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历史|古邑文化竞风流(5)辛卯教案与金庸的丹阳情结

丹阳历史故事系列内容,关注作者连续阅读

8,辛卯教案与金庸的丹阳情结

丹阳辛卯教案,是清光绪十七年(1891)发生在丹阳的焚毁教堂的重大历史事件。影响遍及长江中下游的许多城市,轰动全国,震惊中外,成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长江教案”。因光绪十七年为农历辛卯年,故又称“辛卯教案”。

丹阳是江南地区最早传入教会的地区之一。明朝万历年间,意大利教士利玛窦来华传授天主教,曾一度侨居丹阳,吸收教徒,建立天主教会。


丹阳历史|古邑文化竞风流(5)辛卯教案与金庸的丹阳情结

查文清

江苏督抚刘坤一急檄镇江知府王仁堪和丹阳知县查文清,要求重惩肇事者,将火烧丹阳教堂的为首者捉拿处斩。而王仁堪和查文清两人对此案均无查办的兴趣。他们既对洋教士没有好感,又同情在教堂闹事的丹阳百姓。因此百般为闹事的民众辩护。

然而,教案风潮上报朝廷后,龙颜大怒,光绪皇帝颁发谕令,点了丹阳县办案不力的名,不久又直接批准江苏巡抚对查文清等四名江苏官员的处理意见。

因政绩卓著,已经加了同知衔,不久就要高升的查文清决定不要乌纱帽,也要为民请命。他对镇江太守王仁堪说:“力为民请命,不济则以官殉。”在重重压力之下,他仍然坚持:赔款可以,抓人万万不可。

即使在赔款问题上,他也尽力据理力争,以减轻丹阳人民的负担。根据丹阳教案所造成的教堂的损失,镇江天主堂司铎施方礼,开单索取大洋一万三千二百七十余两。查令文清认为数额太大,无法承受,屡次与之协商,要求减少,而施教士执意不允,因此一直拖着无法了结。

至于追查凶犯,查文清只是以“本县因事起仓卒,犯无主名,无从着追”进行搪塞,甚至还暗中通知涉案人员逃走。接着,他就递交了辞呈,要求辞官回乡。

由于在“丹阳教案”中查办不力,朝廷不久就对查文清定了“革除官职”的处分。邓之诚的《中华二千年史》,曾引用了《东华录》有关这一事件的记载。

查文清离开丹阳时,众多的丹阳百姓含着眼泪纷纷前来送行,并为他立了《去思碑》。

有评论家指出:“在金庸的14部武侠小说中,《连城诀》是最贴近凡俗人生和社会生活的一部另类作品,武侠在这部作品中只是一个外包装和背景,而其内核是对拜金主义的批判,对人性中贪欲的揭露,在这部作品中你能看到金庸年轻时的锐气与批判精神。”

丹阳历史|古邑文化竞风流(5)辛卯教案与金庸的丹阳情结

金庸在《连城诀》的后记中说,写这部书是为了纪念一个在他幼小时候对他“很亲切的一个老人”,这个老人是丹阳人,也是《连城诀》中的主人公狄云的原型。

在创作《连城诀》之前,金庸从未到过丹阳,那么,他的小说中的主人公为什么会是丹阳人?

故事得追溯到金庸的爷爷查文清。

查文清返乡时,他心里放不下一个人:那就是蒙受冤狱的和生。但和生行凶刺人是事实,不便擅放。于是,他就找借口悄悄地想法把他从牢中放出,并将他带回了老家。

这位丹阳老人的故事从此一直藏在金庸的心里,成了他的一个秘密。但他总觉得不吐不快。1963年,金庸创办的《明报》和新加坡的《南洋商报》合办一本随报附送的《东南亚周刊》,金庸便以和生的身世为素材,创作了武侠小说《连城诀》,原名《素心剑》,在《东南亚周刊》上连载,他的心愿终于了结。

1998年和2006年,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杨澜曾经两次采访金庸,因为杨澜的祖籍正好是丹阳,而金庸的祖父曾在丹阳当过县令。两人两次都就这个话题,进行了很深入的交谈。金庸承认,祖父在丹阳的

丹阳历史|古邑文化竞风流(5)辛卯教案与金庸的丹阳情结

义举,对他的为人处世和人生观的形成,都有很重要的影响。

由于祖父与和生的缘故,丹阳这个地名深深地印在了金庸的脑海里。1986年初春,一个细雨霏霏的日子,62岁的金庸偕同夫人,终于踏上了这块令他魂牵梦绕的土地。

丹阳历史|古邑文化竞风流(5)辛卯教案与金庸的丹阳情结

金庸非常高兴,也欣然挥毫,题写了“怀先祖之遗爱,睹今贤之丰功”十二个大字。

(丹阳历史故事系列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