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廣為流傳的戲曲,還有那些你不一定能聽懂的粵語

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介紹廣東的粵劇。粵劇中國廣東地方戲曲劇種之一,用廣州話演唱,主要流行於說粵語的地區。

粵劇,又稱“廣東大戲”或者“廣府戲”,漢族傳統戲曲之一,源自南戲,流行於珠江三角洲等廣府民系聚居地。

珠三角廣為流傳的戲曲,還有那些你不一定能聽懂的粵語


粵劇的行當原為末、生、旦、淨、醜、外、小、夫、貼、雜10大行。後來被精簡為六柱制,即文武生、小生、正印花旦、二幫花旦、醜生、武生。這都是根據角色的年紀、性別、性格、外型等特徵來分類的。 “末”代表年老角色,“生”代表男性角色。“旦”代表女性角色。“淨”就是性格剛強暴躁的男性角色。“醜”就是滑稽角色。

粵劇的主要表演形式為唱做念打

珠三角廣為流傳的戲曲,還有那些你不一定能聽懂的粵語


唱是指唱功,配合不同的角色有各自不同演唱的方式,包括平喉及子喉。平喉是平常說話的聲調。子喉是比平喉調子高了八度。大喉是使用粗獷聲音。同時,粵劇也會吸收不同的地方的獨特唱腔,例如來自福建的廣東南音、木魚、廣東的本地民謠粵腔及板眼。

做是指做功,即表演。當中包括手勢、臺步、走位、關目、做手、身段、水袖、翎子功、水發、抽象表演和傳統功架等等。

珠三角廣為流傳的戲曲,還有那些你不一定能聽懂的粵語


念是指唸白,即念出臺詞。用說話交代情節、人物的思想感情。

打是指武打,例如:舞水袖、水發、玩扇子、舞刀弄槍、耍棍揮棒,舞動旗幟等。

粵劇的表演流程

珠三角廣為流傳的戲曲,還有那些你不一定能聽懂的粵語


“自報家門” 戲曲中主要人物出場時的自我介紹。它由“引子”、“定場詩”、“坐場白”組成。

“引子” 是劇中主角第一次上場時,半念半唱一些韻文結構的詞句,這叫念“引子”。它簡單地自敘心情、處境、身份、經歷、性格,抒發志趣、抱負、情緒。

“定場詩” 當角色唸完“引子”以後要念的四句詩,為定場詩。內容大半是介紹劇中的特定情景和人物的思想感情。

“坐場白” 主要角色唸完"引子"、"定場白"以後所念的一段獨白。內容是介紹人物的姓名、籍貫、身世、經歷、心理等。

珠三角廣為流傳的戲曲,還有那些你不一定能聽懂的粵語


“跑龍套” "龍套"是指戲曲中扮演士兵、伕役、宮女等隨從人員,因穿特殊形式的龍套衣而得名。“跑龍套”就是扮演這些角色的意思。

廣東本地的戲曲音樂,應以說唱類的南音、木魚、龍舟、板眼、粵謳等為主,因為這是根據廣東話的語言特色組成,在語分平仄、句分上下的基礎上,廣東說唱類的唱腔,曲詞句格必須分為兩組上下句式,因為廣東話分陰陽平,這和北方語系的陰陽平不同,語音上有很大的差異。

粵曲唱腔音樂的基本特色是板腔類,即梆子和二黃,俗稱“梆黃”,也即是和京劇的“皮黃”同類,所以粵劇也屬於南北路的戲曲,即有南路“二黃”唱腔和北路“梆子”唱腔。粵曲的板腔原是由外省傳入,是由詩讚類的齊言滾唱方式發展出來,後來節以鼓板,由不同板式引發唱腔的變化,故稱“板式變化體”。

珠三角廣為流傳的戲曲,還有那些你不一定能聽懂的粵語


板腔體、詩讚體戲曲唱腔和曲牌體戲曲唱腔最根本的不同在於,板腔體和詩讚體戲曲唱腔沒有固定的樂調旋律,旋律由曲詞的語音決定,所以即使同是“慢板”或“中板”,可以因為曲詞不同,有不同的音樂旋律。

曲牌體戲曲唱腔卻是先有樂調旋律,再填曲詞,其中骨幹音更不可修改,所以無論千百首同曲牌的曲,即使曲詞不同,但其分佈之聲調必然相同,否則不同填一首小曲。

粵曲“梆黃”雖然有不同板式和不同調式,據本人區文鳳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兩種曲式〔當然其中沒有計算一些新創制的曲式如有序中板,和粵曲的西皮、戀檀,這均屬於特例〕,即舊曲式和新曲式兩種。

舊曲式指由七字句發展為十字句的不同板式,其特點是根據近體詩的平仄格律,分為上下句式。最初由七言七字句滾唱開始,發展出七字句中板,再演變為十字句中板,再演變為十字句慢板,再演變為七字句慢板。

珠三角廣為流傳的戲曲,還有那些你不一定能聽懂的粵語


粵劇的樂譜稱為工尺譜,是粵劇傳統的記譜方式。跟其他地方劇種所用的大同小異,都是利用譜字如合、士、乙、上、尺、工、反、六等代表唱腔裡的樂音。

曲牌泛指曲牌體系以外的說唱及板式的曲調名稱。粵劇唱腔分兩大體系,一是板腔體系,另一是曲牌體系。主要分為牌子、大調及小調。曲調是有固定的旋律,包括:《陰告》、《銀臺上》、《罵玉郎》、《秋江哭別》及《平湖秋月》。

2006年,粵劇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9月30日,粵劇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肯定,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8年11月28日,教育部辦公廳公佈華南理工大學、星海音樂學院為粵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

95後分享中國傳統戲曲,喜歡就關注我哦,有想了解的私信或者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