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家堡:誰道崖山之後無中國,趙宋皇族後代隱居之地

趙家堡:誰道崖山之後無中國,趙宋皇族後代隱居之地


曾經有人說過這麼一句話:崖山之後無中國。

明末清初一代儒學宗師顧炎武,曾在他的著作《日知錄》中,提出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之語。

他認為,一家一姓的皇朝滅亡,是“易姓改號,謂之亡國”,其責任在於執掌朝政大權的“其君其臣”。

一家一姓之國,和天下不可同日而語,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只要在天下百姓之心中,還存有仁義之道,那天下就不會亡。

顧炎武還對封建時期的君主提出了深刻的質疑:

“人君之於天下,不能以獨治也……以天下之權寄之天下之人。”

顯然,他認為一個朝代及其封建皇帝的滅亡,並不能和神州大地上的中華民族劃等號。

更何況,宋朝皇室的後裔,並未在崖山之後全數死亡。

在今天的福建漳州漳浦縣境內,有一座巨大的城堡,其始建於萬曆年間,堡內至今居住著一百多人家。

這些人的祖先曾經姓黃,後在明朝之時改回本姓趙,他們自稱是趙宋皇室的後裔,自先祖定居漳浦算起,後世繁衍生息,已有七百多年。

那麼,趙宋的後代,又是如何在閩南地區定居的呢?他們的身份又是否真實?趙氏後裔為何先姓黃又改回趙氏,其中隱藏著怎麼樣的歷史煙雲?

公元960年,那一年是後周顯德七年,趙匡胤率兵北上抗擊契丹、北漢聯軍途中,駐軍陳橋驛,次日還在酒醉中的他,被眾將士“黃袍加身”,最終建立了宋朝。

至於行軍途中他為何喝得大醉,進而有人拿出非常罕見的“黃袍”,又幾乎不費一兵一卒攻入了開封,那就“不得而知”了。

趙匡胤當皇帝這件事,神乎其技,就連他的死,也因為“燭影斧聲”而成為了千古之謎,他的弟弟趙光義繼承了他的皇位,成了宋太宗。

直到“靖康之變”,金人俘虜徽欽二帝北上,宋高宗泥馬渡江,建立了南宋之後,由於一路上驚嚇過度,導致高宗失去了生育能力。

而太宗一脈,不是死於戰亂,就是被金人擄去北方,為了趙宋皇朝的延續,他不得不在民間搜尋宋太祖趙匡胤的血脈。

最終,輾轉了一百多年的皇位,仍舊回到了趙匡胤這一脈。


趙家堡:誰道崖山之後無中國,趙宋皇族後代隱居之地


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並未全然吸取北宋滅亡的深層原因,在時局安穩後,高宗便殺害了民族英雄岳飛,並重用主和派秦檜。

宋高宗死後,南宋雖然一度北伐,但是朝廷之內,苟安的主和派仍然佔了大多數,特別是南宋末世,朝政日漸敗壞。

“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燻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公元1276年,隨著來自大草原的蒙古族南下,臨安城破,宋恭宗投降,一眾大臣和趙宋皇族則擁護著恭宗的哥哥和弟弟,趁亂逃出臨安城。

公元1279年,南宋僅餘的勢力與蒙元在崖山決戰,最終以元兵大獲全勝,南宋忠臣陸秀夫攜幼帝趙昺和皇族八百餘人跳海自盡,宋亡。

而鮮為人知的是,宋朝皇族後裔“閩衝郡王”趙若和,見元兵強盛,知道大勢已去,便謀劃著徐圖再舉。

在決戰前夜,他和隨從許達甫、黃侍臣等以十六隻船衝鋒而出,想要回到福州,匡復王業。

未料到禍不單行,船到半途,又遭遇颶風,連划船的工具都丟失了,趙若和不得不在漳浦附近下船登岸。

他見宋廷已無一寸土地,蒙元強盛,手下又無精兵強將,心灰意冷之下,只得改姓為黃,以此躲避元人的追殺。

在經過嚴密的考察後,便定居在如今的趙家堡處,世代隱居於此。

一百多年後,元人已被朱元璋打回漠北,此時正是洪武年間,趙若和的孫子黃明官因為“同姓通婚案”而下獄。

他不得不將其中內情透露,審理案件的官員查閱他們家族譜後,便將此事稟報給了當時的皇帝朱元璋,最終經明廷批准,改回趙姓。

明朝隆慶年間,趙若和十世孫趙範高中進士,最終官至浙東按察司兵備道副使,衣錦還鄉之後,便開始營建“趙家堡”。

經過數百年的休養生息,此時的趙氏族人已經有了足夠的財力物力權力,並且當時閩地深受海盜山匪的侵擾。

因此這座土堡建築規劃嚴密,格局龐大,並且建造之時,還通過研究北宋都城開封的格局而進行仿造。

趙範的兒子趙義繼承了父親的遺志,又擴建了外城,完善了“趙家堡”內外建築形制。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一個皇朝的後裔,竟然能默默地在異世建立起如此恢弘的土堡,在整個中國,可以說是絕無僅有的存在吧。

金戈鐵馬的歷史早已如浮雲般飄散,如今的趙宋後人依然住在此地,他們和普通人一樣,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唯一不同的,大概就是來來往往的旅人,依舊會在不經意間問起,那數百年的風雲變幻。


趙家堡:誰道崖山之後無中國,趙宋皇族後代隱居之地

免責聲明:圖片來自於網絡,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