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老兵!

或许,有人说老兵不死,只是慢慢凋零。可我从不这么认为,他们只是为了岁月静好而默默负重前行的勇者;他们只是心中的阵地已从厉兵秣马的战场转移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他们只是在不断地发光、发热,照亮着行人前进的路,温暖着世人冰冻的心。

把时间的日历翻回2017年6月24日,一个连空气都充斥着泥浆味的日子,所有人都被潮热的气息氤氲着。

江西省婺源县东门桥底的商户和百姓,面对暴涨的洪水、慌乱如麻,霎时嘶喊声、呼救声、抽泣声夹杂一片。

“老人家,别搬东西了,先到救生艇上来……”一个果敢浑厚的声音为大家定了神,止住了现场的躁动。

循声望去,中等身材,皮肤黝黑,撑着一叶孤舟在洪水里艰难前行,难以忘记的是他那如炬的目光、黑紫的唇色和昼白的十指。

仅仅3名队员,凭借着沉着冷静的现场指挥、专业有序的转移举措和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让现场嘈杂的人群秩序井然、等待转移,这一幕让我深深叹服,并一直定格在内心深处。

抗洪救灾工作结束后,我多方打探,得知了他们的信息:齐鸿飞,1991年入伍,2008年正式成为婺源县蓝天救援队第一批队员;洪亮、黄山2007年参军入伍,2017年5月正式加入蓝天救援队……

他背着小挎包、骑着小电驴,穿插在婺源县清华镇浮溪村纵横交错的巷道里。

浮溪村委会有贫困户30户83人,都在下辖的6个自然村。他骑着小电驴走村串户,用半个月的时间,把所有贫困户的基本情况全面摸底、全部掌握,并建立电子档实况数据库,所有贫困户信息一目了然。

通过数据库的梳理对比,他发现致贫的主要原因是残、病、灾、缺少劳动力和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等,他知道要想从根子上脱贫摘帽,仅仅靠走访、慰问等“输血”,会使贫困户很难走出“等、靠、要”的消极窘境,但该如何扶,着实让他陷入了沉思。

他与村“两委”班子、乡镇挂点领导主动对接产业扶贫项目,采取“合作社+贫困户”的扶贫模式,将30户贫困户全部纳入合作社的管理。浮溪村志民茶叶合作社现已种植高产高效油茶示范基地120亩,按合作社的协议,贫困户每年每户可领到分红725元。

与此同时,他对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开展免费职业介绍,帮扶贫困户到岗就业,采取统筹提供村小组环境卫生保洁员、村图书室管理员等公益性扶贫岗位解决一批就业,积极对接清华镇的企业、超市等解决一批就业,对于有技术、有劳动力的人员组织外出务工解决一批就业,开发企业就业扶贫岗位,主动联系手工加工微小企业,以分包加工的形式提供手工作坊岗位解决一批就业,实现就业脱贫。

他就是被当地百姓亲切地称为“挎包书记”的王晓东,他2001年入伍,2013年转业地方安置后3次变换岗位,岗岗都出彩。

他1995年退伍回到家乡,在村里开起了诊所,利用在部队所学的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为村民看病,当起了村民的健康守护者。

年初,新型冠状肺炎疫情爆发,他义不容辞的参与到疫情防控队伍中,带头在村口值守,走遍了村里所有老人的家,劝说他们戴上口罩、勤洗手、多通风、不要聚集。

65岁的吴康祥是村里的五保老人,又是贫困户,行动不方便,成为了他的重点关注对象。他隔三差五到老人家里,还跟驻村工作队一起提供上门服务,又是送米又是送菜。吴康祥老人比较倔强,始终不肯戴口罩,他就一遍一遍地找上门,直到吴康祥老人戴上口罩。

疫情刚爆发没几天,西坑一村民外地务工想跑回村里,他刚好在卡点值守,得知情况后,立即向村委会报告,并劝说其前往指定宾馆进行隔离观察,有效杜绝了“带病回村”的现象。

他叫胡球光,婺源县镇头镇张村村委会西坑村人,1992年参军入伍。

他们很平凡,平凡得在人群中毫不起眼;他们很伟大,伟大得不可或缺。

他们打不垮、不抛弃、不放弃,默默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退伍不褪色,转业不转身份,他们用实际行动兑现攥指成拳在军旗下的庄严承诺。

或许,有人说老兵不死,只是慢慢凋零。可我从不这么认为,他们只是为了岁月静好而默默负重前行的勇者;他们只是心中的阵地已从厉兵秣马的战场转移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他们只是在不断地发光、发热,照亮着行人前进的路,温暖着世人冰冻的心。

岁月无声,芳华有梦。

致敬,老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