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家教之怪现状

现状一:不离:要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庭

这种现象是指,在部份中国家庭中,一切都是为了孩子。父母是为了孩子才结婚,为了孩子才生活在一起,为了孩子才保持这个家庭,即或感情已成负数,还是勉强凑合下去,以为这是为了孩子好,可以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庭。

中国式家教之怪现状

然而,教育专家告诉我们,孩子是最敏感的小生物,他们敏感的心能够轻易发现父母们以为深藏不露的情感,不喜欢和厌烦,以及这些情感表现出来的冷漠和疏远。至于那些更表象的诸如争吵,责骂等等,更是让孩子的天空阴云密布。在这样的家庭里成长起来的孩子,没有感受到家庭的幸福。

而且,对于更小一些孩子来说,他们不理解成年人的感情世界的复杂性,他们会本能的将父母的感情问题归结到自己身上,他们认为是自己不好。在这样的自责与焦虑中,孩子一面会小心翼翼,观察父母的神色,一面又会惩罚自己,以此来缓解内心的痛苦,并期望转移父母的注意力。

结果,反而可有是最糟糕的,孩子完全不能建立健康的心理,失去对家庭的信心,原生家庭带来的这种影响孩子一生的东西,其来源就是:为了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庭,而勉强凑合在一起。

现状二:宠溺:孩子高于一切

这种现象是指,有许多家庭,将孩子视为家中高于一切的宝,一切都要给孩子最好的,吃要吃最好的,穿要穿最好的,住要住最好的,别人家孩子有的,自己家孩子也要有。如果家庭里的条件能够负担这些最好也就罢了,偏偏许多家庭是无法负担这种超高的最好,结果可想而知。

对孩子的爱轻易就滑向宠溺这个极端,而且意识不到自己对待孩子的方式有问题,他们总以为有两条绝对真理:

真理一:他/她还是个孩子。因为是自己的孩子,所以永远都是孩子,再大都是孩子。理论上来说这是没错的,对父母来说,七十岁的儿女也依旧可以是孩子。然而,孩子不只是面对着父母,他们还将面对这个社会,面对社会上的种种,那些孩子一犯错就搬出“他/她还是个孩子"的父母,终有一天在孩子于社会上碰得头破血流之后,才发现,家里宠溺缺少教育的孩子,社会会毫不客气的用父母可能最无法接受的方式进行粗暴的教育。

中国式家教之怪现状

真理二:他/她还小,长大自然就好了。这个绝对真理更可笑了,其实也可以看作真理一的延伸版。孩子现在小,也的确会长大的,而且是自然就长大的。然而,生理上身体上的长大,并不意味着心理上道德上的长大,没有教育做基础,孩子身体的长大也心理的幼稚很多时候正是悲剧的原因。

现状三:给予:一切都是最好的,只是没时间陪伴

孩子成长在一个祖父祖母带着的家庭里,因为父母或许去了远方工作,只为了给孩子一个更好的未来。这是父母在远方打拼动力的来源。可惜的是,因为他们的努力,可以给孩子力所能及的最好的物质条件,却给不了孩子最需要的:父母的陪伴。

中国式家教之怪现状

这不是父母的错,但是却不得不说,是客观存在着的父母的无奈和对孩子充满遗憾的选择。

与之相对的是另一种情况,孩子是跟着父母在一起的,可是,虽然在父母身边,可是因为父亲(大多是父亲)实在太忙,根本顾不上孩子,甚至经常出差,难得看见父亲一次,从而造成事实上的近单亲家庭。父亲的工作给家庭带来了经济的稳定和富足,然而也正因为父亲角色的缺失,造成孩子成长中最大的遗憾。

现状四:学习:高于一切的唯一目标

孩子在整个生活中,需要考虑的唯一一件事就是:学习。这个学习是广义的。因为父母坚定的认为,这是个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孩子从小就得努力努力再努力,学习学习再学习。孩子就是一个幼小的蚕宝宝,必须天天吃着学习的桑叶,才能成长,最后才能长出翅膀高飞。

典型的一句话就是:不能输在起跑线上。问题来了,什么是起跑线呢?没有明确的定义,过去认为这起跑线是小学,后来发现不行,有人抢跑,孩子不能输,也要提前起跑,那就把起跑线定为幼儿园吧,可是还是不行,幼儿园入学难度堪比高考,只能之前再上各种辅导班,学习各种幼儿园招生需要考察的知识。这样再往前推,可能将来会有胎教的社会教育机构出现,目标是让孩子一出生就会唱歌,会说三门外语,会背唐诗宋词。天啊,想想都可怕。

中国式家教之怪现状

而真正上学开始学习的孩子发现,自己的行程排得堪比国家元首,时间精确到分钟,刚上完围棋课,紧跟着书法课,然后是舞蹈课,再来一堂胎拳道,反正有兴趣没兴趣的,考试不考试的,有用没用的,只要家长觉得有用的,孩子就得学。

最关键的一点是:报都报了,钱都花了,不能不去!

这是小学阶段及之前段部份孩子的生存现状。到了小学之后,课程的内容发生了变化 ,外语、语文、数学、作文等等与考试直接相关的辅导班开始走上前台,成为孩子放学后时间的有力抢夺者。在孩子的时间使用上,最没有发言权的是孩子本身。在孩子的时间里,最没有力量的抢压者是:玩耍!

再之后,学习的份量或者说考试的份量开始逐步加码,孩子的一切都与考试挂钩,考试分数成为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准。结果就是,除了学习,孩子什么都不会。除了学校学的那点知识,孩子什么都不懂。除了学习,孩子没有别的劳动,也没有别的运动。除了分数,孩子不知道自己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说了以上种种,虽然不都是父母主动的选择,有的甚至也可以说是不得不的被动选择,可是,不管怎么说,做个好父母从来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尽管艰难,还是得尽力做得最好,不是吗?

所以,不要只用一种方式来表达对孩子的爱,可以认真想想,对孩子的爱,是不是还可以有更好的方式:

比如一个无爱的完整的家庭,对孩子来说是不是就一定好于一个离异的家庭呢?

比如对孩子的爱,除了一味的顺从、无条件宠溺来表达外,是不是还需要和善而坚定的教育呢?

比如除了在物质上给予之外,父母能不能更多的融入孩子的成长中去,不管用哪种方式,不要缺席孩子的成长,因为孩子长大时,就不再需要你了。正如一位作家所言:孩子是陪你走一程的那个人,他/她只是在你的家中住上十几年,然后就离开走他/她的路了。趁他/她还在,多陪伴他成长吧,这是做父母能给予孩子最好的礼物。

中国式家教之怪现状

比如,世界上并只有一条路,所谓的成功,成才从来都不是只有唯一的标准。孩子不是工厂里的零件坯子,他们有更多的可能。所以,学习当然重要,但是学习绝不是孩子的一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