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發明賣官,突破市場經濟最起碼的道德底線!

第一部分

清朝的《笑笑錄》裡有這麼一個故事:

秦始皇發明賣官,突破市場經濟最起碼的道德底線!

笑笑錄

  • 一個新上任的知縣坐堂審案,縣吏開始點名單,名單的最前面有“計開”兩個字,這是當時公文行文的一種格式,並不是人的名字,新到任的知縣並不知道,以為是案中的嫌犯,就用硃筆圈點了這“計開”二字。
  • 縣吏當著大家的面不敢駁知縣的面子,不方便明說,就變通了一下,詭稱:“‘計開’未到。”等到審第二個案子的時候,最前面的兩個字又是“計開”二字,知縣仍用硃筆圈點了這兩個字,縣吏又告訴知縣:“未到!”知縣大怒,把手中的毛筆用力地擲到地上,說:“今天兩個案子都是‘計開’為首,他竟敢對抗本縣,拒傳不到,這明明是嫌犯買通了差役把這個‘計開’給放掉了。”
  • 說罷,下令杖責差役。差役一看要被杖責,畢竟知縣的臉面沒有自己的屁股重要,保護屁股要緊,也管不了那許多了,大聲喊道:“‘計開’不是個人!”知縣說:“對,正因為他不是人,所以要拿他。”知縣也不管三七二十一了,將那差役重責了一頓,限三日破案,務必捉拿逃犯“計開”……
  • 你可能覺得這知縣的水平太差,但是,這也難為他了,因為這個知縣的官銜是花錢捐來的,這也就難怪了。
  • 應該說清朝是賣官鬻爵之風比較盛的一個朝代,這一點我們通過電視連續劇《喬家大院》也許能看出一些端倪。
  • 賣官鬻爵歷朝歷代的朝廷都是明碼標價的。
  • 早期的賣官鬻爵經過了一個先虛後實的過程,捐一個虛銜被稱為“鬻爵”。
  • 後來鬻爵者覺得花了許多錢徒有虛名而沒有實權,不過癮,於是朝廷也就投其所好,開價賣實職,這才謂之“賣官”。

第二部分

國家神器從此淪為明碼標價的商品,這是社會道德墮落的開始。

秦始皇發明賣官,突破市場經濟最起碼的道德底線!

秦始皇

  • 這種賣官鬻爵的制度始於秦朝,可以說是秦始皇的一大發明。
  • 秦始皇四年(公元前243年)十月,因為遭遇了特大的蝗災和瘟疫,老百姓飢寒交迫,餓殍遍野,正常賦稅嚴重短缺,國家財政人不敷出。為了保證國家政權的正常運轉,秦始皇向財政部長(當時被稱為治粟內史)頒詔,首開賣官鬻爵的先河。
  •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十月寅庚,蝗蟲從東方來,蔽天,天下疫,百姓內(納)粟千石,拜爵一級。”秦朝的爵位為二十等軍功爵,其爵位相當於後來的王、公、侯、伯、子、男六個級別的細分。
  • 這樣細緻分級目的是希望更多的人都能獲得爵位,而且希望這些獲得爵位的人們在這個階梯漫長的攀登過程中不斷地提高自己,實現自己的社會價值,也為國家更多地貢獻自己的財富,更多地為國家貢獻自己的才智。想法是不錯的,可惜這種做法卻是弊大於利的。
  • 在這之後,漢朝、唐朝、宋朝都從秦朝學會了這個無本萬利的發財之道,將爵位明碼標價,公開叫賣。
  • 更為荒唐的是,漢朝竟然開創了可以欠賬買官的先例,也就是說那些想要當官的人可以先做官後付款,但是需要加倍付款。
  • 這樣一來,很多靠欠債賒來官職的人擔心失去搜刮民脂民膏的機會,撈不回來本錢,上任伊始就拼命榨取百姓。也有一些比較清正的買官者,他們本打算為老百姓做點實事,但是終於因為無錢償還買官的欠債而被迫自殺。
  • 東漢時期,由於貪圖一時的財政收入,公開買賣實職官銜,導致官職亂設,俸祿支出不斷增加,官員的素質明顯降低,官吏的貪婪之心日盛一日,危及政權,後果十分嚴重。
  • 我們知道,用當時的話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國就是家,家就是國,可以說國家的所有資源都是皇帝的,買賣個把烏紗帽又何嘗不可呢?
  • 有人願意買,皇帝就可以賣。像東漢的桓帝、靈帝甚至把賣官鬻爵當成了一個斂財的手段,簡直無所不用其極,而且賣官的收入不是用於國庫開支而是聚財私藏。

第三部分

曼昆在他的《經濟學原理》一書中總結了經濟學十大原理,其中第六原理說: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辦法。

秦始皇發明賣官,突破市場經濟最起碼的道德底線!

  • 的確,在市場經濟社會里,企業和家庭在市場上相互交易,價格和個人利益指引著人們的決策,市場以它的公平和效率實現了對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從而促進社會普遍經濟福利的廣泛提高。
  • 可以說,市場中的那隻“看不見的手”的確使那些個別決策者在大多數情況下實現了社會福利最大化的結果。
  • 但是,我們必須看到,市場並不是萬能的,市場中的那隻“看不見的手”也不是無往而不勝的。
  • 曼昆說得很明白:“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辦法。”就是說在通常情況下是好的,但是市場中畢竟還存在著這樣和那樣的特殊情況,畢竟還有一些例外的情況,當這些特殊情況、例外情況出現的時候,那隻“看不見的手”就變得手無縛雞之力了,它失去了引導市場的能力,失去了有效配置資源的能力,人們把這種情況叫做“市場失靈”。

第四部分

這個時候凱恩斯出現了

秦始皇發明賣官,突破市場經濟最起碼的道德底線!


  • 他提出了著名的政府幹預理論,並且在二十世紀二十至三十年代裡保證了資本主義經濟的“持續”繁榮。
  • 但是,好景不長。人們逐漸發現,市場解決不好的問題,政府也不一定能解決好,就和市場本身存在缺陷會失靈一樣,政府幹預同樣會失靈,而且“政府失靈”給社會帶來的災難更大,造成的資源浪費更嚴重。
  • 於是,布坎南又適時地出現在人們的視野裡,他提出了著名的“公共選擇理論”,這個理論成為現代經濟學的最新分支之一,被人們稱為“新政治經濟學”或“政治的經濟學”。
  • 用布坎南的話說“公共選擇是政治上的觀點,它以經濟學家的工具和方法大量應用於集體或非市場決策而產生”,“它是觀察政治制度的不同方法”。
秦始皇發明賣官,突破市場經濟最起碼的道德底線!

  • 布坎南認為,政府失靈常常可以產生以下後果:公共決策失誤,政府擴張導致社會資源浪費,官僚機構效率低下,尋租活動導致官員以較低的成本獲取較高的收益或超額利潤。
  • 可以說,我們現代生活中出現的買官賣官現象,正是我們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政府失靈的一種表現。

第五部分


秦始皇發明賣官,突破市場經濟最起碼的道德底線!


  • 市場經濟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以金錢為市場配置資源的根據,但是當金錢的力量發展到極致的時候,它就異化了,這種由人創造出來的東西反而成了人們崇拜的對象,它的力量已經到了無所不能的程度,這個時候發生買官賣官那樣的事情也就不奇怪了。
  • 所以在手中擁有權力而兜裡沒有錢的時候,經濟學中的交替關係就會發生作用,人們可以用手中的權力交換他人手中的金錢,可以說這是一個成本最低的買賣了。
  • 而且買了官職的人也可以上行下效,繼續批發手中的烏紗帽,將自己付出的成本收回來,像市場裡的批發商一樣,一級一級地批下去,這樣就形成了一個批發烏紗帽的鏈條,至於買烏紗帽的這些人都是些什麼水平、什麼貨色就管不了那麼多了,重要的是看誰付出的錢多,誰的水平高倒是其次的了。
  • 市場經濟無論如何發展,必要的原則、道德還是要堅持的,是堅決不能放棄的,放棄了這些必須堅持的東西,會很危險。
  • 你想啊,他今天用錢買了縣長可能明天還想要買市長;明天用錢買了市長後天還想著用錢再買一個省長。
  • 慾望是隨著一個人的金錢、地位而增長的,像這樣風長下去還了得嗎?還有他不想要的東西嗎?當官的用權換不來錢,經商的人用錢買不來官,這應該是市場經濟最起碼的道德底線,這個道德底線一旦被破壞了,可就沒有任何堤壩可以抵禦人們氾濫的慾望了。
  • 是的,國家的法律對賣官鬻爵是絕對禁止的,很多人因為這個而鋃鐺入獄。國家法律還須繼續深化,對這個嚴加防範,堅決不留任何空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