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歷史沿革說武大華科之恩怨

武大、華科是全國著名高校,湖北人民心中地位最高的學術殿堂。兩所學校在排行榜中各有千秋,民間爭議也頗多。今天我們從歷史沿革中說一說兩校的恩怨。

從歷史沿革說武大華科之恩怨

一、 武漢大學

(一)歷史地位

武漢大學歷史悠久、名人輩出,從清末的自強學堂到民國的五大名校之一。1948年英國牛津大學致函確認:武大文、理學畢業生平均成績在80分以上的,享有“牛津之高級生地位”。可見其歷史地位不容懷疑的。

(二)院系調整及合併

1950年醫學院與上海同濟大學醫學院合併成同濟醫學院,為同濟醫科大學前身。皆知同濟醫科大學源自上海,卻不知其間也流淌著武漢大學的血脈。

1953年機械系分出,參與組建華中工學院,武漢大學查謙教授任華中工學院首任校長。1954年水利學院分出,後發展為武漢水利電力大學。若干調整後最終武漢大學只剩文理兩個學院。

從歷史沿革說武大華科之恩怨

2000年武漢大學與武漢水利電力大學、武漢測繪科技大學、湖北醫科大學合併組建新的武漢大學。網上有人評論武漢大學靠合併取得優勢,雖武漢測繪科技大學確實給武大增色不少,但不知武水和武大本有淵源。

(三)知名校長

1952年起李達任校長,任職武漢大學長達13年(直到迫害致死),成為武漢大學歷史上任期最久的校長。他加強學科建設、引進專長人才(著名化學家曾昭掄教授等),為武漢大學的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

文革期間因“頂峰論”,被迫害。一封“主席:請救我一命”的信件也被時任莊果(武大書記)私拆並截留,最終被迫害致死。莊果擔任書記及校長直到1981年,文革結束後教育部對高校評估,武大列當時三十幾所高校的倒數幾名。

據說王任重在自己生命的最後時日,終於說到他這一生有兩個人對不住:一個是李達,一個是張體學。可是留給我們的只有李達校長的半身雕像,在武大校園樟樹林中裡默默訴說往事。

從歷史沿革說武大華科之恩怨

1981劉道玉擔任校長,推動學分制、主輔修制、插班生制、導師等制度,領風氣之先。把武漢大學建成當時中國最有活力的大學,武漢大學從教育部倒數幾名提升到綜合類前五,發掘培養易中天、鄧曉芒、楊小凱等一代英才。

遺憾歷史總是驚人相似,1988年劉道玉校長突然被免職(據說和湖北省委及下一任校長有關),武漢大學再次進入衰退。

直到2010年李曉紅校長到任,帶領武大創新進取,武漢大學再次迎來發展的新階段。歷史應銘記時代的推動者,也應把投機之人刻在恥辱柱上。

二、華中科技大學

(一)華科簡介

從歷史沿革說武大華科之恩怨

華中科技大學前身為1952年設立的華中工學院,2000年由華中理工大學、同濟醫科大學和武漢城市建設學院合併成立。為國內頂尖高校之一,工科排名在前五左右。

(二)華科是不是武大分出

網上有說法華中工學院是武漢大學分出的,官方說法:“由原武漢大學、湖南大學、南昌大學、廣西大學等4所大學的機械系全部和電機系的電力部分,以及華南工學院機械系的動力部分、電機系的電力部分合並組成”華中工學院。

因此以上說法是不對的,但從當時看,三名籌備委員會委員,兩名是武漢大學的(查謙教授、朱九思教授),說明武漢大學在創立學校起主要作用的。更何況前三任校長都是武大出身。所以雖然華中工學院不是武大分出的,但從創立起被打上濃濃的武大烙印。

(三)華工之父—朱九思校長

華工早期定位只是區域型重點大學,居然發展為國內頂尖大學,湖北人民要感謝朱九思校長,主持華中工學院工作三十餘年,為華中科技大學的建設與發展做出了特別重大的貢獻。沒有朱九思校長就沒有華科的今天。

在武大在轟轟烈烈開展文革批鬥時,朱九思先生求賢若渴,1972年-1979年收留全國專家教授600多人(到幹校、到農場去拜訪,通過各種關係把這些專家調到華科去),充實華中工學院科研教學。文革結束後曾對全國高校科研能力進行評估,華中工學院名列前茅,一鳴驚人。

另朱九思校長推行科研帶動教學,率先開設激光、計算機、微波等新興學科,以及推進文理科的開設,都體現朱九思校長的遠見卓識。

另外華科師生應特別感謝劉崑山先生,文革期間在華中工學院任工宣對指揮長,一直支持朱九思校長工作,實現三個“沒有”:學校主要領導人沒有變、師資隊伍沒有散、科研教學設備沒有濫,教師、幹部受傷害較少。

(四)合併同濟

2000年三校合併,更受關注的是同濟併入,民間傳言同濟更傾向武大合併(畢竟有部分武大血脈)。但武漢大學不接受同濟保留獨立名字的原因,同濟併入華中科技大學。如果傳說是實。我們應再次對華科大氣和遠見表示欽佩。

三、總結

武大出身名門,但解放後多災多難,有歷史推動者,也有內鬥破壞者,所幸最終復興。

華科帶著武大的烙印出生,有朱九思先生遠見卓識,主政華中工學院30年,把華中工學院辦成國內一流大學,繼任者不斷推進學校的發展。這一點要勝過武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