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气节纵傲骨,即不被蒙元重用也提治国建议

引言:

在中国的历史上,每到政权更迭时,旧朝之人总是面临着新一轮的选择。是继续效忠旧主,还是拥立新主,将直接决定着每个人的命运。文人常讲"文死谏,武死战。"看似简单,却又有几人能够真正做到。毕竟在大义与死亡面前,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这种决绝的抗争的。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的关联性在于利益与情感的牵挂下显得并不是很重要。其中的利弊得失只有自己知道。而在中国的历史上却是比比皆是,个人有个人的说法。但这也只是个人的抉择与对自己的定位,并不是作为现代人对于古人的批判。

而在蒙古灭金之战中,在大部分人选择变节的时候,却总是有着一部分人选择了卫道。也有着选择了另类的抗争方式,以另一种形式在为这个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这其中就有这么一位奇才,虽然作为政治方面的失败者,却在文学与数学方面做出杰出的成就,为我们这个民族留下宝贵的财富与遗产。并且对于政治方面也向忽必烈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以期待蒙古人能够善待金人与汉人,才能真正的稳固统治,而不是光靠着武力征服来维稳。他就是李冶,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为这个民族贡献自己的力量。

文人气节纵傲骨,即不被蒙元重用也提治国建议

(图一 李冶一代文学巨擘)

一、金国有其人而难重用

李冶年轻时就显示其不凡之才,在元朝名臣事略》中说:"公(指李冶)幼读书,手不释卷,性颖悟,有成人之风.从中不难看出他的能力。而他也凭借着自己的才能当上了金国的官员,且风评与能力均被认可。

只是命运不济,当时的所在地均州被蒙古人攻克,而他也不愿意为蒙古人卖命,最终流离失所,生活困顿。从中也不难看出他的文人傲骨,而当时的蒙古人也没有摆脱野蛮的状态,很难以赢得士人的认可与效忠。

文人气节纵傲骨,即不被蒙元重用也提治国建议

(图二 忽必烈任用汉人贤士治理封地)

而金国的人才还是有很多的,只是自己并不能重用,或者用人不当,导致资源浪费而国力锐减,难以抵挡当时的纯军事集团蒙古人的的侵略。这也是自身体制与意识的问题,才有重大的失误。而反观蒙古人却有着相当强的实用性。懂得价值利用最大化,才有后来的成功与成就。金国对于人才的使用失衡与不当,导致无法对抗强盛的蒙古征伐,也不得不说是自己的失误。有人才而不用,放弃自己的优势而攻敌之长难有不败之理。

文人气节纵傲骨,即不被蒙元重用也提治国建议

(图三 蒙古以武力征服金国)

二、李冶论士显才识

在蒙古灭金之后,对于如何有效地统治金国旧地,有着自己的难度,毕竟是中原地区,与传统的游牧草原地区还是不同的,光靠着旧有的掠夺与征服,难以真正维持长久统治。忽必烈由于自身的环境与母亲的教导,使得他的目光能够长远,也相对地对于汉文化有着一定的认可度。经经营属地时任用汉人贤才取得可观的成就。也就更坚定了对于中原的经营策略。

而对于人才的重视,使得他很快就找到了李冶,探讨人才之道,问计于李冶。而李冶也是如实告知。其中就有金国的贤能治国之人,他首推完颜仲德,称其无论顺境与逆境都能保持镇定态度,且操守很好。其后又探讨金军统帅完颜合答与蒲瓦两人的品行,李冶说:"此二人无谋兵之略,且被重用,这也是金亡之因"。后又探讨古今贤能之臣,均被解答。

文人气节纵傲骨,即不被蒙元重用也提治国建议

(图四 李冶隐居潜心专研文学)

最后问其现今局势与贤能,李冶明确的说到:"国并不缺人才,就看你用不用,规律的运用就是如此。而大王本身就有贤才,只是并不能被完全信任与重用罢了。"从这也能看出,金国的败亡就在于人才运用的失误,而且李冶也从侧面告知蒙古光靠武力征服是难以站住脚的。只有选贤任能才能持久,否则金亡之祸离蒙古也不远已。

文人气节纵傲骨,即不被蒙元重用也提治国建议

(图五 编撰测圆海镜完整版)

三、弃官从文,成就巨大

对于一个文人来说,他也是有傲气的,之所以能够给忽必烈提建议,也是为了减少不必要的政治迫害与百姓疾苦。从而提出以汉制汉的平衡之道。就是怕蒙古人的野蛮处理会造成更大的动荡与民间的苦难。毕竟以当时的情况来看,金国以难以翻盘,南宋更是自身难保,而蒙古人的统治不可避免。那就只能从根本上来解决民族的仇恨问题,减少不必要的抗争与统治磨合期。

而他本人也响应号召,去翰林院工作,只是因其思想不自由而弃职,当了不到一年的官。从这也能看出他还是有着自己的操守的。一臣不事二主能充分的说明这个人的心性。因为他当官之时已经颠沛流离33年之久。之后也是这样的状态。但是即使是生活条件不行,他却在文学的成就造诣颇深。

文人气节纵傲骨,即不被蒙元重用也提治国建议

(图六 忽必烈接见李冶 纵论天下贤士)

他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到文学研究与创作上。生活的艰辛使得他的文学研究工作是多方面的,包括数学、历史、文学、哲学、医学。而最主要的成就是对于天元术的全面总结,也是数学史上的名著《测圆海镜》!历时16年完稿,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系统性讲述天元术的学说。

而这并没有阻挡他的研究脚步,随后又写成《益古演段》的数学著作。而这一成就比欧洲早三百年左右。再晚年又在文学史上写出《敬斋古今注》与《泛说》,这都是他的心血之作。还著有《文集》四十卷与《壁书丛制》十二卷。这也能看出李冶是个综合性的学者,对于数理与文学研究的深化很多。这也造就了他另类的辉煌。

文人气节纵傲骨,即不被蒙元重用也提治国建议

(图七 天元术被完善 世界最早)

四、文学史上的一代大家

其实这也不得不说是文人对于政治无奈与失望,甚至是不合作下的另一种抗争方式。毕竟对于古人来说,政治立场问题向来是很难分出对错的。毕竟都有一定的局限性的。只是真正能够做到保持自身本性与初衷的人只是少数。政治上的失败,而把精力用于文学研究上,不失为一种保全之道与智慧的传承。而往往这种传承更是具有宝贵性。

中国的文学大家都是在于政治无望而又不想浪费自己的才能,从而寻找其他的突破口,进而在这一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甚至被作为民族的瑰宝而一代代的传承下去,成为那个时代的缩影与见证。而从侧面也能看出,在杂学的研究上,中国的成就并不比西方低,只是重不重视的问题。当然也造就了李冶这个大的文学巨擘!

文人气节纵傲骨,即不被蒙元重用也提治国建议

(图八 李冶一生功绩图)

结语:

李冶作为封建士大夫的一员,在面临着新旧政权交替状态下的命运抉择时,从其弃官而选择著作时就能看出其志向。作为政治上的失败者只是不想同流合污,也是官场不得意的情况下,看出了蒙古人对于人才的任用的后果所做出的避世之举,并不能一展自己所长。只能把精力运用于对科学的创作上,却成就了另类的巅峰。

从另一方面上来说,治学严谨而造诣高深,能够顶住世俗的压制与反对中,完成文学与数学的成就,也为后人留下了一次可观的宝贵财富。也是另一种方式的报国!况且他本身对于政治方面也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与理论,并曾向忽必烈进言,提供了一定的政治建议与用人主张。并指出当时蒙古人的弊端,望其加以重视,并对治下原住民善意对待。并从多角度阐述中原问题,必须重用汉人的贤才,才能真正的做到王朝稳固与世道太平!

这也算是一种曲线救国的策略。同时也看出其政治智慧的高超,他能够看出忽必烈对于汉人与金人的重视,但是并不信任的心理,所以知道即使为官也得不到重用,且这也只是忽必烈的一种政治手段与制衡措施。而事实也确实如此。在元朝统一天下后,原来的贤能都被闲置,而信任的还是自己的族人,甚至制定严格的民族压迫政策,这也留下了后来的隐患。所以他就选择隐世而著作也避免了政治的迫害,不得不说很高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