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英九给陈水扁“上历史课”:没有刘铭传,我们现在可能都讲法文

10月1日,台北市政府举办设市百年交流分享活动,吴伯雄、黄大洲、陈水扁、 、郝龙斌、柯文哲等历任台北市市长以及台北市议长来到现场,留下难得“同框”画面↓↓

有媒体注意到,作为在场唯一的民进党籍台北市长,陈水扁再度发挥其口才,一开口就讲时事。他称,市长可以坐下来,为什么“朝野”没办法坐下来(谈)? 更没办法坐下来(谈)?大家坐下来就是好事,他还说“接下来,我们能够看到朝野和解,更能够看到两岸和解。”而坐在一旁的马英九听完则点头附和。

陈水扁开口就谈“两岸和解”,说得一派轻松,不过,稍后发言的马英九既没谈自己的政绩,也没谈时事,反而讲起对台北开城有贡献的两位先人沈葆桢、刘铭传,仿佛上历史课一般提醒大家:“没有沈葆桢,台北不能变成府城;没有刘铭传,我们现在可能都讲法文。”

马英九说,今年(2020年)是台北市建市百年的日子,但大家不要误会,以为在台北市建市之前没有建设。他说,对台北有贡献的先人,第一个是沈葆桢,没有沈葆桢把府城从台南迁到台北,开会地点可能就在台南。第二个是刘铭传,他花了近六年时间建设 。

马英九还指出,当年刘铭传来台不是建市或建省,主要来打仗,因为法国人已经攻打过来。赶走法国人后,刘铭传专心建设台湾,包含建设中国第二条铁路、第一条淡水到 的海底电缆、第一盏电灯(在西门町),又设军械局、电报局、招商局,都是改善台湾财政的举措。马英九还说,当时基隆到新竹铁路的建设经费不够,刘铭传邀请德国及英国洋行出钱建设,盖好后由他们经营,最后还给台湾,这就是现在的BOT(模式),“我对他钦佩得不得了”。

回顾历史,台湾的近代化要从1874年沈葆桢渡台开始。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由于日寇侵略台湾,清廷委任沈葆桢为钦差大臣,督办台湾军务,并兼理各国通商事务。沈葆桢为此筹办海防,迫使日寇知难而退。守住台湾后,他立即着手进一步的治理开发,包括:开禁、开府、开矿、开路等等。其中,为了加强对台北地区的开发,沈葆桢当时特向清廷奏请另设一个“台北府”。在台北府的管辖下,新设置了淡水、新竹、宜兰三个县治。此后台北才成为全台湾的政治经济中心,这显然和沈葆桢的“开府”措施是分不开的。

沈葆桢 资料图

刘铭传,晚清名臣之一,台湾第一任巡抚。1885年至1891年,刘铭传在台湾主政的七年间,不但打退了法国舰队的进犯,而且练洋操,议铁路、建台省,为台湾省的现代化作出了突出贡献,被称为“台湾近代化之父”。

刘铭传 资料图

正如马英九所说,刘铭传当时建设了从基隆到台北,延伸到新竹的铁路,全长100公里,被称为是中国近代产业经营史上的一大创举。不过,民进党当局上台后,竟然妄图抹杀这段历史——今年7月间,刚开幕的“台湾博物馆铁道部园区”上的介绍,竟称“台湾铁路之父”是1906年的“台湾总督府铁道部长”长谷川谨介,遭人痛批:“台独政权”不拜日本人,要怎么过日子?要怎么活下去?

1920年的10月1日,曾经被叫做“台北府”、“台北厅”、“台北县”的地方,开始有了“台北市”的名称。78年后,陈水扁、马英九才有机会在这里上演台北市长之争,并埋下剪不断理还乱的一系列恩怨情仇。

不过,眼下马英九一句不提当年,反而跳进更远的历史时空,大赞先人沈葆桢、刘铭传的历史功绩。这一番话,是有感于民进党当局“执政”下的台湾,青年艺人连讴歌祖国都要被百般刁难恐吓呢,还是有感于民进党当局主政下的文化机构,竟无视刘铭传的历史贡献,公然篡改历史、认贼作父呢?又或是对陈水扁张嘴就来的“两岸和解”,来了一次“深入剖析点评”?

不管马英九的目的为何,这一堂短小精悍的历史课,值得包括陈水扁在内的每一个台湾人细细品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