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徐聲漢教授——系列故事14(張國榮跳樓)

轉眼間和大家分享了很多精神科老故事,沒有一一回復大家的留言!接下來時間裡,還會陸續給大家推出精神科珍藏系列。特殊說明:文章由《王祖承精神世界》公眾號首發,公眾號運營者陳醫生,也是我的師弟已授權在本號繼續以原創形式刊發(如平臺有疑問,請與本人及上述公眾號負責人聯繫)。目的為讓更多人瞭解精神醫學,瞭解精神世界!

希有助!

2003年春天香港演藝人員張國榮突然墜樓身亡

精神科徐聲漢教授——系列故事14(張國榮跳樓)

2003年春天,全球注視的焦點集中在美英對伊拉克的戰爭時,中國也爆出了一個不大的衝擊波。4月1日香港演藝人員張國榮突然墜樓身亡,震動了一些人。

此後,有人也動起輕生自殺的念頭,一時間,類似事件在香港及國內各地接踵而至。挽救將於高空墜樓者的場景在電視中頻頻亮相。有經搶救獲成功者,也有失敗者而讓公眾親眼目睹那人自毀生命的悲慘時刻。從畫面和介紹中有精神病人;還有惡作劇的觀眾,面對高樓上的“尋死者”起鬨,呼叫;跳下來,有膽量!且這類的“新聞”也沒有被爾後突如其來的全國SARS爆發的軒然大波所淹沒,其氣勢和持續時間都達到了十分可觀的程度。

報刊披露,張國榮的偶像崇拜者認為他死了,活著還有什麼意思,採取了類似“殉情”的自殺。在香港僅短短9個小時之內,便有6個人選擇以跳樓來結束自己的生命。上海、南京等城市都連發輕生事件。我心理門診中有抑鬱情緒者也表示想學張國榮的辦法。

自殺

精神科徐聲漢教授——系列故事14(張國榮跳樓)

據西方學者研究,歷史進入現代社會以後,自殺則成為一種社會病。

在發達國家,自殺在十大死亡原因中名列前茅。從1995年開始,我國專門針對自殺的調查顯示:全國每年平均有28.7萬人死於自殺,200萬人自殺未遂,平均自殺率為23/10萬,自殺死亡率佔全部死亡人數的3.6%,它已成為繼腦血管疾病、支氣管炎和慢性肺氣腫、肝癌、肺炎之後的第5大死亡原因。

究底人為什麼自殺

其機理,雖有了一些研究結果,但其謎團可說尚未全破。

精神科徐聲漢教授——系列故事14(張國榮跳樓)

從大的範圍考查,社會學和心理學家們都考慮:心理障礙和精神疾病、天象季節因素、情緒感染和模仿效應,以及社會因素。

其中,社會因素範圍甚廣,凡不能從前面諸因素中找出問題的,都應從社會原因中探求。如這年稍後自殺的韓國與政治有聯繫的大亨鄭某人,那是事業深陷絕境而採取的“一了百了”的解脫,就屬社會原因。

從精神科醫生的觀點,心理障礙和疾病,應予極大的重視。天象和氣候可導致正常人或病態者的情緒波動,所謂季節性抑鬱症那是在冬天裡日照不足、松果體分泌過多而致的抑鬱症病情加重,無病者雖也有“悲秋”的情緒抑鬱,但其程度較輕,不至於去自殺。

模仿效應和情緒感染而去自殺的還應從其自身內因方面去探求原因。也許他們是林黛玉樣的多愁善感者、其性格素質有問題,碰到點外因而導致輕生的。精神醫學資料,精神障礙所致自殺,其死亡率在整個人群自然死亡率中佔有很高的比例。

精神科徐聲漢教授——系列故事14(張國榮跳樓)

自殺是可以預防的

那就是防治其潛在的心理疾病。國外自殺,以抑鬱症屬首位。抑鬱症導致的心靈痛苦一點也不亞於軀體疾病所致的痛苦。張國榮當屬這種情況。

國外最常見的與自殺有關的精神疾病是情感性精神障礙、酒中毒及人格障礙;而我國及日本,精神分裂症除因情緒抑鬱而消極自殺外,還可因妄想而逃避被害,幻覺(命令性幻聽)或奇特思維導致自毀生命。

我們醫院在1970年曾有一引起轟動的例子,是個精神分裂症病人,有迫害妄想。一天上午偷逃出病室,發現後工作人員去追,越追越逃,逃至後院被圍牆阻住,無處可逃,就向鍋爐大煙囪沿鐵梯往上爬直登頂上,站在一塊磚厚的壁上兜圈子,煙囪的高度與附近六層樓房相當,像一座沒有圍欄的跳傘塔,引來周圍觀看。為把他弄下來費了好大力,向他喊活更使他緊張,把手拿的紅寶書(《毛主席語錄》)高舉,大呼口號,一副行將就義的樣子,根本不聽勸導。最後準備人上去抓他下來,此時屋面上已佈滿了棉被,地上鋪了厚厚的棕墊,又至市建工程隊借來了安全網拉開,病人一看這局勢,將頭插入煙囪口一個前翻人從煙囪洞中下落,因積灰很厚,又鋪了棉被,故未受傷,只是成了個灰人。事後他告知,他不想死,是要逃,逃避迫害,看我們都張開了天羅地網故他只好鑽洞逃了,其行為是受妄想支配。那個年代我院住院死亡中,自殺佔16.1%,其中精神分裂症位居第一。


精神科徐聲漢教授——系列故事14(張國榮跳樓)

具體措施

預防自殺是全社會的責任,實際工作中也創造了一些方法,採取了一些措施。

1953年英國倡導電話諮詢服務,開展防止自殺運動;1957年美國開設“自殺預防中心”,對自殺未遂者進行治療和生活指導。經過實踐、研究,形成了一門“自殺學”的學科。這對防止抑鬱症等心理疾病導致的自殺行為應該說是有成效的。我國許多城市都設有“心理熱線”及“危機解救中心”。南京的資深精神醫學專家翟書濤並從中開展研究。

自殺問題應該會更有效的防範。

類似張國榮自殺的“名人效應”,國內外都經常發生,臺灣三毛的自殺也有類似情況,英國王妃戴安娜車禍身亡之後,也有過一陣自殺潮。歌德的《少年維特的煩惱》發表時也引發了社會上一些人自殺,被稱為“維特效應”,我文章的題目是套來的,這類名人效應可以影響很廣,張國榮效應不止波及年輕人,我看一個老太,68歲,她稱:想學張國榮,他有勇氣,解決問題乾脆,但苦於她家附近沒有一幢高樓。後她來上海兒子家,附近有了高樓,但經治療病好了,就再也不想死,因而重要的是積極治療。

精神科徐聲漢教授——系列故事14(張國榮跳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