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性善還是性惡?荀子的善惡論為何成為當時的眾矢之的?

作者:喬永勝


人之性善還是性惡?荀子的善惡論為何成為當時的眾矢之的?


人之性善還是性惡,這是一個困擾人們千年的問題。但一涉及這個哲學命題,在中國首先想到的就是荀子,是他在中國最早提出這個課題,並一直延續到現在。

荀子生活在戰國末期,諸侯紛爭、百家爭鳴的時代,他的儒學思想逐漸發展衍生為法家思想,最終由其弟子在秦國的統一中得到實踐。在漫長的中國政治生活中,人性在陽儒陰法,“潛規則”與制度體制的對抗中痛苦地掙扎著,直到現在還是一個“無解”的悖論。


人之性善還是性惡?荀子的善惡論為何成為當時的眾矢之的?


(一)起勢

我在懷想荀子的人生歷程時,更多的是想這個人物的結局。想當初,他提出人性惡之始,就被許多人視為異端,更為統治者所難容。

而這樣一個人,在戰亂頻仍,殺人如同碾死一隻螞蟻般容易的戰國時期,卻最終壽終正寢。那麼,又是怎樣的一種觸媒引發了他對人生源起的探討呢?

戰國在中國歷史上是個言不盡痛苦、訴不盡滄桑的時代,那年月諸侯爭霸、戰爭蜂起,中華版圖在各路諸侯爭演主角的搶奪中,不斷重新進行劃分,廣大勞動人民生靈塗炭、賤若螻蟻。

不絕如縷的諸侯大戰,動輒血流漂櫓、白骨遺野,陣亡以數十萬計的戰役比比皆是。

在荀子老家附近發生的長平之戰,趙軍被秦軍坑殺的戰俘就達四十餘萬。面對戰爭這臺“絞肉機”的高速運轉,善良的人們開始對生與死、善與惡進行思考。


人之性善還是性惡?荀子的善惡論為何成為當時的眾矢之的?


(二)出道

荀子的一生,是在講學與輔政之間不斷地完善自己的理論的。

十五歲時,他從趙國遊學到齊國,目睹齊威王禮賢下士,善待英才,就待了下來。後來,當他看到齊閔王在滅宋後驕傲自大,不聽勸諫的狂妄,就外出到楚國講學。

等到齊襄王即位,荀子又被請回齊國,被三次推為祭酒(年高望重者)。

在齊國,他把稷下學宮當作自己傳道授業的舞臺,一邊同各個學派的學者進行學術交流和討論,在思想上進行碰撞,不斷豐富和完善自己的學說;一邊在遊學過程中,與統治者們進行直接的面對面的探討。

在范雎相秦期間(公元前266年—前255年),荀子受秦昭王的約見來到了秦國,看到秦國經過幾代君主的勵精圖治,政治、經濟、軍事等都有了一定的積累,深表讚賞。

他說秦國地處關西“形勝”之地、“百姓樸”、“百吏肅然”、士大夫“明通而公”、朝廷“聽決百事不留”,治理的非常好。然而,他說秦國實行法治,儒家思想在這裡行不通,也就不需要他這種人留下來,就又回到了齊國。

其實,他在秦國的政治活動中,看到秦國外表的整肅背後,隱藏著德化的嚴重不足。人們為了功利而拼命,全然不顧惜自己和別人的生命。人民在峻法的威壓下,積蓄著一種難以抒解的鬱氣。

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秦國軍隊在兼併六國的過程中,會不斷地製造聳人聽聞的大屠殺。而這種血與火的殺戮,並沒有使六國人民產生畏懼,而是不斷演繹了諸如荊軻刺秦王、張良大椎擊秦王等故事。


人之性善還是性惡?荀子的善惡論為何成為當時的眾矢之的?


(三)成說

面對戰國時期這種分崩離析、開疆裂土難以休止的局面,作為一代大儒,荀子想讓自己的學說起到匡正人心、辨析正誤的作用,也就是發揮理論的導向功能。

於是,當齊國有人在朝廷說荀子的壞話時,荀子徑直去了楚國,在那裡他受楚春申君之用,做了蘭陵縣令,開始邊理政經濟、邊著書立說的實踐。

在蘭陵,他推行“平政愛民”的政治策略,提出“強本而節用”,“輕徭薄賦”等主張,鼓勵農民興修水利,做大養殖業,活躍商業,想方設法增加農民收入,減輕農民負擔。他注重任用賢人。要求官吏勤政廉潔,守法自律,民眾各就其位,商人不欺不詐,農民盡力耕作。

一時當地政通人和,農業發展、商業振興,為蘭陵經濟的發展和以後的繁盛,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和人文基礎。

在《致仕》篇裡,荀子說“今是土之生五穀也,人善治之,則畝數盆,一歲而再獲之”。“故近者歌謳而樂之,遠者竭蹶而趨之,四海之內若一家,通達之屬莫不從服”。

在蘭陵這塊小“試驗田”的成功實踐,使荀子對自己的政治主張有了堅強的信心,也使他的聲名響譽各國。

從此,蘭陵成了四方學子慕名求學的地方,其中做出成就的就有法家代表人韓非、秦國丞相李斯等人。


人之性善還是性惡?荀子的善惡論為何成為當時的眾矢之的?


(四)證偽

在蘭陵的蒼山學館裡,荀子用身邊的典型案例展開了宣講。

七國的連年征戰、諸侯間的合縱連橫、君主們的貪婪恣情、士大夫的朝秦暮楚、黎民百姓的屍橫遍野,哪一場流血的戰爭不是陰謀和術勢的野合?各家學說是文以亂心、各國武力是彼消此長,社會已經到了是非曲直和人倫教養喪失殆盡的時代。

於是,在解決社會危機和人性危機的關鍵時候,荀子超越了孔孟的敦言懿德,毅然提出了專論人性善惡、榮恥的課題,不能不說是在烽煙未盡之時,讓人躲開內耗和狂熱,來冷靜審定自己的站立點和道德良心。那就要撥開現實的迷霧,清醒地看待時下的人與社會。

到底是惡劣的社會環境迷失了人心、泯滅了人性,還是激盪的人心、膨脹的人性破壞了理想社會?

然而,這個課題註定是無解的。

因為虛偽的統治者奉行的始終是正面的教誨,他們要的是南面垂拱,即使他的理論是正確的,也不會拿來就用,而是堅持陰法而陽儒,偽飾著自己那一套騙人的說教。


人之性善還是性惡?荀子的善惡論為何成為當時的眾矢之的?


而浸染了學究氣的知識分子也不屑於明目張膽地贊成他的主張,他們寧願在枯黃的油燈下輾轉吟誦那些經典的話語,然後在給君主們的上書裡添油加醋地裝裱些冠冕堂皇的字句,在公開的場合裡再大肆宣揚儒家的君臣父子、禮儀秩序,貶抑荀子的學說。

我常常想,為什麼社會倡導的規則和人們私下裡遵奉的“潛規則”一直並行不悖,為什麼人們不敢堂而皇之地承認自己的不是,為什麼長期以來的批評與自我批評就是開展不起來,都因為人是一個偽善的族群。

而荀子早早就揭開了這個“潘多拉”盒子,他把每個人心中的“小”都揭露無遺。他把人性看的太透了。

於是,從統治者到知識分子都不喜歡他,繼而把他置於學術的旁路。但現實的殘酷是難於掩蓋的,欲蓋彌彰的效果隨處可見。

因此,荀子揹負著罵名卻把中國文化看的通透,他用一種直面的坦蕩,給了偽善者們當頭棒喝,也讓更多的人對人世間多了一種警惕。

當社會在發展、人性在改良時,我們卻依然可以聽到對人性善惡的討論不絕於耳。

而這一切都是因為荀子最早把這個話題提了出來,他的思想永遠走到了人群的最前面,而他陽光下的影子卻遮擋了那些為著名利而奔波前進的人。


人之性善還是性惡?荀子的善惡論為何成為當時的眾矢之的?


【作者簡介】喬永勝,一位致力於用心讀史,檢視歷史人物的寫作者。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

推薦:

挑唆?引誘?惑亂?讀懂《紅樓夢》裡的小人物茗煙,令人心悸

孔子之子是尊稱,那麼戲子的子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