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偉:“累、緊張並快樂著”

◆曲偉:

第十二、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中央科技專門委員會委員,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十一研究院研究員,國際熱管聯合會議委員會委員。從事熱管研究30年,獲得或申請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30餘項、國際PCT專利3項。

曲偉的興趣愛好廣泛,尤愛冰雪運動。他的故鄉是黑龍江省綏化市綏稜縣,一個每年結冰期至少有百餘天的地方。小時候,曲偉基本是在冰上度過冬天的體育課的。他綁“滑子”的技術高超,秘訣是“用繩子把冰刀綁在棉鞋外邊,綁繩要有一定數量的編織,才不會鬆脫”,他用這一招幫助過許多同學。像學滑冰一樣,曲偉會摔又不怕摔,很快學會了滑雪。他在高級道上可以平穩控制雙板、單板,現在每年都要幾次約上三五好友去滑雪,還勸吸菸的雪友:“迎冬奧要‘多滑滑雪,少抽點菸’。”

曲偉從小對科幻和飛行感興趣,愛看《神秘島》《尼爾斯騎鵝旅行記》等書籍。初中參加繪畫比賽時,想起《少年科學》雜誌上有關火箭飛向太空的畫面後,他的思緒飛快旋轉,創作了一幅載人飛行器圖:大氣層內是前有機翼、後有導向舵的飛機,坐在機艙內的一個少年向人們招手;大氣層外是機翼收入機腹的火箭,飛向浩瀚星空。“飛天”創意受到了評委老師的青睞,也讓曲偉獲得了夢寐以求的獎品——泡沫文具盒。他當時想象的內容,現在看來屬於變翼形飛機,已經有科學家在研究。

在廣袤的宇宙長河中,地球在“流浪”,而曲偉孜孜追求的是“窮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踐其實”。因為興趣和發現其神奇,他後來堅定地走上了熱管研究的道路。

■有山、有水,綏稜縣

賈平凹說,故鄉是我們身體和靈魂的地脈。曲偉很認同這句話,離開故鄉越久,懷念之情越深,就連小時候的畫面都很清晰。

綏稜縣有一座海拔2100多米的閣山,是東北抗日聯軍哈北司令部許亨植部張光迪領導的三軍六師主要活動地帶之一。每逢清明節,曲偉都參加學校組織的祭掃活動,緬懷革命烈士。那時候,最讓他自豪的就是當上少先隊員時站在烈士墓前的宣誓。

綏稜縣還有諾敏河和東北湖。東北湖是建設縣城時多次取土形成的,每逢盛夏的週日,曲偉兄弟都會隨父親到湖邊游泳,“父親每次一定要先講解游泳的要領,比如,要做好入水前的準備動作,在水中要掌握好呼吸換氣的時機和節奏,要掌握應急動作等。”因此,曲偉很小就學會了游泳。

故鄉的山水間,是曲偉釋放天性的廣闊天地。在家裡,父母也給了他寬鬆的成長環境。

曲偉的父親愛看書,家裡有各類圖書。曲偉說:“平時晚飯後,我們家5個孩子就會圍坐在圓形飯桌前,與父親聊會天。然後,父親看書,我們各自寫作業,有時還相互討論,學習一般不用督促。”

父親還時常激發曲偉的靈感。讀三年級的時候,他很羨慕鄰居家小孩的鋁槍玩具,父親就鼓勵他想點新玩意,可以自己設計。曲偉說:“我忽而想起看的小人書《鐵道游擊隊》中,劉洪大隊長有個駁殼槍不錯,有前置彈夾,看著也大氣,就想造一把這樣的‘槍’。”父親告訴他要有圖紙,哥哥提示他畫圖紙要有比例,於是,曲偉畫了一張小人書中駁殼槍的6倍放大圖。曲偉說:“拿給父親一看,他挺高興,還說準星、扳機挺有立體感,而且一些細節都標了尺寸。”後來,父子三人一起動手,花了兩天的時間,製作了一把漂亮的二十響“駁殼槍”。在小夥伴面前,曲偉為此神氣了很長時間,而且用這把“槍”作為交換,玩了很多玩具,讀了很多本小人書。再後來,他對自行車的構造產生了興趣,還曾將自行車車鏈子和輻條帽的構造融入自己玩具槍的設計、對別人槍的改進中。

只要是感興趣的事,曲偉總會產生很多奇思妙想,然後付諸實踐。

曲偉感謝父母、老師的鼓勵,這是他一路成長的動力;感謝夥伴們的陪伴,讓他學會了交流和溝通;感謝故鄉的環境,讓他學會滑冰、滑雪,有了健康的體魄;感謝讀書的魅力,讓他遇到問題時,習慣於“先觀察、後解決、再思考”的方法……

■傳熱、控溫,有熱管

1985年參加高考時,曲偉報考的院校全部是知名的航空航天大學。當年,他如願被西北工業大學航空發動機系熱能工程專業錄取。

西工大是一所擁有航空航天航海專業的大學,底蘊深厚。在這所學校,曲偉受著名的流體和傳熱、發動機專家劉松齡教授影響,決定專攻熱管專業。

本科畢業後,曲偉攻讀了哈爾濱工業大學的碩士、博士,在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做博士後、熱管課題組組長,到美國密蘇里大學做訪問學者,現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十一研究院工作。這一切科研活動都與熱管專業有關。

熱管專業屬於工程熱物理,包含導熱、對流、輻射和相變等所有的傳熱學原理,工質的物性、循環等工程熱力學知識,以及材料學、相容性電化學、金屬工藝學、物理化學、界面和膜科學等方面的問題,可以說是集交叉學科問題最多的“大成元件”。據曲偉介紹:絕大多數地面設備,以及航空器、航天器,都離不開熱管的無動力、高效傳熱。

在多年的求學道路上,曲偉先後師從熱管界資深教授劉紀福、侯增祺、馬同澤,追求熱管專業真諦。在多年的科研活動中,他承擔了國家86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子課題和麵上項目等20餘項科研項目,獲得了“第六屆北京科技論文一等獎”、“第十屆國際熱管會議最佳論文獎”、“國防科技進步二等獎”等十餘項獎項。熱管共有五項國家標準,曲偉是主要撰稿人和修訂專家之一。

現在,令曲偉擔心的一點是:“熱管專業碩士、博士的培養情況,在高校相關專業裡尚屬小眾,學生數量不多。”多年來,他動員更多的學生選擇熱管專業,也想方設法吸引住每一位已經選擇熱管專業的學生將來從事相關工作。

曲偉給學生上第一堂熱管課時,一定會拿兩根小管,一根是要講的、要研究的熱管,另一根是同材料的對比管。他會適時讓學生倒一杯開水,將兩根管同時浸入水中,讓學生輪流體驗:熱管在幾秒鐘內會燙手,而對比管幾分鐘才會變曖。引起學生的強烈興趣後,曲偉會因勢利導,再講熱管的結構和原理。

經常有學生問曲偉熱管研究的秘訣,他總是這樣回答:第一,要想“技在手、能在身”,最主要的是做到“思在腦”;第二,要“幹一行、愛一行”,科研方向要儘量專一、避免雜而不精,做科研應該“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

■航空、航天,大舞臺

空氣動力學是力學的一個分支,研究飛行器或其他物體在同空氣或其他氣體做相對運動情況下的受力特性、氣體的流動規律和伴隨發生的物理化學變化。它是在流體力學的基礎上,隨著航空工業和噴氣推進技術的發展而成長起來的一個學科。曲偉說:“人造‘鐵鳥’之所以能飛行,正因為飛行器的設計都有‘空氣動力學’這個基礎學科的支撐。”

曲偉所在的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十一研究院,就屬於空氣動力學方面的翹楚。其前身為北京空氣動力研究所(原航天701所),創建於1956年,是在錢學森的指揮下創建的我國第一個空氣動力研究與試驗基地。

作為航天十一院的一分子,曲偉這樣形容他的驕傲:針對新型飛行器的設計、實驗和試驗,空氣動力學的業內人士會經常提示總體部門,“對於新型飛行器的特殊結構,如果沒有航天十一院的理論計算,乃至風洞試驗結果,那麼總體上對新設計應該是不放心的。”

航空航天集現代高科技的大成,具有技術引領作用,相關水平是國家科技實力、工業發展水平、綜合國力的體現和重要標誌。據曲偉介紹:業內認為,高超音速飛行器採用的超音速衝壓發動機被認為是繼螺旋槳和噴氣推進之後的“第三次動力革命”。

長期工作在航天科研一線,曲偉深感專業人才的可貴,同時他也意識到人才流失問題已經影響了中國航天企業的發展和後勁。對此,2018年全國兩會期間,曲偉提交提案,呼籲改變和完善政策,使中國航天院所和相關的軍工企業能夠攬才、育才、留才;在人力流轉過程中,妥善處理保密、脫密、國防專利等問題。

曲偉經常和學生講,從事航空、航天事業一定要多去航空航天博物館,要了解中國人的故事:“中國航空之父”馮如,精通36種機械原理,設計製造出了中國人自己的第一架飛機;“中國航天之父”錢學森,參與了近程導彈、中近程導彈和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研製,直接領導了用中近程導彈運載原子彈“兩彈結合”實驗……

航空、航天大舞臺需要各方面的專業人才。曲偉說:“我國一定要重視培養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和愛國情懷,‘寧戀本鄉一捻土,莫愛他鄉萬兩金’,加快建設一支立場堅定、自尊自信、愛國報國的科技人才隊伍。”

■傳承、創新,話九三

7月25日至26日,曲偉參加了以“新基建——衛星應用產業化”為主題的九三學社中央第二十六次科學座談會。

在討論環節,曲偉結合近期國內外的火災,從智慧森林防火、衛星遙感快速發現火情、人工智能軟件控制、無人機快速滅火反應等角度,說明了衛星應用戰略上應重視的頂層設計問題。同時,他建議提高針對衛星應用硬件、軟件的基礎投入,尤其要重視和規劃衛星產業化人才的培養、佈局和使用。

九三學社中央科學座談會在全面深化改革、建設創新型國家形勢下應時而生,就一些重大科學技術和經濟社會發展問題深入探討,凝聚社內外專家力量,爭取形成切實可行的議政建言成果,共同為國家、地方、行業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曲偉說:“這也是新時代九三人的新使命。”

作為九三學社中央科技專門委員會委員,曲偉再忙也會協調時間參加社中央組織的討論會、學習會、專題調研,在深入的思想交流和碰撞中,加深對於科技創新的思考和體會,更好為國家發展獻計獻策。

4月,九三學社中央就國企改革情況進行調研。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調研以視頻會議為主,曲偉受邀承擔會議的記錄和總結工作。他綜合各方面意見建議撰寫了關於《調動國企負責人創新精神面臨的問題及策略》的調研報告,闡明瞭國企創新要遵循創新的固有規律,關鍵有三點:“領頭雁”是關鍵,一定要選對人;人才隊伍建設,要有合適梯度,增強創新動力,要給足激勵政策;國企創新的戰略管理,一定要有頂層政策,對其研究透、利用好。報告條理清晰、翔實透徹,受到調研組組員的點贊。

與九三學社成員一起議政建言,曲偉說:“每次都能學到新知識,開拓視野,這對做好本職工作、提升總體能力等都有很大促進作用。”他至今記得有社員說過:“對於改革創新,一個行動勝過一疊文件。”“如果改革發現有問題,再改回去也是改革。”“有時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

■協商、議政,愛政協

今年的全國兩會是在我國疫情防控取得階段性成果的特殊時刻,召開的一次具有特殊歷史意義的盛會。

對於參會的切身體會,曲偉總結了5點感受:小組會議上,委員們都是“戴著口罩思考,摘下口罩發言”;報告都有完整版本和口頭髮言的簡化版本;大會發言增加了視頻會議形式;記者採訪主要以“非面對面”方式進行;《人民政協報》邀請了百餘位“特邀委員記者”。

作為《人民政協報》和《中國航天報》的“特邀委員記者”,曲偉在兩會期間完成了十餘篇新聞報道,報道了委員們對於視頻會議大會發言的感受、科技30組小組討論的熱點、聯組討論的議題、委員提案等各方面內容。會後,也應邀針對智慧垃圾分類處理、“兩山”理念感想和建議等寫了署名文章。

曲偉熱愛政協平臺,願意分享自己和其他委員關注問題的視角和思路。這也是他應邀擔任“特邀委員記者”的初衷。他說:“真實的感受是‘累、緊張並快樂著’,有壓力,也有成就感。”

成為全國政協委員以來,曲偉多次圍繞科技創新建言獻策。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曲偉從選拔國企負責人的角度,提交提案,建議制定“精準選人”的規則並實施,設置針對國企負責人的有效考評機制,改善國企創新環境。

曲偉多次在全國政協委員移動履職平臺參與科技創新話題的討論,還曾受邀作為導讀員,在全國政協書院“科技與創新”讀書群內,對《一個真實的創新中國》第六章“軍民融合”從17個層面進行介紹……

前段時間,一場關於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機制的討論,在委員移動履職平臺主題議政群和全國政協書院“創新中國”讀書群中開展,給曲偉留下了深刻印象:“委員們利用移動履職平臺共同閱讀、共同學習、共同討論,做到了讀書學習和履職的良好結合,不僅提出了有益建議,也深化了對防範化解重大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風險重要性的認識,更深化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的認識。”

曲偉將讀書群裡的“活躍分子”比作專業委員和非專業委員之間的“彩虹橋”,總能“點燃”學習討論的熱情。他還打了一個比喻:“就像大家比著滑冰進步都很快一樣,讀書等交流活動的常態化,讓委員們對於國家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剖析得越來越深入,解決問題的思路也越來越明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