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鄉:春播綠浪滿楚溈

寧鄉:春播綠浪滿楚溈

資福鎮珊瑚村,高速插秧機正在來回穿梭忙插秧。龍健玲 攝

紅網時刻4月17日訊(寧鄉站記者 範婷)人間最美四月天,在機耕聲聲裡,水田上泛起清波,蟄伏了一整個冬季的田野一點點披上了最美的新裝。截至4月16日,寧鄉市共落實早稻種植面積54萬餘畝,已經播種面積44.6萬畝。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這句古話,足見糧食生產自古以來就是關係國計民生的重要問題。為應對疫情影響等複雜環境,今年全市上下對農業生產尤其“厚愛一層”。早在2月24日,全市就召開了糧食生產動員大會,對2020年糧食生產進行安排部署,全面落實省級下達的早稻任務面積53萬畝,向鄉鎮(街道)下達任務53.58萬畝。

穀雨將至,溈江兩岸,廣大農民搶抓季節,忙著翻耕、插秧、施肥,隨處可見忙碌的春耕春種場景。

政策+保障措施給農民吃上“定心丸”

“非常有信心,從國家到地方,都出臺了相關的補貼政策、價格政策,大大提高了我們種糧大戶的積極性。”賀建軍是一個資深種糧大戶,從2016年開始在巷子口、灰湯、壩塘、東湖塘、城郊等多個鄉鎮(街道)流轉經營水田4000餘畝,2019年純收入20萬元,實實在在嚐到了種糧的甜頭。今年,他更是信心百倍,從2月份開始奔波在春耕生產路上。4月16日下午,春光明媚,從灰湯鎮雙盆村的水田裡收工回來,賀建軍長長地舒了一口氣:“到今天,我的早稻已經全部插完了。”

據介紹,為充分發揮耕地地力保護、稻穀目標價格、適度規模經營等三大補貼的支農惠農作用,按照“穩面”和“提質”兩個導向,寧鄉市制定了糧食補貼“硬措施”,下發《關於做好當前春耕生產工作的通知》《寧鄉市2020年糧油綠色高質高效行動暨做優做強湘米工程實施方案》《2020年寧鄉市早稻集中育秧實施方案》《2020年寧鄉適度規模經營種糧大戶面積申報核查辦法》等一系列惠農政策,給農戶送上“定心丸”,涉及補貼資金6580萬元。這一系列政策的出臺,有力地刺激了種植主體的積極性,為落實早稻種植面積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同時,寧鄉市還倡導村級集體對不種早稻的水田進行季節性流轉,由村上集中統一流轉後再發包給種植主體種植早稻,這既解決了種植雙季稻的面積任務,又解決了土地流轉難的問題。加大排查力度,對耕地拋荒撂荒的農戶取消耕地地力保護補貼,並加以曝光。

“原本還擔心肥料、種子不好買,想不到在鎮上的農資經營店就買齊了。”受疫情影響,老糧倉鎮種糧戶胡命才開年後就開始擔心農資購買問題,在政府的統一調配下,他所需的物資在春耕前很快就備齊了。原來,在2月24日全市糧食生產動員大會召開後,各有關部門立即採取行動,調入有機肥30萬噸、早稻種子80萬公斤,調撥儲備種子30萬公斤、複合肥1500噸、尿素3000噸、鉀肥1000噸,預計農戶自留種子100萬公斤,地膜、育秧盤等物資儲備充足,並對農資市場進行了3輪地毯式執法檢查。

“育秧工廠”助春耕省時省力有保障

“我們今年集中育秧2000畝,其中自己800畝,其餘的都是代其他種糧戶培育的。同時還為散戶免費催芽5000餘畝。”落戶於雙江口鎮雙江口社區的湖南極和智慧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為農戶開展代耕代種、農機服務。在今年的春耕生產中,這裡儼然成為了一個“育秧工廠”。該公司負責人姜超告訴記者,集中育秧的模式越來越受農民歡迎,因為這個模式不但解決了散戶勞動力不足、技術力量相對薄弱等問題,而且科技育秧降低了育秧成本,提高了秧苗抗病能力,降低了自然風險。

“通過集中的工廠化育秧,比傳統育秧每畝要節省100元到150元,節本增效很明顯。”據介紹,今年全市落實早稻專業化集中育秧13.2萬畝,超額完成原定計劃(7萬畝)的188.6%。其中,集中育秧覆蓋全市22個鄉鎮(街道)的218 個村(社區),共有414個早稻集中育秧主體參與集中育秧,其中專業化服務組織7個、合作社7家、育插秧專業戶(公司)397個。414個早稻集中育秧主體育秧面積(大田)131823.5畝,佔全市早稻計劃種植面積的24.8%,其中拋秧74640.5畝、機插秧57183畝。7個專業化服務組織通過密室催芽、機械化基質覆盤、工廠化育秧等技術手段育秧2萬餘畝。

除了育秧工廠化,近年來,全市在種糧的各個環節大力倡導機械化,充分發動種糧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積極性,積極推廣“1+N”育供秧、水稻機插秧水肥一體簡易場地無盤育秧等新模式、新技術。為加強服務保障,今年安排專項資金350萬元,對參與早稻專業化集中育秧的各實施主體進行育秧和物資採購補助。同時,市農業農村局專門成立了6個糧食生產技術服務指導小組,分組、分片對全市有早稻生產任務的22個鄉鎮(街道)開展早稻生產技術服務及指導,為早稻生產保駕護航。

四月的溈水緩緩流淌,陽光下,河畔農機轟鳴,那些忙碌的身影,倒影在芬芳的春泥中,點綴著溈水春光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