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家庭闹掰了,因为孩子的童言无忌

《蜡笔小新》作者,臼井先生说过:“因为小新一旦成长,就再不是‘童言无忌’,而是真实的‘耍流氓’与‘负能量’。”


参加朋友的家庭聚会,大家都带着配偶和孩子。饭桌上,我们聊天,一位朋友说今年的经济形势不好,自己公司的生意不太好。这时,一位饭友的孩子,大概八九岁的样子,突然插话道:“叔叔,你的公司是不是要倒闭了呀?”大家哄堂大笑,朋友有些不自在但并没有在意。那位孩子的家长还没有意识到不妥,没有及时制止。不曾想孩子又继续说道:“叔叔,没关系,我爸爸有钱。你没工作了可以给他打工!”饭局的气氛瞬间尴尬,朋友的脸色变得铁青。

原本非常圆满的一场社交饭局就这样留下了遗憾。一直到活动结束,我看到两个家庭之间再没有什么互动。从交往到排斥的芥蒂就这样产生。作为两个孩子的父亲,我也对很多家庭童言无忌的烦恼陷入了思考。

两个家庭闹掰了,因为孩子的童言无忌

“阿姨,你长得好丑!”

“快看!那个人没有胳膊。”

“你们家好小,是不是很穷啊?”

“我爸爸是老板,我家很有钱!”

为人父母,生活中很多家长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孩子会当着大人们的面,突然从嘴巴里冒出一两句“大实话!”多数时候,这些金句会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即使冒犯到别人,很多家长也不会及时制止和教育,总会说孩子还小,以此作为孩子应当被原谅的理由。

其实,虽说是童言无忌,很多时候孩子们讲的那些话还真是他们的内心想法,但宝爸宝妈们在笑过之后,却应该保持警惕。

陪伴和教育孩子,是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充满快乐和无数美好回忆的过程中,我们常常忘记了孩子的年龄,记忆总是习惯的停留在他们还小的时候。对于孩子那些看似是“无忌”的言语,我们也习惯性的选择“你好聪明”,“他应该被原谅”这样的思考。殊不知,随着孩子一旦进入了接触社会的年龄,如果不及时的引导和教育,他们很有可能会酿成大错。

两个家庭闹掰了,因为孩子的童言无忌

“叔叔,你长得好丑!”
“好吃到屁屁都要开裂了呢?”
“姐姐,你的内内是红色的。”

“... ...”

《蜡笔小新》这部经典动画片,无论大人和孩子,都非常喜爱。小新“童言无忌”和“卖萌搞怪”的形象更是深入人心。对于70-80后来说,开始接触《蜡笔小新》应该是上学的时候,那时的小新年龄五岁,而当我们升至初中时新故事里小新还是五岁,后来……我们工作了、结婚了,这个叫野原新之助的孩子依然是五岁。对此,曾经有记者采访作者臼井先生,问他小新为什么一直是五岁。臼井先生有一句令人深思的回答:

“从没有设想过小新的“成长”问题,因为小新一旦成长,他就再不是“童言无忌”,而是真实的“耍流氓”与“负能量”,这与社会是背道而驰的!”

是的,有些话,5岁以下的孩子说是“童言无忌”,有些事,5岁以下的孩子做是“调皮可爱”,但是5岁以后,也就是孩子正式接触社会,步入上学的年龄,如果还说5岁之前的“童言”,做5岁之前的“调皮可爱事”,在别人的眼睛里,就很可能是“耍流氓、负能量”和“缺乏教养!”

两个家庭闹掰了,因为孩子的童言无忌

当孩子5岁以后,“童言无忌”千万不能再被忽视。在“赞美教育”的氛围下,这已然已成为一种社会现象。殊不知,祸害无穷。

忽略了这个问题,长久以往,会带给孩子,乃至家庭埋下隐患,更有可能带来无端的“祸事”!作为家长,一定要重视这个问题。如何引导和教育孩子,很多父母都和我交流。长久体会研究下来,我的总结如下。

两个家庭闹掰了,因为孩子的童言无忌

一、让孩子了解“乱说话”的危害

无论是宝爸宝妈,都应该了解和及时的告诉孩子,所谓的“童言”,就是口无遮拦,乱说话。5岁以后还说这些话,这不仅是没有教养和礼仪的行为,还会带来很多害处。

1、让人尴尬。你的口无遮拦很容易让当事人陷入尴尬。遇到脾气好的人会一笑置之,遇到性格暴躁的人就会发生矛盾,严重的会引发肢体冲突,带来身心的伤害。

2、惹来报复。你的口无遮拦,就此发展下去,会招来别人的厌烦,甚至惹来报复,给他人带来痛苦的同时,也给自己带来潜在的危险,这个后果将会让家庭和自身都难以承受。

3、伤害他人。你的口无遮拦,可能会给别人带来伤害。如果是当事人的隐私暴露,或戳中痛点,他可能会走极端,甚至丧失生活勇气、失去生命的可能,最终酿成悲剧。

4、认知错误。你的口无遮拦,完全是错误的行为。说真话是做人的原则,但会说话则是做人的高度。永远牢记一点:语言的尺度是让人感觉舒服,是与他人和睦相处,赢得朋友的基本原则。

两个家庭闹掰了,因为孩子的童言无忌

二、重要的两个说话原则

1、同理之心。

当孩子的童言无忌伤害到别人时,如果只是一味的指责批评孩子,往往并不能起到好的作用。作为家长,应当要让孩子站到对方的立场上去体会他人的感受,引导孩子同理心的发展。比如:当孩子说某某阿姨很胖的时候,提醒孩子去感受,“你有没有想过?如果别人这样说你的妈妈,如果别人这样嘲笑你,你会感觉怎么样?”这种情况下,孩子很容易体验到别人的心情,善加以引导,他就能自己修正不当言论。

2、说话艺术。对孩子的童言无忌加以引导,是个艺术活儿,既不能简单粗暴地制止,伤害孩子的童心,让孩子说假话,也不能一味地迁就,使孩子失去人际交往的分寸。老人们常讲:“说话前要过过脑子”。对于如何说话,就有很好的指导意义。从说话用词和生活禁忌,从什么话什么场景可以说什么场景不能说,什么话可以对什么人说不能对什么人说,如何既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又让他人愉快接受,家长都可以针对自己孩子的特点不断与其探讨互动。

两个家庭闹掰了,因为孩子的童言无忌

三、五个小规矩

有时候,和孩子谈大道理,他们难以理解。不妨先从制定一些小规矩开始。这里有五个小规矩供参考。

1、不谈论他人缺陷,不谈论会引起他人伤心、难以接受的事情。

2、把你说的“不对”统统改成“对”,尝试着说:“你说的对,我还有一些补充的看法。”

3、保护隐私,不随意告诉别人自己的隐私,不随意打探别人的隐私。“你一个月挣多少钱?“,”我家住在xxxx“这都是隐私。

4、无论关系亲疏,对别人保持尊重和礼貌。不喊别人的“绰号“,多用”麻烦一下“、”您“、”请“、”谢谢“、”对不起“,养成礼貌用语的好习惯。

5、当不知道能不能说的时候,询问家长或老师。

对于孩子“童言无忌”的引导过程,就是孩子修养培养的过程。一些基本的为人之道,比如:善良,正直、爱心、担当、责任、感恩等,都与此息息相关。比如正直,是自己做好自己,做个好人,不是非黑即白的判断,当你看到一个面相凶的人就说他是坏人,已背离了正直。比如礼物,接受了礼物,就要表示感谢,无论这礼物是不是合你心意,这既是礼貌,也是感恩。

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孩子的童言童语,其实也照出了一些我们那些被疏忽的言行失当。文章开头的那位口无遮拦的孩子,其父母也一定是在日常生活中没有回避孩子谈论一些他们还不能理解的话题。作为家长,应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归根结底,童言也好,教养也罢,无论是孩子还是我们自身,都应明白一个道理:你说话让人舒服的程度,将决定你人生舞台的宽度,将决定你人生所能到达的高度。

不能一味的无视,重视孩子的童言无忌,为时不晚!

原创:ISSA爸爸 童话《母鸡不下蛋》作者、创业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