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要孩子成為有“知識”,還是有“智慧”的人?

有思考的閱讀過程,雖然燒腦,卻可以是充滿趣味的──即使最後什麼答案都沒有,也可以很棒,就像我們手機裡一款心愛的遊戲,即使最後的結果是刪除,但是在探索的過程中,帶給我們的樂趣是無比真實的!


你想要孩子成為有“知識”,還是有“智慧”的人?


我們希望自己成為一個擁有“知識”的人,還是一個擁有“智慧”的人?

當然,人類都很貪心,希望能夠兩全其美,但是很可惜,“完美”在這個真實的世界上,是不存在的。如果你只能兩者中選擇其一呢?

幾乎所有的人都會毫不猶豫的說:“我想要當一個有智慧的人”,而且古今中外的聖賢,到我們的師長父母,也都是這麼說的。

但在傳統的學校教育裡,所有的科目、課綱、教科書、升學標準,究竟是在引導我們成為一個有知識的人,還是一個有智慧的人?

這個答案,也非常的明顯,如果我們從小到大在學校的表現優異,我們就會變成一個有知識、而且很會考試答題的人。

但知識的用處,往往只有“一下子”。比如說,花很長的時間背了化學元素表,這輩子就只會用在考試的那一下子。

如果沒有這“一下子”的用處,我們真的能夠說出,為什麼每一個學生在中學都必須“背誦”化學元素表的理由嗎?為什麼不能要用的時候再查呢?

為什麼外國的小孩不用背九九乘法表,但並沒有因此而學不會乘法,或是缺少偉大的數學家呢?

你想要孩子成為有“知識”,還是有“智慧”的人?

如果問老師或家長,你認為他們真的知道原因嗎?

而且隨著科學的進步,連化學元素表也要隨著新的化學元素不斷被發現,而不斷的更新,甚至連教科書都來不及改。考試的時候,我們真的確知所謂的“標準答案”並沒有過時嗎?

就像很多其他的知識,過去正確的,現在被證明是錯誤的,現在被認為正確的,以後可能又被推翻。比如過去的人普遍都相信“地平說”,現在的人則說地球是圓的,但是我認識的一位地理老師,卻告訴我地球是“扁圓形”才對。到底誰才是對的?有沒有可能,這三種說法都是錯誤的?

知識會不斷累積,世界不斷改變,所以大多數知識的正確性只能維持一下子,比如說地球的總人口有多少,在地球上絕跡的生物又有多少,這種不斷快速變化的知識,無論再有用,也都只能有用一下子。

但如果我們可以知道如何去“思考”這個世界上,每一件我們原本不知道的事情,幫助我們從原本不知道變成知道,那該有多好?

這種“超能力”,其實我們從小就有。我們可不是還不識字時拿起手機,摸一摸就知道怎麼使用了嗎?如今只要打開線上遊戲,無論介面是什麼語言,試一試就知道怎麼玩了,不是嗎?

我們,之所以有這種“超能力”,是因為我們沒有把這些東西當成有標準答案的“知識”來看待,拿在手上把玩,從整體的“觀察”開始,找到跟我們熟悉的事物的“共通性”後,發現這個新事物的“本質”(這是一個玩具!),然後產生了各式各樣的“假設”(我如果這兩個鈕同時按下去會怎麼呢?)經過一步一步的“驗證”後,我們“分析”這些結果,然後“歸納”出一套規則,變成一套可以反覆運用的“系統”,這種“超能力”,其實有一個我們都聽過的名字,叫做“邏輯思維”。

如果把手機當成知識,就會像很多阿公阿嬤,努力寫了密密麻麻的筆記學習使用手機的功能,卻還是不知道怎麼用簡訊傳圖片。

如果把線上遊戲當成知識,必須照著攻略本一步一步操作,肯定不會變成玩家。

所以一個在看產品說明書當中得到樂趣的人,是一個喜歡“知識”的人,而一個把說明書放在一邊,喜歡自行去探索的人,則是一個喜歡“智慧”的人。

知道怎麼運用“智慧”的人,面對新事物就不只是在“學習”,而是“學會如何學習”,所以無論世界如何變化,都可以運用這個能力,去“想”懂任何一件未知的事物。

相較於知識只可以用“一下子”,思考能力可以用“一輩子”,永遠不會被世界淘汰。

教育當局頒佈的“課綱”,其實也是知識的一種,所以當然也會像其他的知識一樣,隨著時代進步不斷改變,但只要觀察每一個時代新版本的課綱,就會發現其實每一步都在試著帶領傳統學校的教育,慢慢的從只能有用“一下子”的知識,慢慢移轉到可以有用“一輩子”的邏輯思維智慧。

從“閱讀是為了能夠從中學習知識”的舊思維,進化成“閱讀是一種學習邏輯思維的工具”的新思維,來看待這個從來沒有停止變化的世界,以及從出生以後就從來沒有停止變化的自己。

有思考的閱讀過程,雖然燒腦,卻可以是充滿趣味的──即使最後什麼答案都沒有,也可以很棒,就像我們手機裡一款心愛的遊戲,即使最後的結果是刪除,但是在探索的過程中,帶給我們的樂趣是無比真實的,不是嗎?

學會了思考,就學會享用這個世界的方法。

你想要孩子成為有“知識”,還是有“智慧”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