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北风云之大勐宜王国达传(十二)

点亮精神的太阳

——王国达传记文学

陈建明

缅北风云之大勐宜王国达传(十二)

第三章:从自卫队到治安部队

缅北风云之大勐宜王国达传(十二)

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

—— 苏轼《贾谊论》

前贤的哲言所示,无论是一个民族的强大,还是一个人的成功,不忍其小,未能就其大。道理容易懂,但不容易做到。王国达,他做到了!

1、 成立

缅甸掸北地区位于东部高原,其高原的平均海拔约1000米,有些山区高达2000米。连绵的山脉,此起彼伏,白云巡逻期间,美丽、隐约、神秘。山岭之间有江河谷地,发源于中国的萨尔温江,流经掸邦,跨越起伏的山峦,险峻而辽阔。

山水是这样的清丽,田园是这样喜得人心,蓝天白云下,为何要燃烧扰乱宁静的烟火呢?

掸邦北部的大勐宜山区,亦边关重镇,虽然贫瘠落后,但时不时会受到外来的扰乱。由此,村子里由德高望重的长者提议、号召百姓响应,自发地成立了以维护村民秩序安全、对外防御的民间组织——大勐宜地区自卫队。

大勐宜地区自卫队成立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来自于缅甸的排华浪潮。

1955年,缅甸政府成立了移民局,出台了一套政策、法规来遣送非法华人回国。于是,矛盾内乱便纷纷而来。

新官上任三把火,每一届上台的政要都有新招生出台 ,但没有对华人笑容可亲的一条,只是变本加厉地唯恐华人的生存条件好了,人口众多了,对主流民族会造成威胁,这也是当局想方设法去遣送非法华人回国的心理,或者说是政治软驱赶。

当时,北掸邦独立军的力量当时比大勐宜自卫队的力量强势。

到了1962年, 缅甸革命政府成立,政府军帮助他们组建了大勐宜地区自卫队,在龙塘地区开办了军事训练基地,将龙塘、小河、胡巴燕、勐稳地区的自卫队统一规范地接受军事训练,从刚组建时有150人36支枪,后发展到380多人,武器装备充实的队伍,推举首领曹文会、副首领杨绍旺、高占旸、刘盛祥、段新念等。

素有与人为善,不结冤仇的勐稳民族组建和壮大民兵自卫队,完全是为了防范入侵、保卫村寨,这支民间的武装力量也为缅甸政府消除了一些外侵的隐患。

缅甸政府给予大勐宜这支民间地方武装以物质上的支持,是为了维护国家的安全。淳朴的大勐宜人是这样认为: “国家需要我们,也就是承认了我们的地位,给予了我们民族精神上被认可的尊严和安慰。”

大勐宜的老百姓很单纯,很容易满足,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所以,当筹建大勐宜自卫队的时候,他们很主动、自觉地支持政府,各家各户拿出5—10元的缅币来支持自卫队,家里有两个以上男丁的去一个参加自卫队,以参军为荣。

时值道路封闭、信息闭塞、的缅甸土司时代,在同一时间维度,法国大革命时颁布的《人权宣言》和1948年联合国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一石激起千层浪,“人人有权享有主张和发表意见的自由,此项权利包括持有主张而不受干涉的自由,和通过任何媒介和不论国界寻求、接受和传递消息和思想的自由”的宣言,在世界引起躁动。

“当时,我们勐稳人如若有一人读到了有关人权自由的文章,也会据理力争、为自己民族的自由而奔走的啊!”

这是后来当过教师、参加过战争、坐过监狱之后的王国达,在生命历程中感悟到的新思想。上苍有慧眼,给了王国达为这个民族谋福的慧根。

难道我们缅甸的勐稳民族一代又一代,生老病死在这块土地上,沿袭没有灵魂的生存么?我们一代又一代生存在这里,就是本能的、非创造性地沿袭避难所式的生命重复么?

王国达想,一定要去外面的世界接受新文化思想,为这个民族获得话语权而努力。只要有条件,一定要让他的孩子们走出国门,接受新思想。

在这个文化环境、传统观念土壤成长的王国达,他身上也自然传承了这些基因,那鹰一般的眼睛,看到了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世界新风光。

1973年缅甸政府的基本宪法公布,宣布自1973年起,自卫队撤销,依照宪法成立民兵。缅甸政府要撤掉掸邦自卫队的原因是,因为掸邦自卫队的实力大,以马帮南下买卖鸦片,到泰国买美式武器,他们的武器装备都很先进,可以与政府军队抗衡。

1972年那一年,刚好26岁的王国达,担任了大勐宜地区治安部队参谋长,段朝文时任主席,之前的大勐宜地区自卫队解散,时大勐宜的经济状况不好,治安 部队的经费大部分都是地方自筹的,政府只是给予武器、服装的配置。当时,人们对物欲的需求很少,向往和坚守的是精神的崇拜。在非常艰苦的经济条件下,一支生气勃勃的民间队伍诞生了。

由于大勐宜整个地区的交通不便,经济条件差,所以制约了发展治安部队,在1972年的7月份,只有三个中队,常驻的一个中队(36——40人发薪水),两个是候补中队(只有少量补贴一点夜宵费),有情况就通知上阵,有时夜里有情况也召之即来。

1972年3月2日,成立大勐宜人民治安部队委员会,王国达任行政管理秘书兼参谋长。主席司官段朝文,副主席卢家福。当时有17位委员,总人数120人。

当时杨绍旺不满意王国达担任领导职务,怕他替代了自己的权利,但经过时间的磨合与工作上的进展,杨绍旺对王国达的印象逐渐好了起来。

1973年4月20日,政府通知,撤销自卫队,后依宪法组织了治安部队。

杨绍旺当小河治安部队的主席, 龙塘是高占旸当主席,大勐宜是段朝文当主席。

在1980年的时候,王国达正在掸邦东部景东镇的马帮队,接到贵慨99师师长的通知,命令他迅速回到贵慨参加党政军的会议。会议上,师长尔空盘、党主席朵兰勇(女)、贵慨人民理事会主席尹定腊(贵慨县长) 三方一致授命于王国达马帮队的负责工作,由王国昌、李继洲、杨从笔每人轮流值班几个月。王国达重要任务是负责大勐宜的治安部队工作。

王国达刚在马帮队得心应手地展开工作,不愿意回到大勐宜去,难言之隐的是那冤枉的牢狱之灾。

他尊敬地给三位领导鞠了一躬,真诚地说:“尊敬的长官,为什么要强迫我做我不愿意做的事情呢?”

尔空盘师长说:“敏伦啊,王国达! 你知道你是怎样从监牢释放出来的么?当时的地区领导随便抓进一个去就得坐几年牢,或定罪,你那么快就出来了,是你大勐宜所有的村民、全体治安部队官兵签名呈报上级保释你的。由此,看出你大勐宜所有48寨的村民和全体治安部队心目中的重要。本师部接到大勐宜的联名保释之后,再呈报腊戍军区司令部,由司令部再往中央政府呈报,如此多级呈报,是多么困难地将你保释出来的。现在,大勐宜的缅共太猖狂了,所以中央命令你要回去主持大勐宜的工作,中央认为,只有你才能胜任领导去征服缅共。”

王国达沉思片刻,向几位领导鞠躬致谢,表态说:“长官,那就请求给我两个礼拜时间考虑吧!”

“好的,敏伦,自今天起的第15天,你就要去报到!”

尔空盘师长以肯定的语气回答王国达的请求,言下之意,是已经定下来的决定。

心事重重的王国达,这时最想见亦师亦友、在战场上有血脉情缘的艾伯上校和丹瑞师长。但是,他想,艾伯上校和丹瑞师长的事物工作那样繁忙,我怎么忍心去打搅呢?

王国达犹豫了半天,便到仰光向艾伯上校汇报了情况。艾伯将上校抽出珍贵的时间接见了这位他最疼爱和青睐有加的小朋友,并对他说:“敏伦,等我三天给你答复吧!”

当王国达三天后去见艾伯上校和丹瑞师长的时候,他听到了将军们非常坚定的答复:

“敏伦啊,你民族的全体人民迫切希望你回去为他们工作,大勐宜的现状很乱,不是狗与狗打架,就是钱与钱打架,没有一个英明的领导。有的抓夫子,国军需要三个,他就抓十个,然后放掉七个去挣钱到私人腰包了。你回去主持大勐宜的工作,马帮队的工重要作由王国昌、李继洲、杨从笔负责。”

王国达的心情虽然有点犹豫,因为他的爱妻顺荷反对他去挑这个艰难的担子。但是,他对艾伯上校和丹瑞师长是绝对的信任和尊敬,他们的话,是绝对的权威。他回家以后,又将艾伯上校和丹瑞师长的指示传达给顺荷。通情达理的顺荷,虽说心里舍不得丈夫披星戴月地忙碌,和冒着生命危险上前线。但她知道,国达所有的决定都是为国家、为民族所利益的大事情,她要绝对地绝对忠于和执行丈夫所做的决定。

1980年11月6日,自那一天开始,王国达实现理想的旅程出现一道霞光。

王国达接受贵慨99师师长英孔盘(景颇族)将军、党主席杜南荣和人民理事会主席吴英鼎腊的命令,要王国达出任大勐宜地区治安部队主席的职务。

当时,大勐宜治安部队委员会17人的领导班子,开车到贵慨迎接王国达,当李继洲拥抱着、拍着王国达上的肩膀说:“敏伦,你过去是治安部队的参谋长,现在国家提升你做为治安部队的主席,我们坚决拥护你,真心为你的工作服务。”

“借宿定巴德!(谢谢!)借宿定巴德!(谢谢!)我的能力不行,我是一个刚从牢狱里放出来的人,没有领导者的智慧能力,我有原来参谋长兼部队长的职务,经过高层领导和委员会的通过,提升为大勐宜人民治安部队委员会主席,真的是让我感动啊!这全靠是高层领导和弟兄们对我的信任和帮撑啊!我一定兢兢业业地工作,奋发图强,改善民生,铭记国家与人民对我的恩德!”

王国达当时接手的治安部队有200多人,在他任职期间发展到了1050人,长期任职的、吃薪水的428位。

王国达任职以来,因地制宜,为民所思,制定了一些新的规章制度。自1980年王国达直接管理大勐宜、小勐宜、香菜沟三家治安部队以来,王国达1980年担任主席一直到如今。

在缅甸,大勐宜人民治安部队是第一支民间组织,也是一个全国的一个示范组织。当时,整个北掸邦有23个自卫队,宪法规定,每一个乡镇只可有一个民兵组织。原来大勐宜食48个寨子,每个寨子、每户人家在一起抽签,大家商讨怎样出兵,由地方推举出兵源,由地方自治补贴经费给服兵役的士兵。

大勐宜治安部队成立第一支人民治安部队,是缅甸最早的第一支由政府宏观指挥、地方自治的人民武装部队,最早的主席肯蒙内(部队长)是段朝文主席的义弟。

成立后半年的一天,当段朝文主席在开会宣布“由王国达负责参谋长兼大勐宜治安部队的部队长”语音刚落时,台下的掌声雷动,全体百姓与原自卫部队的官兵,无不点头称是。

经过了战争的烽火考验,缅甸政府对于大勐宜的治安部队非常信任,给予部队以各方面的条件改善,之后,1974年,每年增补候补部队两个,小勐宜、香菜沟两个部队120人,又接受了政府部队的一个月培训,政府配给武器,每逢毕业典礼,军区司令官都会光临。

到了1980年,大勐宜地区治安部队的待遇有所提高,每一年发两套新军装,除薪水外,每家三个月发一袋米,让每家的家长来领。为什么让家长来领大米呢?这是王国达上任以后,细心地想到了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防止个别年轻人领了大米变卖了去赌博了。当时的一袋米是一万缅币(到2012年的时候,一袋米大约是两万多缅币),在当时、当地的生活水准来说,也算是中等的一个生活补贴吧。到了2012年的时候,一个士兵一个月的薪水增加到了3万多缅币。

自1968年——1989年这21年的时间以来,缅共一直打不进大勐宜这个钢铁堡垒,是大勐宜以杨绍旺、高占旸、段朝文、王国达为首的一支训练有素的治安部队,由于纪律严明,训练有素,军民合作,配合政府军队的战争能力是很强势的。

王国达上任以来,制定了不收烟税,不收补给费,不收调兵费(如果指定能出兵的家庭不能出兵的话,就出钱)的新政策,得到了百姓的信任和赞叹。他任大勐宜治安部队主席33年以来,没有一个逃兵,因为是每个村寨自己民主推选出来的人,没有内讧。当兵是自觉自愿的,自然要为父老乡亲争光。

执政一方,造福于民。王国达制定政策时,首先将惠民、利民放在首位,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深受百姓的拥戴。他与治安部队的战士同甘共苦,虽然每天只有两顿清茶淡饭,但大家没有怨言。王国达指示部队对百姓和士兵像对待亲人一般爱护,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老百姓招待部队吃饭,一定要以相等的钱或相等的物质以回报,不能占老百姓的一点小便宜。

因为王国达对乡亲们体贴、平易,谁有困难去找他,都尽心去解决,后来王国达的孩子们搬到仰光居住了,大勐宜的乡亲们常来看望他。王国达见了乡亲总要问寒问暖,只要听到有哪个老人过生日的消息,不管他认识和不认识的,他都会捎带一份礼物给老人,并交代家里的人,只要是大勐宜来的客人,一律要通报给他,他尽可能亲自接待。多年来,每逢春节,凡75岁以上的老年人,都会收到王国达的慰问礼品。

王国达曾经饱览中国书籍,对中国清朝魏源的养兵理念尤为推崇:“以本地之富民,养本地之劲兵,卫本地之身家。但使用得其宜,尚可撙节赢余,为造船械、修垣垒、悬购赏之费,何尝尽烦外兵外饷?”

王国达学以致用,开拓了思维,以魏源带兵的理论思想,为日后组建骡马队为政府军前线运输服务,可帮了大忙。他带领的平民马帮队迅速转化成为有组织、有思想的团队,具有运输能力、战斗能力的部队,随缘应变,随机应战,这支特殊的马帮,成了缅甸政府军的坚强后盾。

王国达既管理骡马队的调拨,负责与部队军需物资的交接,以及路况和后勤安置等复杂的事务,配合政府部队上前线,参与了大勐宜、小河、香菜沟和小勐宜五个部队的70多次大小战役。

这些繁复、机密、重要的军事任务,对王国达是双刃剑的考验和磨炼,使这位出身平民、从教师走向军事指挥长的他,在保家卫国的疆场有了用武之地。

“我出生在这片土地,这里是我的国家,为国家而出征出力,为民族而流汗流血,这是我的责任和义务。当我白发苍苍站在我的家园我的百姓跟前,我愿意坦然地说一句:我爱你们,直到永远!”。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王国达对自己说的话,尽最大的能力去践行。他在骡马队十三年之久,与他有过交往的七任长官,每一位长官都对他非常尊重和敬佩,每一位政府军的官兵和马帮队的自家人都将他视同亲人、朋友。而王国达,一直将与他有工作交情的长官和同甘共苦的战友放在心中重要位置,对他们尊重和体贴,常怀感恩之心。

帛玛民族文化会的副席李继洲,出生在大勐宜,他的祖辈也是从中国云南的腾冲迁移到缅甸的。他从国学学校与王国达同窗几年,日后在四十多载岁月风雨同舟的路上,他们工作配合形同左右手,思想默契,是王国达一生的挚交。

自从1972年成立大勐宜勐稳治安部队开始,李继洲就以自己的铁皮加工厂、烟叶加工厂等小作坊的经济收入,慷慨地支援王国达的工作。后来,李继洲住在腊戍,王国达住在大勐宜,可从来没有间断过他们兄弟般的友情。

从大勐宜自卫部队到治安部队的转型与发展来看,王国达在其中挑起了大梁,李继洲、王国昌、杨从笔、黄树邦、王正兴、吴其兴、李清茂、吴有禄、杨建林等战友与他并肩作战,使这支队伍在思想建设、准备力量、作战能力等方面的壮大及走向正轨化,举起了缅甸地方武装的一面鲜亮的旗帜。

缅北风云之大勐宜王国达传(十二)

提醒:境内走投无路之人,不要被忽悠,被骗到缅北当雇佣兵、菠菜、刷单!不要卷入是非之地,能回来的太少了!

各位看官,欢迎留言!
遥远的缅北,传奇的故事!
下期预告:缅北风云之大勐宜王国达传(十三)
未完待续

缅北风云之大勐宜王国达传(十二)

更多精彩请点左下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