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美日新幾內亞戰爭的轉折點-俾斯麥海之戰(下)

本人專注戰爭歷史,每日更新為大家帶來新的文章,喜歡的朋友請關注下我吧,謝謝。

1943年,日軍攻略南太平洋新幾內亞受阻,日軍大本營旋即派遣兵力支援新幾內亞作戰,盟軍以微弱傷亡的代價全殲日軍援軍。俾斯麥海之戰是陸軍航空兵對海作戰的開山之作,後世因以為經典戰例。

戰役進程

在日本運輸船隊於2月28日啟航後,美軍飛行員已完成了所有的應戰準備,但天氣因素卻差點讓美軍計劃化為泡影。起初,日本計劃仍按照1月份的程,讓船隊沿新不列顛島南側前往萊城。但在出發前變更航線,命令船隊沿新列顛島北側前行,以期即將來臨的一場暴風雪掩護船隊的行蹤。3月1日,天氣狀況非常惡劣,美軍偵察機根本無法鎖定船隊的準確方位。下午4點左右,沃爾特·辛吉斯少尉駕駛著第321轟炸機中隊的B-24,發現了躲在厚雲層下的日本船隊,立刻向指揮總部報告。但此時已錯過白天出動飛機襲擊的最佳時間,且天氣狀況明顯有利於日方。於是,肯尼未命令美軍出擊。

3月2日上午8點25分,又有1架B-24透過雲層發現了船隊的方位。同時,從莫爾茨比港起飛的6架澳大利亞皇家空軍的A-20,以中低空飛行對日軍控制的菜城機場進行了猛烈掃射和轟炸,飛機跑道、疏散地域及機場上停放的飛機,無一倖免,從而壓制了日軍陸上戰機對其海上艦船的保護能力。

1943年美日新幾內亞戰爭的轉折點-俾斯麥海之戰(下)

2小時後,29架B-17遠程重型轟炸機開始對船隊實施轟炸。由於各機種間的協同攻擊能力存在很大欠缺,因此初期攻擊的重擔完全落在B-17身上。按計劃,第9戰鬥機中隊的P-38遠程戰機應承擔護航任務,但其卻未能準時抵達集結地點,致使執行第一波轟炸任務的轟炸機,在毫無保護的狀態下面對日方戰機的猛烈攻擊。而低厚的雲層和間續沉悶的雷鳴聲,更加劇了戰鬥的混亂。最後,P-38戰鬥機抵達擊退了日本的“奧斯卡”戰機,但此時已有9架B-17被擊傷。

1943年美日新幾內亞戰爭的轉折點-俾斯麥海之戰(下)

儘管如此,首輪轟炸還是取得了一些勝利。據B-17駕駛員報告,裝載著汽油的“極星丸”號運輸船橫腰折斷並沉入海中。“帝洋丸”號商船也受到創傷。下午,9架B-17再次向船隊投下了31枚454公斤炸彈,但天氣狀況使盟軍無法觀察到轟炸結果。當天下午,“朝雲”和“雪風”號驅逐艦搭載著“極星丸”號上的820名倖存者脫離船隊,並於午夜時分抵達萊城。

1943年美日新幾內亞戰爭的轉折點-俾斯麥海之戰(下)

3月3日晨,日本船隊進入B-25C-1的攻擊距離內。此時,暴風雪已東移,日本船隊一覽無遺地暴露在盟軍面前。肯尼命令大規模攻擊行動開始。截至早晨9時30分,所有參與行動的飛機在萊城東南部的守獵岬上空集結完畢。

1943年美日新幾內亞戰爭的轉折點-俾斯麥海之戰(下)

當時,日本“大井川丸”號運輸船上的指揮官正在甲板上訓話,盟軍的首批飛機已咆哮著飛抵上空。由於盟軍的空中攻擊非常密集且間隙很短,以至於戰後的統計報告無法準確計算每架飛機或飛行中隊的具體戰果。B-17首先在2134米的高空投下炸彈,致使日方船隻陣腳大亂,編隊隊形破裂,進而削弱了其原本集中的防空炮火力量。飛行在914-1829米高空的B-25轟炸機,投下重達227公斤的炸彈。機上人員報告稱,看到2艘著火的日本船隻在躲避炸彈襲擊時發生了猛烈碰撞。日方大部分的防空炮火都將火力集中在中空飛行的轟炸機上,這又給超低空飛行的轟炸機創造了機會。13架澳大利亞皇家空軍的“英俊戰士”重型戰鬥機,隨後幾乎是擦著水面對整個船隊進行了一通掃射。日方的驅逐艦誤以為受到盟軍魚雷轟炸機的襲擊,隨即離開編隊對來襲飛機進行反擊,但此舉卻使運輸船的處境更加岌岌可危。拉爾納少校指揮的B-25C-1飛行中隊,此時也以距水面8米-30米的高度加入了混戰,並利用機身前部的12.7毫米口徑機槍為低空投彈掃平了道路。

1943年美日新幾內亞戰爭的轉折點-俾斯麥海之戰(下)

這種令人窒息的飛行及所帶來的毀滅性後果,在穆爾少尉的敘述中再次得到驗證。他稱,在戰鬥中,他一直採取距水面80米-160米的上下波動及兩側交替迂迴的規避戰術,從而避免受到目標區域的火力攻擊。當進入掃射區域時,就用機頭前部的機槍進行攻擊。往下望去甲板上密密麻麻都是士兵。奇怪的是,士兵們都列成一線用手中的步槍向來襲飛機開火。但是,飛機機槍的威力遠遠勝過他們手中的輕武器,他看到上百名士兵倒下去,另有一些人棄船而逃。

1943年美日新幾內亞戰爭的轉折點-俾斯麥海之戰(下)

最後一波攻擊由A-20實施。大部分A-20都是以2-3架的小編隊進行攻擊,強大的火力能夠有效壓制甲板上的火力反擊,對武裝力量相對較弱的運輸船而言更是如此。

此次空襲選擇的時間堪稱完美。盟軍飛機恰好在日本海軍飛機完成護航任務離開後,且在接替護航任務的日本陸軍飛機尚未來臨前抵達目標區域。在攻擊開始後20分鐘,船隊中的絕大部分船隻遭到擊沉或嚴重受創。

1943年美日新幾內亞戰爭的轉折點-俾斯麥海之戰(下)

當日下午,盟軍空軍力量開始新輪的攻擊。下午3點鐘,轟炸員看到日方的4艘運輸船和1艘驅逐艦船體起火,並滯留原位不動,另有1艘被遺棄的驅逐艦正慢慢沉入水中,還有1艘驅逐艦正在搭救倖存人員。3點15分,又一輪空襲開始。

1943年美日新幾內亞戰爭的轉折點-俾斯麥海之戰(下)

對日方而言,3月3日的戰鬥損失慘重。8艘運輸船和3艘驅逐船沉入俾斯麥海底。“時津風”號驅逐艦在漂流了一個晚上後,於3月4日黃昏沉入海底。僅剩“朝雲”“敷波”“浦波”“雪風”號驅逐艦倖免於難。盟軍方面4架飛機被擊落,13名飛行員喪生。

1943年美日新幾內亞戰爭的轉折點-俾斯麥海之戰(下)

在接下來的幾天裡,美國和澳大利亞的飛行員重返戰鬥區域,仔細尋找日本的殘餘力量。令人始料不及的是,肯尼竟命令飛行員轟炸日方救生艇和救生筏,並委婉地稱該行動為“掃尾”行動。1943年3月20日,據一份秘密報告透露,射殺行動一直持續到黃昏,就算有人僥倖躲過了機槍掃射,但水中滿是食人鯊。

1943年美日新幾內亞戰爭的轉折點-俾斯麥海之戰(下)

隨著時間的推移,飛行員發回的報告越來越雷同:“發現目標,一艘船隻乘載200名倖存者”,“攻擊完成,無倖存者。”肯尼的參謀長威爾遜少將在戰鬥結束後強調稱,在3月3日晨進行的首輪襲擊中,日方的防空炮火擊穿了由伍德羅·摩爾少尉駕駛的B-17的機翼和無線電設備艙,9名機組人員在飛機爆炸前跳傘求生,日方戰鬥機對其進行掃射,這為盟軍實施追殺行動奠定了基調。

1943年美日新幾內亞戰爭的轉折點-俾斯麥海之戰(下)

誠然,些盟軍飛行員受到報復理的驅使,但大部分飛行員認為,此次行動正當且合理。事實上,當盟軍飛行員實施初步攻擊後,即在摩爾少尉的飛機被擊落前,就已開始了對倖存人員的掃射行動。那些目睹了日本戰機掃射跳傘求生人員的盟軍飛行員,隨後也加入了掃射日方倖存人員的行列。查爾斯豪中尉在其所寫的戰術報告中,對其駕駛編號為980的B-25C-1參與3月3日攻擊行動的詳細記述很具有代表性:當我投放完機上所有的炸彈,並對所發現的倖存者進行一番狂轟濫炸後,自己花了很長一段時間去撫平情緒。當轟炸一艘已受到重創的驅逐艦時,我看到倖存者們正在施放救生艇。在進行了持續7秒鐘的轟炸後,我停止了轟炸,發現救生艇已翻扣在水面上,一群人正奮力打撈已失去作用的救生艇。

1943年美日新幾內亞戰爭的轉折點-俾斯麥海之戰(下)

戰役結果

據日方的一份統計報告透露,此次戰役,日方共損失人員2890名。而據盟軍公佈的報告稱,日方損失人員為6912名。暫且不談日方在俾斯麥海戰役中損失的人員和艦船的確切數目,此次戰役無疑是盟軍空中力量的一次決定性的勝利。最終只有820名沒有任何裝備、供給和武器的日本士兵抵達萊城。

對於日方而言,俾斯麥海之戰的慘敗讓其感到沮喪和震驚,日軍第一次感到在強大的盟軍面前,自己毫無還手之力。俾斯麥海戰2個星期後,日軍大本營發佈命令:所有南方戰區的日軍士兵必須學會游泳。而此次美國陸航和澳大利亞皇家空軍在新幾內亞作戰的勝利,也成為各國陸基航空兵實施對海作戰所借鑑的經典戰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