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培養優秀的孩子,就被拿孩子作比較

想培養優秀的孩子,就被拿孩子作比較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優點,找到它,鼓勵孩子充分發揮他的優勢,無論別人說什麼,都不要看輕他,父母眼中看見的孩子,就是孩子的未來。

作比較,傷害孩子的內心

01

朋友麗莉經常對兒子安鴻說:“你看看隔壁的同學,學習多自覺,期末考了滿分,你怎麼才考了80分?能不能不要我操心?”

成績中上的安鴻,在媽媽的指責聲中變得寡言少語,就連原來喜歡的畫畫,在麗莉英語比畫畫有用的論調下,也不得不丟棄了。

對於安鴻的優勢,麗莉非但沒有給予欣賞與支持,反而總拿安鴻的劣勢與其他孩子比較,這讓安鴻很痛苦,安鴻慢慢變得消極,氣餒,自暴自棄。

想培養優秀的孩子,就被拿孩子作比較

俗語說: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人比人,氣死人,貨比貨,貨得扔。

上五年級後,安鴻變得叛逆,前段時間還拒絕去參加英語興趣班,因為不喜歡,成績倒數,他感覺呆不下去了。

孩子長期生活在父母的對比中,優點得不到鼓勵與支持,缺點卻被不斷提醒。

父母時刻強調孩子有多差勁,多麼地不如他人,慢慢孩子會從懷疑到接受自己的差勁與不如人。

久而久之,孩子會從內心接受,“父母說我是最差勁的人,我就是最差勁的,不會變得更好”,會認為努力也是瞎折騰,最後變成自暴自棄。

做比較,孩子性格變極端

02

湖南洛陽一位媽媽因為孩子考試沒達到95分以上,認為孩子不爭氣,竟然把孩子丟在高速路口。民警發現孩子後聯繫該媽媽,她理直氣壯地說,

“我就是這樣做,我不要他了。”事件的最後,孩子是被他叔叔接回去的。

想培養優秀的孩子,就被拿孩子作比較

媽媽為了成績,而完全不顧及孩子的安全與心情,這個行為無疑會給孩子留下極大的心理陰影。

以成績為唯一目的,這樣培養出來的高分人才,不是真正的人才,真正的社會型人才,應該是懂得愛與感恩,願意回饋和奉獻社會、家人的人。

愛因斯坦3歲時才會說話,記憶力很差,還有閱讀障礙,即使在成人階段,他要找到適當的詞都有困難。

如果他年幼時,父母總是拿他的缺點與別人的長處比,那麼這歷史上又少了一位偉大的科學家。

孩子期盼得到來自父母的肯定。但如果父母總是喜歡拿孩子做比較,孩子長期活在患得患失的狀態中,性格也會變得敏感而自卑。

父母拿孩子做比較,孩子總是追隨別人的影子,而忘了關注自己,並失去自我。而沒有自我的孩子,一旦失去比較的對象與目標,就會變得迷茫,不知所措。

武志紅說:“當你的自我,有太多處於壓抑中,那也意味著,它們都在黑暗中,於是必然的,它們會被你感知為黑暗的東西。並且,這份內在的黑暗,不可避免地會投射到外部世界,讓你覺得,外部世界是黑暗邪惡可怕的。

沒有自我的孩子,是可憐的孩子,他總是活在別人的眼中,終將被黑暗包圍,最終消失在別人的眼中。

想培養優秀的孩子,就被拿孩子作比較

如何正確看待孩子

03

作為父母,要做一個耐心地種植者,而不是一個揠苗助長者。

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種子,有的發芽早,有的發芽遲。

有的人,很早就顯現出自己的優勢,發揮出自己的才華,早早成名。

音樂神童莫扎特4歲學習鋼琴,5歲作曲,6歲上臺表演,14歲成為鮑倫亞學院院士,35歲因病去世,給世人留下不少著作。

有的人,前半生平庸,直到晚年才名聲大噪,走得慢也可能會走得遠。

近代中國著名畫家齊白石先生,27歲開始畫畫,56歲後才聲名大振,95歲與世長辭,後來被評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作家龍應臺在她的著作《孩子你慢慢來》說:

“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望著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專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

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節奏,也終會走出自己不同的人生。

所以請不要著急,多給他一些時間,他只是還沒適應這個世界。

善於發現孩子的優點而不是缺點

美國著名作家簡.尼爾森《正面管教》有這麼一段話:完美是一種極不現實的期待,追求完美的人往往陷入深深的沮喪之中。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優缺點,父母要善於發現孩子的優點,改善缺點但不追求完美。

《正面管教》說:你的孩子可能85%是優點,15%是缺點。當父母把85%的時間和精力用來認可並鼓勵孩子的積極方面優點,孩子的消極方面缺點就會很快消失,而積極方面就會增長到100%。反之,當父母關注的是孩子的缺點,那麼看見的全是孩子的缺點。

偉大發明家愛迪生,他8歲讀書只在正規學校呆過3個月,被老師罵“低能兒”,最終退學離開學校,母親成為他的家庭教師。

母親接受愛迪生的缺點,耐心教導。

當母親發現愛迪生對什麼好奇,她就給孩子買相關的書,通過閱讀大量的書籍,嘗試許多的實驗,這才有了後來的偉大發明家。

父母需要用挖掘寶藏的態度和方式去挖掘孩子,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是成為優秀而又稱職的父母的關鍵。

3

鼓勵孩子與自己比較

美國質量管理學博士戴明傳授成功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讓自己每天進步一點點。”

尹建莉在《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中講了女兒圓圓學古詩的事情:自己和女兒圓圓經常一起讀古詩,她們當時讀的是《幼兒讀古詩》,共6本,有100多首詩,讀熟了再一起背,因為持續不斷地做,到圓圓6歲上小學前,基本都會背了。

進步是一件快樂的事,每天進步一點點更是一種精神,一種理念。與自己比較,能時時感覺到進步,快樂與收穫。

讓孩子跟昨天的自己比,每天進步,慢慢積累,或許會醞釀出一個真實感人的神話。

人是能夠接受暗示的動物,唯有自己不斷給予自己積極的暗示,用“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心態武器,才能在人生之路上砍荊破棘,攀越高峰。

父母要做孩子的伯樂,發現孩子的發光點,加以鼓勵與呵護,讓他長成一塊金子,璀璨閃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