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家教之怪現狀

現狀一:不離:要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庭

這種現象是指,在部份中國家庭中,一切都是為了孩子。父母是為了孩子才結婚,為了孩子才生活在一起,為了孩子才保持這個家庭,即或感情已成負數,還是勉強湊合下去,以為這是為了孩子好,可以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庭。

中國式家教之怪現狀

然而,教育專家告訴我們,孩子是最敏感的小生物,他們敏感的心能夠輕易發現父母們以為深藏不露的情感,不喜歡和厭煩,以及這些情感表現出來的冷漠和疏遠。至於那些更表象的諸如爭吵,責罵等等,更是讓孩子的天空陰雲密佈。在這樣的家庭裡成長起來的孩子,沒有感受到家庭的幸福。

而且,對於更小一些孩子來說,他們不理解成年人的感情世界的複雜性,他們會本能的將父母的感情問題歸結到自己身上,他們認為是自己不好。在這樣的自責與焦慮中,孩子一面會小心翼翼,觀察父母的神色,一面又會懲罰自己,以此來緩解內心的痛苦,並期望轉移父母的注意力。

結果,反而可有是最糟糕的,孩子完全不能建立健康的心理,失去對家庭的信心,原生家庭帶來的這種影響孩子一生的東西,其來源就是:為了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庭,而勉強湊合在一起。

現狀二:寵溺:孩子高於一切

這種現象是指,有許多家庭,將孩子視為家中高於一切的寶,一切都要給孩子最好的,吃要吃最好的,穿要穿最好的,住要住最好的,別人家孩子有的,自己家孩子也要有。如果家庭裡的條件能夠負擔這些最好也就罷了,偏偏許多家庭是無法負擔這種超高的最好,結果可想而知。

對孩子的愛輕易就滑向寵溺這個極端,而且意識不到自己對待孩子的方式有問題,他們總以為有兩條絕對真理:

真理一:他/她還是個孩子。因為是自己的孩子,所以永遠都是孩子,再大都是孩子。理論上來說這是沒錯的,對父母來說,七十歲的兒女也依舊可以是孩子。然而,孩子不只是面對著父母,他們還將面對這個社會,面對社會上的種種,那些孩子一犯錯就搬出“他/她還是個孩子"的父母,終有一天在孩子於社會上碰得頭破血流之後,才發現,家裡寵溺缺少教育的孩子,社會會毫不客氣的用父母可能最無法接受的方式進行粗暴的教育。

中國式家教之怪現狀

真理二:他/她還小,長大自然就好了。這個絕對真理更可笑了,其實也可以看作真理一的延伸版。孩子現在小,也的確會長大的,而且是自然就長大的。然而,生理上身體上的長大,並不意味著心理上道德上的長大,沒有教育做基礎,孩子身體的長大也心理的幼稚很多時候正是悲劇的原因。

現狀三:給予:一切都是最好的,只是沒時間陪伴

孩子成長在一個祖父祖母帶著的家庭裡,因為父母或許去了遠方工作,只為了給孩子一個更好的未來。這是父母在遠方打拼動力的來源。可惜的是,因為他們的努力,可以給孩子力所能及的最好的物質條件,卻給不了孩子最需要的:父母的陪伴。

中國式家教之怪現狀

這不是父母的錯,但是卻不得不說,是客觀存在著的父母的無奈和對孩子充滿遺憾的選擇。

與之相對的是另一種情況,孩子是跟著父母在一起的,可是,雖然在父母身邊,可是因為父親(大多是父親)實在太忙,根本顧不上孩子,甚至經常出差,難得看見父親一次,從而造成事實上的近單親家庭。父親的工作給家庭帶來了經濟的穩定和富足,然而也正因為父親角色的缺失,造成孩子成長中最大的遺憾。

現狀四:學習:高於一切的唯一目標

孩子在整個生活中,需要考慮的唯一一件事就是:學習。這個學習是廣義的。因為父母堅定的認為,這是個競爭如此激烈的社會,孩子從小就得努力努力再努力,學習學習再學習。孩子就是一個幼小的蠶寶寶,必須天天吃著學習的桑葉,才能成長,最後才能長出翅膀高飛。

典型的一句話就是: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問題來了,什麼是起跑線呢?沒有明確的定義,過去認為這起跑線是小學,後來發現不行,有人搶跑,孩子不能輸,也要提前起跑,那就把起跑線定為幼兒園吧,可是還是不行,幼兒園入學難度堪比高考,只能之前再上各種輔導班,學習各種幼兒園招生需要考察的知識。這樣再往前推,可能將來會有胎教的社會教育機構出現,目標是讓孩子一出生就會唱歌,會說三門外語,會背唐詩宋詞。天啊,想想都可怕。

中國式家教之怪現狀

而真正上學開始學習的孩子發現,自己的行程排得堪比國家元首,時間精確到分鐘,剛上完圍棋課,緊跟著書法課,然後是舞蹈課,再來一堂胎拳道,反正有興趣沒興趣的,考試不考試的,有用沒用的,只要家長覺得有用的,孩子就得學。

最關鍵的一點是:報都報了,錢都花了,不能不去!

這是小學階段及之前段部份孩子的生存現狀。到了小學之後,課程的內容發生了變化 ,外語、語文、數學、作文等等與考試直接相關的輔導班開始走上前臺,成為孩子放學後時間的有力搶奪者。在孩子的時間使用上,最沒有發言權的是孩子本身。在孩子的時間裡,最沒有力量的搶壓者是:玩耍!

再之後,學習的份量或者說考試的份量開始逐步加碼,孩子的一切都與考試掛鉤,考試分數成為評價孩子的唯一標準。結果就是,除了學習,孩子什麼都不會。除了學校學的那點知識,孩子什麼都不懂。除了學習,孩子沒有別的勞動,也沒有別的運動。除了分數,孩子不知道自己是個什麼樣的孩子。

說了以上種種,雖然不都是父母主動的選擇,有的甚至也可以說是不得不的被動選擇,可是,不管怎麼說,做個好父母從來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儘管艱難,還是得盡力做得最好,不是嗎?

所以,不要只用一種方式來表達對孩子的愛,可以認真想想,對孩子的愛,是不是還可以有更好的方式:

比如一個無愛的完整的家庭,對孩子來說是不是就一定好於一個離異的家庭呢?

比如對孩子的愛,除了一味的順從、無條件寵溺來表達外,是不是還需要和善而堅定的教育呢?

比如除了在物質上給予之外,父母能不能更多的融入孩子的成長中去,不管用哪種方式,不要缺席孩子的成長,因為孩子長大時,就不再需要你了。正如一位作家所言:孩子是陪你走一程的那個人,他/她只是在你的家中住上十幾年,然後就離開走他/她的路了。趁他/她還在,多陪伴他成長吧,這是做父母能給予孩子最好的禮物。

中國式家教之怪現狀

比如,世界上並只有一條路,所謂的成功,成才從來都不是隻有唯一的標準。孩子不是工廠裡的零件坯子,他們有更多的可能。所以,學習當然重要,但是學習絕不是孩子的一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