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華:什麼樣的依戀,能帶來幸福的晚年生活

年輕的朋友們,當我們感受到父母之間關係好像有點僵了、冷了,這個時候千萬不要猶豫。因為我們愛他們就要做他們之間愛的信使,引導老爸老媽去接收和理解對方的需求和願望,我們甚至要主動積極的創造機會,鼓勵他們向對方表達他們的心意,感謝對方的愛與支持。

7月初的一天,一個特別好的朋友突然給我打電話求助:“我快急死了,現在正在回家的路上。我老爸八十幾歲的人了,突然打電話說‘我再也過不下去了,必須跟你媽分開,我還想多活幾年’。你快給我支支招,我回去之後我應該從哪裡下手幫助他們?”


王大華:什麼樣的依戀,能帶來幸福的晚年生活


因為我是做老年心理學研究的,所以時常會有朋友把我當成傾訴和求助的對象。這樣我也瞭解到了很多真實的、生動的老年夫妻們相處的故事。


這一對老夫妻他們之間的矛盾和隔閡由來已久。在他們剛開始婚姻生活的時候,由於各自成長的家庭條件、生活的環境,還有各自的性格特點上差異比較大,所以就埋下了矛盾的種子。在相處的六十年的時間裡面,矛盾沒有得到化解,一直就這樣淤積下來。


我的朋友特別不理解的一件事情是: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兒女們也孝順,都已經過了一輩子了,還有什麼不能湊合的?還有必要鬧分手嗎?他問了我一個很多人可能都存在的疑問:“這麼大年紀的人,他們真的還有強烈的情感需求嗎?”


我學過的發展心理學和我所從事的老年夫妻依戀研究,讓我給了他一個肯定的回答:是的!人在一生當中都有強烈的情感需求,我們希望和其他人發生情感的連接。


大概在我們出生後的8個月開始,我們好像有一種天然的傾向表現出來,想要和另一個人建立起強烈的情感連結,這就是心理學裡的“依戀”。


小時候我們依戀的對象是爸爸媽媽或者照料者;進入成年的世界,我們很容易在戀愛關係和婚姻關係當中繼續看到依戀的存在。不管是年輕人還是老年人,如果在婚姻關係當中表現出來安全的依戀,那麼他們也常常很容易收穫甜蜜美滿的感情生活。


王大華:什麼樣的依戀,能帶來幸福的晚年生活


那麼,到底什麼是安全的依戀呢?


心理學認為依戀本質上講是對自我在愛裡的認知,這個愛的認知包括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的認知是你需要回答,在這個關係當中我是不是值得對方擁有,我是不是可愛的?


第二個方面的認知是你需要回答,對方是不是有能力給予我所需要的愛?如果在這兩個問題上,你的回答都是積極肯定的,那麼你的依戀就處於第一個象限,你是一個安全依戀的人。你和他人容易保持親密感,而且你覺得彼此的互相依賴是讓你很舒服的一件事情,你不怕孤獨,你也不怕受到對方的排斥。


相比而言,另外的三個象限描述的就是多多少少帶有不安全依戀的表現,要麼是因為覺得自己不可愛,不值得對方擁有;要麼就是覺得對方不可信賴,給不了自己想要的愛。當然這是在理論上的描述,理解起來比較抽象。那麼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有沒有辦法從行為上看到安全依戀人的特點呢?


我們邀請成對的老年夫妻來到我們的實驗室,請他們現場進行一些討論,就他們日常生活當中容易發生爭論的話題來嘗試達成一致。


他們的溝通方式可以分成三種類型:


第一種是建設型,即,積極主動表達自己的觀點,以尋求問題解決為導向;


第二種叫破壞型,表現為壓制和控制對方,以要求對方屈服於自己的觀點為導向;


第三種是迴避衝突型,對於分歧和衝突,採取的是迴避和不正面交流的方式。


王大華:什麼樣的依戀,能帶來幸福的晚年生活


大家可以猜測一下,在我們研究的老年夫妻樣本中,一個安全依戀的老人,他和配偶的溝通方式最明顯的特點是什麼呢?答案已經顯示在屏幕上,就是B:他們會有更少的破壞型溝通。


反過來說,如果在夫妻之間,如果一方表現出來非常強勢和控制,喜歡用敵意和否定的態度,或者貶低和蔑視的方式對待對方,那麼其實背後折射出來的是他們內在的依戀的不安全感。


我所研究的對象是已經一起風風雨雨四五十年的老夫妻,那麼我就想,能一路走過來的老夫妻是不是都會有更安全的依戀呢?


王大華:什麼樣的依戀,能帶來幸福的晚年生活


我們根據200對老年夫妻在依戀問卷上的分數進行了類型的匹配,發現38%的夫妻是雙方都安全依戀,35%的夫妻是隻有一方安全依戀,27%的夫妻是雙方的依戀都不安全。這個結果其實是出乎我的意料,我以為會有更多的夫妻是因為彼此真正的親密和關愛在一起。看來,在這一輩的老年夫妻當中,有其他複雜的因素在維繫著他們的婚姻。


接著我們考察了這些不同類型的夫妻的婚姻滿意度是否有差異呢?星星的數量代表他們的幸福指數,我們不難看到雙方都是安全依戀的夫妻,他們的婚姻滿意度是最高的,雙方都不安全的,婚姻滿意度是最低的。因此我們得到結論:能夠一起走到老不必然都是依戀安全的人,但是依戀安全的人一定擁有最幸福的婚姻。


王大華:什麼樣的依戀,能帶來幸福的晚年生活


不管您現在是什麼年紀,如果您也渴望有幸福的婚姻,那麼首先我們需要省察一下自己,問兩個問題:我是值得對方擁有的愛人嗎?對方是值得我託付,能夠給予我愛的人嗎?另外,對於年輕的朋友們,在關心父母的生活質量的時候,除了他們的吃喝玩樂,我們還可以再加深我們的關注內容,去留意他們情感上的需求。


進入到老年,我們的生理、心理、身體或者是社會的功能會出現一些喪失,那麼我們也產生了一個問題:年齡是不是也會帶來依戀安全感的變化呢?


王大華:什麼樣的依戀,能帶來幸福的晚年生活


我們嘗試去回答這個問題,在這個圖上呈現的是持續四年的追蹤研究結果,有230位老年人參與了連續三次的測量。


圖中下面的三條曲線代表的是他們依戀的分數,粉色的線代表的是依戀安全分數,藍色和橙色代表的是兩個不安全的依戀分數。我們發現三次測量有一些波動,但是初始點和結束點的分數基本是持平的。這就是說,時間本身不必然帶來依戀分數的明顯變化,但是它可能因為老人經歷的生活事件而發生波動。


我們的數據顯示,健康水平會引發依戀安全感的改變。總體上來說,如果因為老人他覺得自己健康狀況下降的話,他的依戀安全感也會隨之下降。


前面提到的這一對老夫妻就是例子:老爺子最近幾年明顯的覺得自己身體健康狀況下降了,除了頻繁的求醫問藥之外,他對自己老伴的態度也有明顯的變化。他特別不喜歡老伴在社區裡表現出活躍的社交,尤其不能包容的是老伴兒和過去的異性同事打招呼。他覺得這是妻子變心了,不關心自己,甚至他認為是妻子在故意的氣自己。


當然,在我們的數據當中,也發現依戀安全感的保護性因素,那就是老伴的溫暖支持。


王大華:什麼樣的依戀,能帶來幸福的晚年生活


幾年前在我的課堂裡,我邀請了一對恩愛的老夫妻給我的學生們分享他們一生當中愛情越過越甜蜜的秘訣。在他們分享的尾聲,他們吐露了一個令我們所有人都非常震驚的一個事情。


他們唯一的女兒在二十年前,因為一種嚴重的疾病離開了他們。叔叔對我們說:“我們感謝我們女兒的離開,因為她的離開,我們夫妻倆的感情變得更加的濃厚;因為我們女兒的離開,我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轉變,我們經歷了以前從未體驗過的美好。如果我們的女兒在天上看著我們,她一定為我們高興,也會為我們祝福的。”


叔叔耳朵不好,阿姨眼睛也幾乎失明,但是這並不妨礙他們一起出入,到處旅行。每到一處,叔叔會寫詩留念,阿姨是最忠實的聽眾和粉絲;阿姨喜歡穿漂亮衣服,叔叔隨時會拿出相機為老伴拍下美麗的妝容。


在這一對平凡老夫妻的恩愛故事當中,我真正體會到了什麼是在風雨當中彼此扶持,夫妻之間彼此的造就。


王大華:什麼樣的依戀,能帶來幸福的晚年生活


因此,我們的結論是:時間本身可能並不會帶來戀安全感的上升或者下降,但經歷的生活事件,比如健康狀況的變化會引發波動;然而如果有溫暖的配偶支持,那麼我們依然可以保持較好的依戀安全感。


老年朋友們,我們可能會因為跟老伴在一起時間久了就感受不到對方的好了。那麼如果我們依然想要不斷的感受到婚姻中的溫情,我們應該從現在變得敏感一點,仔細的去留意和觀察老伴兒,如何在日常的生活中,點滴的關心著自己;我們也可以時常去回憶一起走過來的風風雨雨中,我們和老伴之間同甘共苦的每個瞬間,這都有助於我們保持良好的依戀安全感。


年輕的朋友們,當我們感受到父母之間關係好像有點僵了、冷了,這個時候千萬不要猶豫。因為我們愛他們就要做他們之間愛的信使,引導老爸老媽去接收和理解對方的需求和願望,我們甚至要主動積極的創造機會,鼓勵他們向對方表達他們的心意,感謝對方的愛與支持。


在一起四五十年的老夫妻真的如坊間所說:握著你的手,就像我的左手握右手沒感覺了嗎?


王大華:什麼樣的依戀,能帶來幸福的晚年生活


我們用量化的方法考察了依戀分數對夫妻雙方的婚姻滿意度的預測情況,藍色的部分代表丈夫的數據,紅色的部分代表妻子的數據。


我們首先看到的是不管是丈夫還是妻子,如果自己依戀的安全分數更高或不安全分數更低,那麼自己的婚姻滿意度會更好,但是同時我們也看到了老年夫妻之間有一個交互的影響。


丈夫如果在老伴向自己表達愛意或者需要回應愛意的時候,採取冷淡的、不愛理睬的或者甚至迴避的方式,妻子就會感受到婚姻滿意度的下降;而妻子如果總是擔心丈夫不夠愛自己,總是希望丈夫去表達‘我愛你’,那麼這對丈夫也是一個壓力,會降低他的婚姻滿意度。所以在老年夫妻,我們的互動也是男女有別,我們在愛的體驗當中需要注意一些‘禁忌’。


說到愛的互動,我們進一步的考察了溝通方式和婚姻滿意度之間的關係。


王大華:什麼樣的依戀,能帶來幸福的晚年生活


普遍的關於年輕人的研究發現,不管是丈夫還是妻子,如果採用建設性的溝通方式,都會有助於雙方的婚姻滿意度的提升。


而我們的老年樣本卻看到,如果妻子非常積極主動的去表達、主動的去尋求問題解決,對丈夫反而是一個負面作用,他會覺得不開心。而妻子如果在面臨衝突的時候,採取迴避、不正面與丈夫去發生爭執的溝通方式,則會讓丈夫感覺很好。這樣的男女有別模式,可能反映出這一輩老年夫妻的溝通模式上,有歷史和文化留下的烙印,他們可能更持守一些傳統的‘男主外、女主內’或者"男尊女卑"這樣的觀念。


王大華:什麼樣的依戀,能帶來幸福的晚年生活


因此我們得到的結論是:老人的依戀和溝通方式的確會對婚姻滿意度產生影響,而且男女有別,其背後可能折射出來的是時代和文化的烙印。


所以年輕的朋友們,當我們去關心父母的情感需求,關心他們夫妻之間的愛意表達時,千萬不要武斷的把年輕人認為浪漫美好的方式套用在父母身上。


過情人節、鮮花、巧克力,這是年輕人覺得舒服合適的表達方式,但是否適合出生在四五十年代或者更早年代的長輩們,這是一個問號。與其如此,不如帶著一顆安靜的心來到父母的面前,去聆聽他們的心理歷程,探索他們出生與成長的時代如何塑造他們的人生觀和夢想,如何影響他們的婚姻觀和溝通模式?這樣,我們才有可能真正的發現彌補他們之間情感的辦法,或者才有可能找到的一個契機催化他們之間的親密感。


回到剛剛開始講到的那一對老夫妻,考慮到他們之間的隔膜是從年輕的時候就開始的,歷經六十年了,而現在老爺子發出了決裂的最後通牒,面臨這樣的局面,大家可以預測一下他們的夫妻感情還可能挽回嗎?關係還可能好轉嗎?


王大華:什麼樣的依戀,能帶來幸福的晚年生活


我的答案當然是:yes,因為發展心理學告訴我們一個基本的規律:人的一生都存在著可塑性,任何年齡的人都有改變可能性,只要我們能夠打破一些固有的框框條條,願意去學習和嘗試新的體驗和辦法。


幾天前我的朋友給我發微信,更加深了我的這個信念。他告訴我說:“昨天下午,老爸好像突然醒悟了,跟兒女們說: ‘我這幾年這樣鬧騰,既對不起老伴,也對子女是不公平的,我要好好的反省,我決不再鬧了,我要為我以後的生活找到更有意義的事情去做。”因此對這一對老夫妻的關係,我有滿滿的信心去期待更好的結果。


不過就在此時,我的腦海裡也浮現出一個印象深刻的相反案例。去年的秋天,一位不速之客來到了我的辦公室,85歲的老爺子向我傾訴了他一生當中的婚姻的遺憾。從年輕時候結婚開始,他對老伴文化水平低這件事就耿耿於懷,一直到現在,夫妻共同生活了六十年了,依然不能釋懷。他說:“我和老伴之間從來沒有體驗過人們傳說的那種親密的、甜蜜的情感,更談不上我們在一起有什麼共同的精神追求和情感共鳴。”因此他非常的苦惱。我問他:“叔叔您生活當中是不是覺得非常的不開心,非常的痛苦?”他說:“那倒也不是,我和兒孫們的感情還不錯,更重要的是,我的生活是非常充實的。我喜歡寫作,已經寫了不少的文章,我現在正在寫我自己的傳記。”


王大華:什麼樣的依戀,能帶來幸福的晚年生活


因此,在這裡我們就能看到,老年人的幸福生活建立在兩塊基石上:一個是有人愛,如果是有配偶的話,最核心的愛當然是來自老伴;另一個是有事做。如果嚐盡了所有的努力,在婚姻當中仍然不能收穫安全的依戀和情感的滿足,那麼老年朋友可以去擴展與其他人之間的情感連接,同時更為重要的是將自己的興趣和才能發揮出來,去體驗和收穫價值感與成就感,這也是快樂的一個重要來源。


王大華:什麼樣的依戀,能帶來幸福的晚年生活


最後我想說,如果今天我跟大家分享的關於老年人親密感的需求和夫妻互動的一些特點,更新了您關於老年夫妻之間愛的一些認知,那麼請您繼續往前走一步,將這點觀點落實到生活實踐當中。幫助長輩們體驗到依戀的安全感,讓婚姻成為他們晚年幸福生活的加分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