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印度空軍近年來接收的蘇30MKI單價高達6200萬美元,而此前中國和俄羅斯空軍採購的蘇30系列戰機單價則在4000萬美元左右,經過對比後可以說中國省下了幾十億,以至於有印度網友不禁發問:同樣是蘇30系列戰機,印度的價格為何遠超中俄?對此印度方面不願意承認自己不行,將蘇30價錢高甩鍋俄羅斯,而實際上,這種價格差異跟同系列不同型號戰機的硬件配置差異,以及印度盲目堅持的國產化都有著不小的關係,俄羅斯可以說是十分無奈地被甩鍋了。
首先,蘇30MKI在動力系統上和中國採購的蘇30MKK及MK2型大不相同,後者延續採用了兩臺延續自蘇27系列的AL31F發動機,並且沒有矢量推力可用,而蘇30MKI則採用兩臺具有二元矢量噴口的AL41發動機,單發推力也更大,因此在機動性方面具有較為出色的表現,能夠做出J轉彎,赫布斯特蹬壁和落葉飄等多種比肩四代機標準的超機動,在實戰中進行近距離格鬥時,如果適時做出這些特技動作,往往能夠出其不意地在對手面前搶佔先機。
此外,蘇30MKI的機載雷達也相對來說更為先進,畢竟包括蘇30MKK和MK2在內的早期蘇30系列機型,配備的都是基於倒置卡塞格倫天線原理的火控雷達,在探測距離和抗干擾能力方面都表現一般,相比之下,蘇30MKI的機頭整流罩內裝有一套BARS無源相控陣雷達,儘管屬於第一代俄製機載相控陣雷達產品,還有很大的性能提升空間,但無論怎麼說也比倒卡雷達要強多了,有了它的配合,R77中距彈也能更好地發揮作戰效能,因此蘇30MKI在超視距作戰能力方面也有著不錯的表現。
不過,僅憑以上兩點升級改進並不足以解釋印度蘇30MKI的高價,事實上,在中國和印度分別引進蘇30系列戰機時,兩國很大的一個不同之處在於前者只引進了成品,而後者還引進了生產許可以及全套製造技術,並且在印度斯坦航空公司開設生產線,嘗試進行自行生產,理論上來說,這樣的做法有學習航空技術和節約裝備成本兩方面考慮,因此本身是無可厚非的,並且中國在引進蘇27SK時也走了相似的路線,在吃透相關技術後最終衍生出了殲11B等一系列國產化成果。
然而,印度在進行蘇30MKI國產化的時候卻遇到了許多意料之外的問題,比如本國技術工人的平均業務能力較為低下,導致即便是單純的散件組裝也經常出現漏裝或錯裝零件等問題,而該國在航空材料與製造工藝等方面的底子薄弱,導致對機身部件仿製的過程一波三折,這一切導致印度自產蘇30MKI的成本居高不下,甚至比直接引進整機還要貴不少。
平心而論,以印度的航空工業基礎來說,能夠通過40年曲折探索並最終拿出LCA這樣的輕型三代機就是能力極限了,強行對蘇30MKI這樣的重型三代機實現國產化,可以說是踩著高蹺還步子跨太大,難免要摔跤甚至劈叉,單價高得離譜就是其中的典型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