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越來越淡的原因是什麼?

如今物質生活富足,大家的日子都好過了,想吃什麼就可以買什麼,想到哪去玩就可以到哪去玩,對年輕人來說,過年也就是能多放幾天假而已,年味自然就淡了許多。

改革開放計劃經濟時期,買什麼都要票證,只有到過年過節的時候,才能買到些緊俏的平價副食品,在家忙一桌豐盛的飯菜,一家人團坐在一起,吃上一頓有“大魚大肉”的年夜飯,歡歡喜喜的迎接新年的到來。

這裡有張一九八二年的“南京市春節定量商品供應目錄”,看看這上面的定量供應目錄,現在的年輕人都不敢相信。從香菸、地產麴酒、白糖、豬肉、皮都、食用油、雞蛋、魚類、豆腐、布匹,再到副食品類的花生、交切片、麻餅,家用的口鹼肥皂.......,都有詳細的限供標準。很多商品,郊區農村家庭只有城區居民家庭定量標準的一半。

年味越來越淡的原因是什麼?

那個時代,每週工作六天,收入微薄,生活拮据。只有節假日和過年才放幾天假。雖然大家日子過得都比較辛苦,但人們都很熱情好客。過年期間,穿上新做或是新買的衣服,出門拜訪親友,互致問候。親友們都會端出平時捨不得吃的美味佳餚和花生糖果等副食品招待前來拜年的客人,節日氣氛自然甚濃。

一路走來,雖然我們的物質生活有了質的飛躍,但內心總感覺缺少了點什麼?大家認為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