務資源優化整合,滿足農村養老及醫療衛生服務需求。要努力杜絕“錯位”與“缺位”現象,發揮好政府主導作用的同時,還需要充分調動市場積極性,明晰政府與市場的職能邊界,充分提供多元化的養老路徑。

二是,杜絕在養老津貼管理工作上存在的各種漏洞。如,有錢人冒充五保戶領取津貼,搶佔社會資源,讓真正需要的人無法得到政府保障等。政府應該發揮好監督者的職能,儘量杜絕不公平的現象發生,構建和諧公平的養老津貼平臺,保障農村老年群體利益。

三是,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的資源力量,多方籌集養老資金。依靠政府和社會齊心協力共為企業和社會提供更多的機遇,支持社會養老組織妥善解決存在的問題,例如,社會養老組織資金缺乏、養老服務質量群眾滿意度差等問題。一方面要廣開社會捐款和資助渠道,增加資金來源;另一方面想方設法盤活養老基金,實現可持續發展。

四是,儘量滿足老年人居家養老的意願。將養老資源向村莊分散,充分利用農村閒置的土地,建設村莊養老服務場所,並交給村委會進行組織運行管理,農村醫務室要配合村莊養老服務場所提供相應的醫療服務。養老服務人員和管理人員儘可能從本村招聘,可以削弱老年人的反感情緒和戒備心理,更能滿足老年人的養老需求。可以培訓留守婦女與低齡健康老人為需要生活照料的孤寡老人提供養老服務等。

五是,政府部門根據各地財力,設置農村專用養老基金。根據不同的家庭情況,針對農村老年人在養老機構的開支花銷,進行相應的財政補貼。

六是,優化管理措施,避免過度服務和不必要的浪費,想方設法節約日常費用。農村老年人更喜歡居家養老以及消費不貴的養老服務,可以施行互助養老模式,還能為困難家庭子女也提供就業崗位,解決經濟收入問題。

七是,積極參加新農保。參保後可以報銷大部分醫療費用,一般為60%左右,能減輕個人和家庭醫療負擔。


彝家小農人


農民的養老和醫療問題一直都是非常受關注,農民對養老和醫療問題的憂慮也是持續存在的,好在國家不斷完善農民的養老問題和醫療保障,這幾年越來越好,農民負擔越來越輕。

目前農民醫療主要是按農合政策報銷醫療費,報銷比例平均達到百分之八十,農民自費只佔一小部分,以往因病致貧的現象大大降低了。這樣雖不能完全保障,但已經沒有大的憂慮了,這是農民最大的心病,也隨之徹底減輕了。

農民養老問題目前還是不盡人意的,主要還是靠養兒防老,國家只發一部分養老補助,每月百元左右,隨著惠民政策的不斷完善,相信在不遠的將來還會不斷的提高。


碗裡無姜


醫療保險報銷60%多點,無論養老或者醫療得靠早年的積蓄。

和公職人員及工人無法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