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賞石由來

若說中國古代賞石史,實際上就是一部中國古代文人士大夫們的歷史。

傳統的賞石由來

據研究,“文人石”這個概念,來源於“文人畫”,而“文人畫”又稱“士大夫畫”,是中國繪畫史上的專有名詞,泛指中國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繪畫,以別於民間和宮廷畫院的繪畫。宋朝蘇東坡先提出“士夫畫”,明董其昌稱之為“文人之畫”。文人畫是中國美術史上的一個重要的文化現象。明清文人畫事實上已佔據了畫壇的絕對統治地位。

中國古代有影響的文人、士大夫,通常均是“詩書畫”不分,賞石也是“詩書畫石”不分。如唐朝詩人白居易,撰寫《太湖石記》,還提出評石標準“以太湖石為甲等,羅浮石、天竺石次之”;北宋著名書畫家米芾提出相石四法“皺、瘦、漏、透”,奠定了中國古代賞石理論基礎;北宋大詞人蘇東坡繼相石四法之後,又提出“石文而醜”的“醜石觀”;如明朝揚州八怪之一的書畫家鄭板橋,進一步提出了“醜而雄,醜而秀”,完善了蘇東坡的“醜石觀”。

傳統的賞石由來


唐宋以來,中國古代最有名的賞石家群體都由最著名的詩人、書畫家組成。唐朝最有名的宰相、藏石家李德裕、牛僧儒,縱然在政治上輪番執政,勢不兩立,然而在賞石愛好方面卻驚人的意趣相投。

中國古代的賞石家,在進入賞石情境之前,幾乎都經過數十年漫長的儒道等傳統人文思想的薰陶,對藝術欣賞具有很高的修養。故他們在寄情賞石時,能妙語連珠、詩情噴湧,進入畫境。

傳統的賞石由來

中國古代文人士大夫特有的“詩書畫石”不分的賞石文化現象,清晰地註解了傳統賞石的高格調、高修養、高文化、高境界。在天人合一的情境氛圍裡,他們賞石、拜石、詠石、書石、畫石,把“詩書畫石”融合成一種東方特有的人文現象,讓西方的學者望而卻步,無法破譯古代中國這種獨有的文化現象之深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