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縣“兩戶一體”代表風采錄

1984年第二期《日照今古》《我縣之最》欄目,用簡短文字,介紹“兩戶一體”之最,記錄下了開啟改革開放那個新時代難忘歲月裡,身邊這些日照能人的風采。

日照縣“兩戶一體”代表風采錄


所謂“兩戶一體”,即專業戶、重點戶和聯合體,是三十多年前,我國改革開放初期經濟發展轉型時期使用的一個模糊所有制性質和用工形式的專用新名詞。

他們在黨的富民政策指引鼓舞下,敢為天下先,投身商海,從事各種經營,渴望過上好日子擺脫貧困,他們是時代的弄潮兒,是同齡人的幸運兒。


最早的蘑菇專業戶張紀禮


文章介紹,南湖區南湖四村21歲的青年農民張繼禮,中學畢業後,大膽探索,經過外出學習和多次試驗,在離村十多里的黃山山洞裡栽培蘑菇成功,從1983年秋開始投產,到今春為止,兩茬蘑菇共收入2000多元,今年毛收入可達6000元以上。

從今年農曆正月初六開始,舉辦了蘑菇栽培技術訓練班,每期8天。

蘇魯兩省的學員對小張的教學十分滿意,贈送一面鏡子留作紀念,上書:“技術傳四海,蘑菇香萬家”。今年夏天,他光榮地出席了山東省青年新長征突擊手錶彰大會。

透過上述文字信息可以看出,東港區南湖鎮南湖四村農民張繼禮,當年只有21歲,注意鑽研蘑菇種植技術,通過外出學習考察,反覆試驗,在山洞裡栽培蘑菇成功,僅半年多時間,就收入兩千餘元。

接著,他利用自己的技術經驗,幫助各地同樣渴望發家致富的人們。從1984年農曆正月初六開始,常年舉辦蘑菇栽培技術訓練班,每期8天,邊幹邊學,邊幹邊教,學員遍及全國部分省市,不僅增加了收入 ,促進了自身技術提高,也受到學員歡迎。。


最早的天麻種植專業戶左成光


文章介紹,高興區小屯村左成光,今年農曆四月從吉林省引進菌種,在地瓜永久窖內試種天麻成功,為我縣最早的天麻種植專業戶。今年,他自種18筐,收幹天麻52.6斤,收入789元,培養菌種400筐,已賣100筐,收入2500元,現尚有282筐,全年總收入可達萬餘元。

明年,他計劃出售菌種3000-5000筐,總收入可達7.5萬元。

透過上述文字信息可以看出,左通過從吉林省引進天麻菌種,在地瓜永久窖內試種天麻成功,成為日照縣最早的天麻種植專業戶。從1984年農曆四月開始,幹天麻收入近八百元,菌種收入收入2500元,全年總收入可達萬餘元。同時,他通過價格對比,重點在培育菌種上下功夫,計劃1985年出售菌種3000-5000筐,總收入可達7.5萬元。這個營業額在當時是相當可觀的。只是不知以後,他的發展如何。

最早的養兔專業戶李兆松


文章介紹,李兆松是大坡區大土山村人,今年69歲,老倆口過日子,從1975年開始飼養肉食兔,為國家做出了貢獻。1978年向國家交售200餘隻,收入400元。1979--1982年平均每年交售肉兔300多隻。去年向國家交售400只,收入近千元。今年,飼養母兔150只,繁殖仔兔420只,收入過千元。

透過上述文字信息可以看出,李雖年已古稀,但黨的富民政策換髮了他的幹勁,通過飼養肉食兔,找到了適合自己增加家庭收入的門路,也為農村類似的許多家庭飼養提供了活生生的例子。

日照縣“兩戶一體”代表風采錄


最早辦起個體聯營的醫療站狼墩坡醫療站


文章介紹,自1982年10月以來,由離休幹部陳常玉等7人,經有關部門批准,在狼墩坡集資、定點、籌辦中、西醫聯合診所。他們能悉心為群眾治病,注意發揮中草藥的特殊效能,深得群眾的擁護。

正如一副門聯所說的:“神州到處有親人,不論生地熟地;春風來時盡著花,但聞藿香木香”。

透過上述文字信息可以看出,離休幹部陳常玉發揮專長和餘熱,經有關部門批准,與其他7人,在狼墩坡集資、定點、籌辦中、西醫聯合診所,為附近村民提供就醫便利,增加收入。應當說,當時,村雖有赤腳醫生,鄉有衛生院,但群眾一旦頭疼感冒打針吃藥,仍不方便。

最早安上家庭電話的專業戶莊躍富


文章介紹,濤雒三村莊躍富在縣電業部門當過十來年臨時工,1982年回家辦起了電器維修部,1983年12月20日安上了家用電話,使信息更靈通,生意更興隆。

透過上述文字信息可以看出,1983年12月20日即安上家庭電話,確實是值得自豪。要知道,當年的電話費可不便宜啊!電話是手搖話筒,分長途短途,短途撥號碼,長途電話,要通過總機轉接。

日照城裡大多數幹部職工家庭此時都沒有家庭電話,人們聯繫工作,聯繫家人,大多是通過書信,甚至電報。日照大規模按照家庭電話,應是1993年左右開通程控交換機之後。


最早買客車跨地區搞客運的專業戶孫繼德


文章介紹,兩城區小界牌村青年農民孫繼德與王金福一起貸款54000元,於今年11月買客棚一輛,聘請張寶滿當司機,往返日照與青島之間。

從11月15日營業以來,每天運客平均70多人,日收入200多元。

他的服務特點是:安全、正點、舒適、方便,招手上車,就近下車,很受旅客歡迎。

透過上述文字信息可以看出,青年農民孫繼德與王金福,通過貸款籌集資金,於1984年11月,購買一輛大型客車,聘請專門司機,跑日照與青島之間長途客運。運營以來,收入可觀。

在運營過程中,他們始終注意行車安全,進站出站時間儘量準點不延誤,招手上車,就近下車,通過細心服務,同國營運輸公司客車爭奪客流,很受旅客歡迎。

日照縣“兩戶一體”代表風采錄


收入最高的漁貨加工專業戶張守明


文章介紹,嵐山區官草汪村漁民張守明,在中央一號文件精神鼓舞下,辦起了漁貨加工廠,日加工鮮魚5000多斤,忙時僱臨時工180多個,每人日工資2元。

今年上半年加工漁貨10萬斤,純收入6900元,全年收入盈萬。

透過上述文字信息可以看出,嵐山區嵐山街道官草汪村漁民張守明,籌辦漁貨加工廠,日加工量較大,但當時海產品加工還處於低級階段,品種少,甚至冷藏場所都很少。可以看出,僱傭加工人員較多,收入較多,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周邊村民增收。

日照縣“兩戶一體”代表風采錄


面積最大的糧油專業戶孫德山


文章介紹,兩城區安家村一村孫德山,全家6口人,3個勞動力,從今年夏季開始承包土地75畝,季節性僱工2人,今年種花生33畝、玉米25畝、大白菜7畝、大豆1畝、地瓜7畝、高梁2畝,共收糧4萬斤、花生12500斤,上繳國家糧食28000斤、生米5000斤,全年總收入11000元。今秋已種小麥45畝。

透過上述文字信息可以看出,山海天旅遊度假區兩城街道安家村一村孫德山,利用家中勞動力多的優勢,承包土地一百四十六畝,種植各類糧食和農作物,全年收入過萬元,成了遠近聞名的萬元戶。

最早的養牛專業戶張成業


文章介紹,後村區榛子埠張成業,他懂得獸醫知識,會飼養牲口。1982年育肥老殘牛8頭,1983年養9頭,今年上半年已繳售肥牛6頭。

從1982年起,養牛、養豬、養魚和割玻璃,種菜種莊稼,收入萬元以上。

透過上述文字信息可以看出,東港區後村街道榛子埠張成業,利用懂獸醫知識專長,飼養牲口,收入可觀。當年,農村耕作機械化水平低,耕作土地,主要靠耕牛,所以,都很愛惜耕牛,宰殺耕牛,是受譴責的。所以,張飼養的多是老殘牛,反映了當時的現狀。

建立最早的養雞聯合體孟凡玉、劉月賢養雞場


文章介紹,巨峰區前黃埠村孟凡玉、劉月賢,於今年9月6日建成了一個擁有2間辦公室、4間家庭院、2間配料室、2間蛋庫和30間平養式雞舍的養雞場,請2個幫手,養雞1.700只,其中星雜“579”良種雞280只,羅斯雞50只。


經營規模最大的建材業聯合體張傳經聯合體


文章介紹,河山區前沙溝村退休幹部張傳經與劉家村李明玉、劉賢啟、劉家欣等5人,於今年5月5日建成了“日照河山沙溝建材廠”,佔地35畝,於7月3日正式投產,現有職工92人(本村70人、外村22人)。

預計全年純收入2.3萬元,不算超產獎,一年中幹8個月,每人月工資平均56元。

建立最早的農工牧聯合體路宜華聯合體


文章介紹,高興區化龍村一級農民技術員、一級專業會計路宜華,今秋與一級農民獸醫員路宜愛、三級農民技術員丁原連、駕駛員王勤遠聯合成立了全縣第一個農工牧聯合體。

路宜華主管種植業,承包土地50畝,已種小麥29.76畝;路宜愛主管養殖業,計劃養母豬35頭,每年存養架子豬400頭,年出售商品豬100頭,場址已選定,面積4.2畝,已蓋完4排豬圈,現有生豬80頭,併購進了部分良種兔、良種雞;丁原連主管配合飼料加工廠,1100元的機械設備已安裝完畢,王勤遠主管機械作業,新買泰山12拖拉機一臺,收割,脫粒、噴灌機齊全。

他們四業各自獨立核算,互相關聯,大田產糧供應豬場和飼料加工廠,豬糞供應大田,飼料供應豬場,機械保證大田和場間的需要。

透過上述文字信息可以看出,他們的分工協作,效益可觀。特別是大田產糧供應豬場和飼料加工廠,豬糞供應大田,飼料供應豬場的樸素做法,恰恰是現在倡導的循環經濟的雛形。


建立最早的漁工商聯合體朱秀春聯合體


文章介紹,嵐山區童家莊子朱秀春,自1982年以來,聯合了5個村、9個戶、11個勞動力、集資15萬元,建立了漁工商聯合體,從舟山群島購漁貨,搞加工,每年用小工近萬個,經營額20餘萬元,純收入3萬多元。

已建漁貨加工池85立方,作業平臺450平方米,與臨沂、蒼山、蒙陰等縣蔬菜公司簽訂了售貨合同。


建立最早的紅腸加工聯合體範偉本聯合體


文章介紹,兩城區小界牌村青年農民範偉本,今年8月與嶗山縣城陽鄉大北區於春志聯合創辦了肉食加工廠,專門生產紅腸。

他們以產定銷,嚴把加工關,堅持質量第一,贏得了信譽,日產紅腸300多斤,兩個月來共加工紅 腸12,000斤,產值15,000元,純收入6,000元。


最早加工豆腐皮的聯合體牟乃祥聯合體


文章介紹,高興區花龍村牟乃祥、牟乃文、牟乃生3人,今秋自籌資金,購買設備,成立了豆腐皮加工廠,產品供應我縣第三飯店。計劃明年再建100頭的豬場,用下腳料餵豬。

最大的農作物良種繁育聯合體劉賢君聯合體


文章介紹,兩城鎮兩城四村劉賢君,與本村5戶農民10個勞動力,聯合承包125畝耕地,以繁育農作物良種為主,已在承包田上蓋屋8間,打井1眼,今秋種小麥50畝,與種子部門簽訂了合同。

明年計劃養雞400只,養豬20頭。

最早辦家庭工廠的專業戶張文安


文章介紹,豎旗區高家莊子張文安,1982年買了兩臺橫機,僱請7人,辦起了家庭針織廠,1983年春又僱了22人,先後建了三座窯,生產磚瓦,今年又買了兩部汽車搞運輸,成了青年農民企業家。

日照縣“兩戶一體”代表風采錄


最早的養貂專業戶王漢金


文章介紹,嵐山區官草汪村王漢金有較高的養貂技術,1981年養母貂10只,產仔貂64只,總收入6432元。1982年養母貂25只,公貂5只,產仔貂152只,出售貂種149只,賣貂皮3張,共收入15700多元。最近兩年,養貂又有新發展,收入比前幾年增加,提前達到了小康水平。


最早建旱冰場的專業戶丁普原


文章介紹,濤雒七村丁普原,原是縣大修廠工人,退休後租用城關九村四分地,在城北建了直徑為16米的旱冰場,供滑冰愛好者使用,每天收入三、四十元,為我縣第一個建旱冰場的專業戶。

記憶中,這個滑冰場應是在老城區工人文化宮院內。

日照縣“兩戶一體”代表風采錄


產量最高的對蝦養殖專業戶王茂建


文章介紹,濤雒區東川子村農民王茂建,今年把承包的5畝魚池改為養蝦池,由於精心管理,平均畝產達到186斤,創全縣最高產量。


收入最高的桑蠶專業戶周東明


文章介紹,西湖區大炮樓村周東明,承包桑園10畝,1983年產值達4411元。今年養蠶種25.5張,產繭2066斤,收入4552元,連續兩年為全縣蠶繭收入最高的戶。


養雞最多的專業戶韓玉昌


文章介紹,大坡區後崖下村退休工人韓玉昌,養雞4100只,聘請了親朋4人,借用村裡19間房屋,建起了家庭養雞場,成為全縣養雞最多的專業戶。

明年他計劃建一座300平方米、養雞5萬隻、養獅頭鵝5000只的雞場,為市場提供更多的良種雞和商品蛋。

透過上述文字信息可以看出,韓玉昌通過聘請親朋,借用村裡房屋,建起了家庭養雞場,成為全縣養雞最多的專業戶。當時,還準備擴大規模,收入相當可觀。

現在看,養雞需要飼養防疫知識技術,否則一旦出現禽流感,損失巨大。同時,雞場規模的擴大,對周邊鄰居的日常生活產生影響,對環境也造成損害。

最早的報刊發行專業戶周文安

文章介紹,高興區訾家店村青年農民周文安,在建立家庭閱覽室的基礎上,承擔了全村100多份報章雜誌的發行任務,使家庭閱覽室變成了報刊發行站。

原創首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