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特种养殖户如何转型发展?

新大风歌


近期,不少特种养殖的养殖户都纷纷被通知以后不允许饲养野生动物了,特别是竹鼠、蛇、豪猪等多个品种。大家都想饲养一种成本不高,技术难度较低的品种,香猪成为了大家考虑的一个项目之一。下面我们介绍一下目前我国的四大香猪品种,供大家考虑:

中国香猪的主要品种

香猪的形成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了,经过多年的自繁自养,近亲交配,形成了不同的封锁群体。经数代连续下来的结果使致死、不利基因逐渐淘汰,增加了部分等位基因的频率,即增加了基因纯合程度,使小体型幸存下来。

1、宜北香猪,又叫做环江香猪。主要产于广西环江县的明伦、东兴、龙岩、驯乐及其相邻地区,以明伦所产的为最好。

宜北香猪有大、小两种体型。大体型者,成年猪的体重为70~80公斤,耳大下垂,嘴大略弯,颈薄身长,胸深而窄,背腰下凹,腹不拖地,四肢粗壮;小体型者,成年猪的体重为50~~70公斤,嘴短耳小,颈粗短,身短圆丰满,骨细,背腰较下凹,腹大拖地。

成年母香猪乳头5~6对,排列整齐。一般初情期120天左右,发情周期20天左右,发情持续期为5天左右。母香猪怀孕期为113天,初次产胎6只左右,以后每胎可达9只以上。

2、黔东南香猪,又叫做从江香猪。主要分布在地处九万大山的以从江为中心的宰便、加榜、刚边等乡镇以及相邻的高寒山区。

黔东南香猪身躯矮小,从前额到鼻盘平直,皱纹少、浅,不明显。耳朵小巧、较薄,两耳向前上方平伸,尖部稍垂。背部宽而微凹,腹部圆大,有的可触地。四肢短小,活动灵敏。毛多为黑色,皮薄肉嫩,适合于烤乳猪、腊香猪等。

母香猪初次发情一般在120日龄左右,发情周期20天左右,持续期5天左右。有乳头5~6对,初胎产仔较少,一般在5只左右,以后可逐步增多,胎产仔在8只以上。

3、七里香猪,又名巴马香猪。中心产区在广西河池巴马县的城关和田东、义圩一带,分布在凤凰、那桃、羌圩、朔良和田阳的玉凤等地。由于产地多在原来的七里区,故称七里香猪,群众多称为“芭蕉猪”。但是国内俗称其为巴马香猪。

成年巴马香猪一般体重在40公斤左右,身高50厘米左右,体长和胸围各100厘米左右。头轻小、嘴细长,从前额到鼻盘平而无明显皱纹,身小而薄,背腰稍凹,胸宽圆,腹部下垂,乳头为5~7对。那常养殖场正宗的巴马香猪毛色为两头黑、中间白,部分背部有少许黑斑,额头有一倒三角形白斑或白线。

巴马香猪胴体骨细,皮薄,脂肪洁白,肌肉鲜嫩,肌纤维细,出肉率较高,肉质香浓荤厚。

那常养殖场提醒养殖户,不少养殖场利用外观相似的特征将陆川猪当做巴马香猪销售,影响了成长后的肉质,两者最大的区别就是陆川猪背部的黑色连着尾部,而巴马香猪背上为白色或者只有黑斑,不会连体尾部。成年陆川猪将达到200斤以上,而成年巴马香猪不会超过50公斤,肉质区别也比较大。

4、藏香猪,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以及云南西北部等高原地区,又叫琵琶猪、蕨麻猪等。

藏香猪体小,嘴筒长而直,呈锥形。额面窄,额部皱纹少。耳小直立,向两侧平伸。体躯较短,胸较窄,背腰平直或微弓,腹线平,后躯比前躯高,臀部倾斜。鬃毛长而密,并延伸到背部。被毛为黑色,少数为棕色。

藏香猪是世界上少有的高原小型猪品种,能适应恶劣的高寒气候,可终年放牧,在严冬季节补充少量精料,管理比较粗放。藏香猪皮薄,出肉率高,瘦肉率可达52%以上。因此,较适合气候恶劣的地区饲养。

这4种香猪里,巴马香猪知名度最高,分布也比较广泛。环江香猪是饲养较长的品种,也受到不少人的欢迎。藏香猪抗寒能力较强,适合高原寒冷气候。那常香猪养殖场建议大家根据当地的环境和自身条件选择合适的品种。


砚子在乡村


据了解,当前部分地区特种养殖户们疫情发生后积极转型,或回归传统养殖,或尝试特色种植,实现了成功转型。全面“禁野”之下,这样做才能扭亏为盈!

“孔雀大王”改养鸡

在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王道金养殖蓝孔雀已经10年,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孔雀大王”。受疫情影响,当地政策规定如果饲养蓝孔雀作为观赏用是不受禁止的,如果作为食用,则禁止养殖销售。

“如果禁止食用,仅靠观赏市场很难支撑养殖产业的发展。”王道金介绍,思前想后,王道金决定带领周边孔雀养殖户回归传统养殖。

王道金用养孔雀的经验养鸡,为节约成本,他将原有孔雀孵化设备进行了改装。近日,王道金的第一批鸡苗进入孵化状态,按照预期,2000只土鸡将在端午节前后上市。

养蛇户转养鸭、养兔

在四川省德阳市罗江区万安镇太平村,周红梅的蛇养殖基地已经开始转型。“这里有3000多只小鸭子。疫情刚出来的时候,我就开始想着饲养家畜了,目前总共养了1万只小鸭子。”周红梅介绍。

在饲养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周红梅颇能未雨绸缪。“有了2003年的经验,感觉只要是这类病毒与野生动物有关系,养蛇是特殊的饲养行业,猜想可能会受到波及。即使疫情过了,今年蛇市场多半也很低迷。所以疫情刚出现后,我就开始转型。”除此之外,她还饲养了很多兔子。

广东河源:231位特种养殖户全部转型

据悉,河源受政策限制的特色养殖项目涉及贫困户231户785人,特色养殖项目包括竹鼠、蛇、果子狸、梅花鹿等,产值约675万元。

到3月30日止,231户特色养殖贫困户已全部实现转产,其中,135户转产养鸡,30户转产种植秀珍菇,15户转产养殖塘鲺鱼,15户入股肉鸽养殖项目,15户转为务工,11户转产投资入股,6户转产养羊、养牛、养猪等,4户转产腐竹加工、酿酒加工等。

在紫金县柏埔镇方湖村,疫情发生以来,扶贫工作队与镇、村干部第一时间向贫困户邓美兰讲解政策,将她家存栏的7头豪猪统一回收处理,按照市场价发放了1.4万元转产资金,并扶持她养殖了近50只土鸡。

受政策影响,东源县船塘镇凹头村4户17人贫困户合作养殖的358只竹鼠也第一时间进行了无害化填埋处置。为确保转产顺利进行,东源县给予了33280元转产补贴资金,帮扶单位也配置同等补贴。目前,3户贫困户鸡苗及饲料已经到位,1户贫困户已承包500平方米秀珍菇大棚,4万多袋菌包即将出菇,预计年收益可以达到10万元,确保贫困户不因转产而造成影响。

目前部分地方已开始出台政策引导支持特种养殖户进行转业转产。但是,如今形势下,特种养殖户已经不堪一击,转产转业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专注三农,洞察商机!三农洞察致力于为您分享农业道路上的致富商机、实用技术、市场趋势,关注我们,三农路上不迷路!


三农洞察


对于从事特种养殖业的朋友,因为本次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源头,舆论剑指野生动物,以及野生动物交易行为,虽然没有确切的证据,但众说纷纷。因此,全国各地的消费者将会越来越排斥野生和家养的特种动物,所以未来特种养殖行业将处于一个长期的低迷期场。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因为某种野生动物被指可能携带致病病毒,各地野生动物交易很快成为众矢之的。和当年非典疫情爆发后的遭遇一样,风头正劲的农村特种养殖业也再次“躺枪”。

农村特种养殖这次“躺枪”并非太意外。近年来,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各地农村特种养殖业快速发展,但不管是监管执法环节还是生产经营,都存在一些短板。

作为农民增收、贫困户脱贫的一项重要产业,农村特种养殖还要继续发展,但如果不补齐所有短板,消除隐患,这一产业有可能在自身壮大之前就失去了消费市场。那么,有关部门和机构该为特种养殖业做些什么?养殖户该如何调整发展策略、改进养殖方式?

那些有可能感染、携带致病病毒的野生动物,最好不要再饲养了,尽可能选择那些已经驯养成熟、被证实可以安全食用的品种。

在选择养殖品种的问题上一定要谨慎。按照国家现有政策和相关规定,可供人工驯养繁殖的野生动物品种繁多,但并非所有品种都适合规模养殖,特别是作为肉食动物养殖

野生动物的生理属性不同于家禽家畜,加之自然环境无法把控,这种粗放的养殖方式容易让动物染上致病病毒。所以,特种养殖户一定要实行全封闭式的圈养,严格做好圈舍消毒和动物的防疫工作,更不要让圈养动物与纯野生动物配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