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坐者如何做到“无所住”?

打坐的本质目的应是为了“炼心”,而不是其它。

所谓“炼心”,无非两大问题,如《金刚经》中须菩提所问:“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也即:心应当如何安住?应当如何自我降伏迷狂?

答案是“应无所住”,不住于色、声、香、味、触、法,不住于一切事相,便会自得其安住。因为但有所住,便有所迷,住有则迷有,住空则迷空。

对于打坐者来说,气感、定境、禅悦都是容易心生执著而迷入的,如果不能如实生舍心,很容易浅尝辄止,稍有所得便止步不前了。

于是又有人会问:那么,如果气感、定境、禅悦都不可执实,都应该放下的话,打坐是为了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很简单,打坐就是为了让我们学习放下所有外在的这一切。包括气感、定境、禅悦这一些觉受与意识对象,事实上也同样可视为“身外之物”,但是打坐者常常误以为应是自己所得所有。这种心理,其实与“贪财好色”依然是没有本质区别的。

我们只有将这一切都放下,反而才能自在令这一切显现。事实上,虽然丝毫不取住,但是我们依然分毫没有失去。

这就像地球上的空气一样,对于生命来讲非常珍贵,但是你无需刻意去提取,你就一直自在于其中。

打坐者如何做到“无所住”?

所有的善境界是同样的道理,你不必取住,因缘时节至,该显现的就会显现。

因此,就连善法乃至都不可取,是故六祖大师指出“不思善,不思恶”。

所以,《金刚经》言:“不取法相,不取非法相”。

正因如此,当你能够做到摄心不乱,数息、随息清明,意守鼻端不困难,呼吸绵柔时,就应该开始“只管打坐”,把摄心专注的意念再一放,什么方法都不用了。

到得这个阶段,打坐者反而发觉,从前曾经有的种种境界,反而消失了。这时候有些人再看到、听到其他人谈论境界,他不免心生疑惑,为什么我不再有这些境界了?

实际上,这是好事,原因是他妄想少了,住境之心淡薄了,意识心不大妄动了。

事实上,当你还需要境界来证明你的打坐水平时,反而是尚未真正入门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