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山东是一个看起来穷但实际经济还不错的省份?

2018年山东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549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297元。

全国什么水平?按常住地分,全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251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17元。(记住啊,这个数据是被类似“一哥”广东这样的省提高了,到具体的省是有差异的,广东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341.0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67.7元)

“双超”全国平均水平,这不是人均GDP(和大家关系不大),如果论人均GDP,可能河南“欲哭无泪”(请别黑河南,这里是诞生我们文明的地方),人口和山东相差不大,GDP差距却超过2万亿。

不过山东的税收确实比不过江苏、广东,排到全国第五,被浙江赶超,但这并不代表,这是穷,税收可以体现一个地方企业的活力,但是并不能以此来判断穷与富,毕竟很多减税政策和企业类型,各地享受的政策是不一样的。并不能简单划等号,广东富裕就没有贫困县了,江苏发展迅猛就没有财政紧张的地方了。

山东穷在哪里?也不是思维。很多公知还有舆论都曾说山东人保守、墨守成规,其实如果你真了解山东人就会发现,他骨子里是齐文化和鲁文化交汇的,并不是单一文化,这也就造成了山东人有时敢闯敢干,有时“保守”,保守发育不浪。

正如提问下附的视频,山东隐形冠军排名全国第一,但是独角兽全国排名没有进前三,这可能和其身份不符,其实是“太低调”,类似歌尔声学这个山东第四城潍坊的隐形冠军,大家可能不知道吧?但在声乐领域,你用的很可能就是他们提供的,华为的供应商之一。

而类似济南重汽,青岛的中车,不敢说冠绝中国,起码是有竞争力的,列举的例子多是山东实体制造业?这其实就是山东的现状,搞实体。

有人说山东互联网“荒漠”,这是谁在“大放厥词”?都2020年了,还以为互联网产业只能在北上广深,只能在乌镇?

根据《关于印发山东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专项规划(2018-2022年)的通知》里面数据,2017年,山东省信息技术产业规模居全国第三位,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2万亿元,同比增长8.7%,实现利润901.68亿元,同比增长11.3%,其中软件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4.3%。大数据、云计算、高端软件、量子通信、虚拟现实等新兴领域发展迅速,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海尔、海信、浪潮等6家企业入围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浪潮、中创软件等5家企业入围中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综合竞争力百强企业。

为什么说山东是一个看起来穷但实际经济还不错的省份?

枣庄,可能很多人没啥印象,如今打造了鲁南大数据中心,让百度和阿里“栖身”,谁能想到这是个靠煤炭出名的小城,下辖的台儿庄可能都比枣庄出名。

《求是》杂志曾发表一篇《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文章,文中就提及“不能简单要求各地区在经济发展上达到同一水平,而是要根据各地区的条件,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

山东穷在有高原无高峰,虽然群狼能保持山东的体面。

广东的高峰在深圳、广州,一线城市,广东占了2个,更不用提华为、腾讯等大企业,但是广东的真实情况也被这些闪光点掩盖了,广东百强城市上榜数仅占其所辖城市的一半左右,不及山东和江苏;而13个地市均进入百强城市的江苏,并不能忽视苏北和苏南的差异,尽管发展还是靠自己,但是不得不说主动拥抱上海,接受了部分产业转移,让江苏享受了一部分发展红利,江苏和山东一定程度上有些类似,省会首位度排在全国倒数;浙江民营经济发达,有“小狗”经济之称,和山东大象经济形成强烈的对比差距,但是浙江和山东差了个万亿,浙江人爱闯,“爱拼才会赢”,和山东人性格迥异,但是也有一定相似性,“南义乌,北临沂”,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久,古人诚不欺我们。

反观山东呢?虽然有几大都市圈,省会+青岛+鲁南,但是一边是北京,一边是上海,交通便利,“虹吸”明显。且中原城市群、淮海经济区都有崛起的预兆,这无疑把山东放在火上“烤”。济南在2018年终于在GDP上超过烟台,省会尴尬到如此地步,排名省内第二,青岛虽然早已进入万亿俱乐部,但是显然青岛“带不动”山东半岛城市群,“三核”(济青烟)如今被赋予更大的责任,济南龙头要扬起来,青岛不仅要做山东的青岛还要做全国乃至全球的青岛。

其实,山东经济最亮眼的地方是“群狼战术”——目前省会都市圈、青岛都市圈、烟威都市圈、济枣菏都市圈、临日都市圈、东滨都市圈把山东16地市划分,协同作战,每个都市圈都有自己的特殊定位,也有自己独特的产业,这是广东、江苏乃至浙江不曾用到的“战术”。

内生力增长,这才是山东的特色,说吧,你想要的衣食住行包括原料供应,山东哪个没有产业链吧?有人就曾说山东像个“小德国”,那么山东就坐实“水泥+互联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