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南北土牆建造:椽式與板式夯土技術差異

引言:

椽是木杆,板是木板,木杆與木板的形式差別顯而易見,為何古代南北方的土牆建造,會截然出現兩種不同形狀的工具?顧名思義,一起了解工具背後的技術思想差異。

歷史上每一次建築技術變革,背後都有一個主導思想。夯土牆建造走過3000多年曆史,可以說是持續細化深入的技術革新的歷史。在一些特定歷史關口,都產生著關鍵性技術來推動應用的普及和效率的提升。

古代南北土牆建造:椽式與板式夯土技術差異

傳統時代,人力手工建牆,集體出動,嚴格講,這種屬於椽板混合,即椽為本,板為表

在夯土牆工藝發源地的黃河流域,當該技術隨著時間推移,被當地人帶到其他區域,開始新一輪的交流和共享,必然會結合新地域的現狀,發展出一套新的夯土工藝,技術變革的種子於是慢慢萌芽。

古代南北土牆建造:椽式與板式夯土技術差異

北方的椽式夯土牆

前後相比,夯土工藝可能相距懸殊,也可能大同小異,北方流行的椽式夯土與南方新興的板式夯土,從北到南的變遷,夯土技術顯然得到相應改進,是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

古代南北土牆建造:椽式與板式夯土技術差異

南方的板式夯土牆

單就工具而言,後者變得更為繁複,更為精緻,也更為細密,成為一套獨立於椽式的工具體系。實際上,主導椽式和板式夯土工具的,正是背後兩套不同的建造思想。如前所述,版築相當於一版一個大砌塊,一堵牆就在這些砌塊的互相交錯堆疊中矗立起來,這就是類砌築。

古代南北土牆建造:椽式與板式夯土技術差異

石砌

與版築的類砌築形成鮮明對比,是椽式夯土法,不同於砌塊思想,它一夯一堵牆,也就是說,這裡還沒有細化到分割思想。或者,當明清燒磚成熟,砌磚興起,磚石砌築難免影響椽式夯土,才終於令版築工法橫空出世。

古代南北土牆建造:椽式與板式夯土技術差異

夯土大砌塊

當然,從北方的古代長城、城牆等公建項目,落地轉化為更加大眾的民居,尤其南方民居以小巧精細見長,必得一套相適應的工具來助力。所以,從椽築到版築,可以視作夯土工藝進步,其實是各種工藝交融後不同地域要求下的技術思想進步。

古代南北土牆建造:椽式與板式夯土技術差異

椽式

古代南北土牆建造:椽式與板式夯土技術差異

板式

回頭細看椽式模板,這種工具似乎較版式工具落後,但也有自己的優勢,它形制更長,更為原始,一邊四個杆子,加上麻繩即能開造,而且相當麻溜,順手就來,從低到高,一夯至頂,完全豎向的整體版築的牆體建造,完工後再於這堵牆另一側夯築下一堵牆。

古代南北土牆建造:椽式與板式夯土技術差異

古代南北土牆建造:椽式與板式夯土技術差異

如果說版築夯土牆的特徵是交錯疊砌後,牆體會留下橫豎不一的砌縫,那麼椽式夯土的建構特徵則更為明顯,體現為一明一暗兩大特徵。明的是牆面由於使用木杆而留下的褶皺楞子,也就是所謂版花。

古代南北土牆建造:椽式與板式夯土技術差異

牆上留下一道道清晰愣子

後續這些版花大都被填平,牆體重新抹得光滑而平整,條件好的還會在平整牆面再抹上白灰,做成最終的粉牆黛瓦,這個過程版花相當於鑿面,暗中起到拉結抹層、附著灰土的作用。存在即合理,貌似多餘的版花,由此可見並非無關緊要的構件。

古代南北土牆建造:椽式與板式夯土技術差異

暗的是用於兩堵相鄰夯土牆體連接的凹槽,事先鑿出一定深度、寬度,以利於續建第二堵牆時,能有前一堵相互銜扣。過去土牆銜接技術較多,如鑿成斜面的,牆中埋覆竹條樹筋的等等。

古代南北土牆建造:椽式與板式夯土技術差異

牆體內植入朱筋

利用牆體側面凹槽來銜接土牆,能增強土牆的整體連接性,避免前後通縫,頂多會有等間距豎縫,但可以通過後續修補將其抹平。

古代南北土牆建造:椽式與板式夯土技術差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