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船夜雪,铁马冰河:宋朝阅兵是为展现皇威,还是为震慑外敌?

引言

阅兵是指对国家武装力量进行检阅的仪式,具有

军事实践和礼仪的双重性质。20019年,中国的七十周年国庆阅兵让所有中国人看到了国家的强大,武警方队、空中方队、导弹方队都让我们内心澎湃,禁不住生出深深的共鸣。

其实,中国的阅兵仪式在先秦时期便已存在,到了宋朝,阅兵不仅是一种整肃军队和鼓舞士气的仪式,甚至成了一项国家礼仪制度。南宋时阅兵礼仪发展成熟,对于后世的阅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楼船夜雪,铁马冰河:宋朝阅兵是为展现皇威,还是为震慑外敌?

《周礼》已见阅兵式,《开元》“讲武”成国典

阅兵起源于先秦,作为一种军礼,最早见载于《周礼》。在兵农合一的先秦时代,军礼活动一般表现检阅士兵及兵车等军用器械。先秦时期,一年四季都有较为大型的军事活动,所谓“春治兵,夏茇舍,秋振旅,冬大阅”,即仲春练兵,训练行军布阵,学习如何辨别鼓、择等号令,听从指挥进行坐立、前进、后退、急行、缓行、散开、密集等军事动作的操练;仲夏练兵的内容广泛,包括学习野外宿营,班师还朝,辨识各级指挥员的名号和徽记;仲秋则主要是练习怎样出兵打仗和如何辨识旗帜的用途;仲冬进行大阅,修整好场地,集结部队,对部队前期的训练进行最终的检阅,其规模比其它三季的军事训练活动都大,已经形成了一种军事礼仪,也兼备检阅军队、操练阵法、严明军纪等实际功能。

可以明显看出,这一时期的阅兵主要停留在

“礼”的层面,观赏和礼仪性质更浓,而到了战乱频发的春秋战国,各诸侯国进行阅兵活动的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周礼》中规定的“冬大阅”等礼仪仪式逐渐简化,甚至被人遗忘,纯粹的军事训练活动开始兴起。

楼船夜雪,铁马冰河:宋朝阅兵是为展现皇威,还是为震慑外敌?

秦汉时期,阅兵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娱乐表演。但这不是说朝廷不重视军队建设,而是国家有一套完整的定期检阅军事训练效果的制度,检阅过程中会有一些仪式,但并非《周礼》中的“阅兵礼”,而是为规范军事演习的开展制定的军规法纪

阅兵讲武礼仪本身具有就政治和军事的双重作用,到了隋唐时期,君主地位的日益崇高,这一时期的阅兵礼的开始偏重于政治作用,由皇帝亲自主持的阅兵大典,具有宣示皇帝权力的功用。唐朝在《大唐开元礼》中对“皇帝讲武”做了明文规定,将之正式变成大型国家典礼制度

太祖津园观骑射,真宗皇殿阅道兵

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阅兵仪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政治功能和礼仪功能为主,军事功能逐渐弱化。宋朝时,国家军事大权掌握在皇帝手里,

中央集权空前加强,皇帝为了展现国家的风度和军事实力,经常举行小型的阅兵,阅兵的军事目的又一次明显起来。

楼船夜雪,铁马冰河:宋朝阅兵是为展现皇威,还是为震慑外敌?

宋代的阅兵活动始于宋太祖,为统一全国的大业能顺利进行,宋初两朝皇帝多次举行小规模的阅武活动。如宋太祖“幸玉津园,阅诸军骑射”,“御讲武殿,阅诸道兵,得万余人,以马军为骁雄,步军为雄武,并属侍卫司”,以及宋太宗“幸金明池,

观习水战”,“幸讲武台阅诸军驰射,有武艺超绝者,咸赐以帛”等等。这些阅武活动虽是皇帝亲临,也会有一些简单的皇家礼仪,但其随意性很强,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大阅礼仪,只是皇帝对军队训练的检阅,表达出帝王对军戎武备的重视。

宋真宗时,因为北方战局紧张,他举办了一次大型讲武典礼,前期做了选址、练兵、除草、设坛等等充分的准备工作,阅兵场面宏大,礼仪程式完备规范。此后,这种“皇帝讲武”的最高规格的阅兵大典,作为重要军礼之一载入国家礼制典籍之中,并作为一项制度固定下来。但由于国家承平日久,军政废弛,大型阅兵典礼不再举行,逐渐走向形式化、边缘化

楼船夜雪,铁马冰河:宋朝阅兵是为展现皇威,还是为震慑外敌?

南宋时期,由于特殊的军政局势,传统的阅兵大典得以恢复并增加了许多繁琐的礼仪仪注,宋孝宗朝达到鼎盛,几乎每年都要举行一次盛大的阅兵大典,阅兵典礼的政治宣传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但不免走向形式化,大大减弱了阅兵仪式整军练兵的军事意义。

阅兵千次展皇威,将士集结震寰宇

阅兵活动最原始的基本功能是检阅军队、整肃军纪、裁汰冗弱、调整部队的战斗实力。正如顾炎武在《军制论》中所说,阅兵能够让军士们准确认识到自己的缺陷,并进行优胜劣汰,使军队实力更为强大。周世宗在高平战役之后,目睹了军队因纪律松弛、良莠不齐而导致军队战斗力低下,致使战争失利,于是下令进行阅兵,将老弱病残都挑选出来踢出军队,最后“诸军士伍,无不精当 ”。

宋初两朝大型阅兵典礼不常举行,阅兵内容主要是军法战阵的操演,集中于对军队训练成果的考察,仪式简单,注重实效,以期望提高军队战斗力。而即使到了即将亡国的危机关头,宋钦宗也希望通过大阅兵来重整军容、军纪,提高军队战斗力以保卫将倾的王朝,可见在皇帝们心中阅兵的地位十分之高。

“复置教场,春秋大阅,及复内教法以激赏之。”

楼船夜雪,铁马冰河:宋朝阅兵是为展现皇威,还是为震慑外敌?

阅兵活动的另一个基本功能是激励士气,彰显统治者重视武备、重视军事训练的态度,实践“安不忘战”的古训。宋太宗在金明池观习水战时明确指出:水战虽然是南方常见的战争形式,今天很少会再用,但也不可松懈,需要不时演练,“示不忘武功耳”。平时训练尚且如此,举行大型阅兵大典更是有农闲时讲习武事,以示安不忘危的古礼。由皇帝亲自主持阅兵大典,给全国以典范作用,表示皇帝重视讲武练兵,以鼓励、督促全国的军事训练。宋神宗多次举行不同规模的阅兵活动,彰显朝廷对军队建设的重视,接着就改革全国的军事训练方式,

一扫前期颓废的军纪,对军事训练的加强、军队战斗力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

南宋时,宋孝宗更是举行了五次大型阅兵仪式,以显示自己对军队建设的重视,立志收复中原的决心。宋理宗时,真德秀称赞宋孝宗举行的大阅活动,指出皇帝亲自主持大阅典礼,具有威福四海、震慑天下的作用;让将士们有机会在御前表现,获得赏赐,有鼓舞士气的作用;面对北方强敌攻势凌厉的危局,虽然局势被动,只要统治中心保持积极备战的状态,可以震慑外敌,使敌人不敢轻视宋朝的实力,缓解前线的军事危机。

“虽值虏方张,勋未克集,亦足大竞王室,使丑糵不敢渝盟者垂四十年。”

楼船夜雪,铁马冰河:宋朝阅兵是为展现皇威,还是为震慑外敌?

阅兵大典的举行有时还是战争动员的特殊形式,在魏晋南北朝和唐末五代等战乱年代,这种战前动员誓师的阅兵活动最为常见,这种情况下举行的阅兵活动,一般没有固定的时间和地点。宋太宗欲伐北汉,举行的大阅活动,宋真宗咸平二年八月举行的讲武典礼,也是为了应对契丹的军事威胁,希望通过阅兵典礼彰显军威,鼓舞朝野士气。宋孝宗多次举行大阅典礼,都为“北伐”事业制造声势,动员军队,使将士振奋精神,激扬斗志,有益于整军备战。

阅兵的举行还具有炫耀武力、震慑外敌的作用。宋孝宗大阅军士的情况令当时的金世宗也颇为忌惮。宋孝宗重视军备的态度,宋军积极、高涨的士气,使得金国不敢小觑南宋的国防力量。

“朕闻宋军自来教习不辍,今我军专务游惰,卿等勿谓天下既安而无豫防之心,一旦有警,军不可用,顾不败事耶。”

楼船夜雪,铁马冰河:宋朝阅兵是为展现皇威,还是为震慑外敌?

阅兵还有重要的礼仪性功能。将军队集中起来进行检阅,不仅是为了检阅平时的训练成果,也是为了重申礼仪尊卑、军纪等级。皇帝举行的大阅典礼,更加侧重于政治宣传作用。阅兵典礼中繁缛的仪式,皇帝处于中心高处的讲武台,无处不是在彰显皇权的神圣性。阅兵大典盛大的场面,引起群臣和广大老百姓的注意,借以向四方宣告皇权的至高无上。

南宋特殊的军政环境使得这种作用表现得更加明显。首先,在北方始终存在另一个强大的少数民族政权,北宋又灭于其手,南宋的帝王们需要证明自己王朝的正统性。其次,自宋高宗禅位给孝宗起,后又有光宗、宁宗以禅位的方式继承皇位,自秦桧擅权起,宰相擅权的情况不断出现,造成政治统治秩序混乱皇权多次出现危机。南宋数位皇帝由于皇位继承上的特殊性,在即位后会选择举行大型阅兵仪式的方式来炫耀皇帝权力的唯一性和神圣性,强调自己帝位的合法性。所以,南宋的阅兵礼无论从规模上还是持续时间上,都要比北宋时期更加繁盛。

楼船夜雪,铁马冰河:宋朝阅兵是为展现皇威,还是为震慑外敌?

结语

宋代阅兵具有承上启下的历史地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宋代阅兵的主要军事功能是整肃军纪,裁汰冗若,督促、加强军队训练,检阅平时的训练成果。同时还起到了战争动员、震慑外敌的作用。阅兵作为一种礼仪仪式,还具有重申礼仪尊卑、军纪等级和宣扬皇权的礼仪性功能。

总之,宋代的阅兵典礼不仅仅是一种仪式,其中也蕴含有丰富的内涵,它是礼仪、军事和政治的结合体,其军事意义和政治内涵往往是同时发挥作用的。宋代阅兵的举行情况及举行的目的与当时的朝政时局有密切的联系,阅兵始终是为政治服务的,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的阅兵活动发挥的作用不尽相同。

参考文献:

《旧五代史》

《咸平集》

《东京梦华录》

《梦梁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