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給陳水扁“上歷史課”:沒有劉銘傳,我們現在可能都講法文

10月1日,臺北市政府舉辦設市百年交流分享活動,吳伯雄、黃大洲、陳水扁、 、郝龍斌、柯文哲等歷任臺北市市長以及臺北市議長來到現場,留下難得“同框”畫面↓↓

有媒體注意到,作為在場唯一的民進黨籍臺北市長,陳水扁再度發揮其口才,一開口就講時事。他稱,市長可以坐下來,為什麼“朝野”沒辦法坐下來(談)? 更沒辦法坐下來(談)?大家坐下來就是好事,他還說“接下來,我們能夠看到朝野和解,更能夠看到兩岸和解。”而坐在一旁的馬英九聽完則點頭附和。

陳水扁開口就談“兩岸和解”,說得一派輕鬆,不過,稍後發言的馬英九既沒談自己的政績,也沒談時事,反而講起對臺北開城有貢獻的兩位先人沈葆楨、劉銘傳,彷彿上歷史課一般提醒大家:“沒有沈葆楨,臺北不能變成府城;沒有劉銘傳,我們現在可能都講法文。”

馬英九說,今年(2020年)是臺北市建市百年的日子,但大家不要誤會,以為在臺北市建市之前沒有建設。他說,對臺北有貢獻的先人,第一個是沈葆楨,沒有沈葆楨把府城從臺南遷到臺北,開會地點可能就在臺南。第二個是劉銘傳,他花了近六年時間建設 。

馬英九還指出,當年劉銘傳來臺不是建市或建省,主要來打仗,因為法國人已經攻打過來。趕走法國人後,劉銘傳專心建設臺灣,包含建設中國第二條鐵路、第一條淡水到 的海底電纜、第一盞電燈(在西門町),又設軍械局、電報局、招商局,都是改善臺灣財政的舉措。馬英九還說,當時基隆到新竹鐵路的建設經費不夠,劉銘傳邀請德國及英國洋行出錢建設,蓋好後由他們經營,最後還給臺灣,這就是現在的BOT(模式),“我對他欽佩得不得了”。

回顧歷史,臺灣的近代化要從1874年沈葆楨渡臺開始。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由於日寇侵略臺灣,清廷委任沈葆楨為欽差大臣,督辦臺灣軍務,併兼理各國通商事務。沈葆楨為此籌辦海防,迫使日寇知難而退。守住臺灣後,他立即著手進一步的治理開發,包括:開禁、開府、開礦、開路等等。其中,為了加強對臺北地區的開發,沈葆楨當時特向清廷奏請另設一個“臺北府”。在臺北府的管轄下,新設置了淡水、新竹、宜蘭三個縣治。此後臺北才成為全臺灣的政治經濟中心,這顯然和沈葆楨的“開府”措施是分不開的。

沈葆楨 資料圖

劉銘傳,晚清名臣之一,臺灣第一任巡撫。1885年至1891年,劉銘傳在臺灣主政的七年間,不但打退了法國艦隊的進犯,而且練洋操,議鐵路、建臺省,為臺灣省的現代化作出了突出貢獻,被稱為“臺灣近代化之父”。

劉銘傳 資料圖

正如馬英九所說,劉銘傳當時建設了從基隆到臺北,延伸到新竹的鐵路,全長100公里,被稱為是中國近代產業經營史上的一大創舉。不過,民進黨當局上臺後,竟然妄圖抹殺這段歷史——今年7月間,剛開幕的“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上的介紹,竟稱“臺灣鐵路之父”是1906年的“臺灣總督府鐵道部長”長谷川謹介,遭人痛批:“臺獨政權”不拜日本人,要怎麼過日子?要怎麼活下去?

1920年的10月1日,曾經被叫做“臺北府”、“臺北廳”、“臺北縣”的地方,開始有了“臺北市”的名稱。78年後,陳水扁、馬英九才有機會在這裡上演臺北市長之爭,並埋下剪不斷理還亂的一系列恩怨情仇。

不過,眼下馬英九一句不提當年,反而跳進更遠的歷史時空,大讚先人沈葆楨、劉銘傳的歷史功績。這一番話,是有感於民進黨當局“執政”下的臺灣,青年藝人連謳歌祖國都要被百般刁難恐嚇呢,還是有感於民進黨當局主政下的文化機構,竟無視劉銘傳的歷史貢獻,公然篡改歷史、認賊作父呢?又或是對陳水扁張嘴就來的“兩岸和解”,來了一次“深入剖析點評”?

不管馬英九的目的為何,這一堂短小精悍的歷史課,值得包括陳水扁在內的每一個臺灣人細細品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