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質疑武松打虎的可能性,三分鐘?又不是打貓,怎麼就成英雄了


有人質疑武松打虎的可能性,三分鐘?又不是打貓,怎麼就成英雄了


水滸傳裡不乏英雄,更不乏打虎英雄。景陽崗上,武松醉酒打虎,一打成名,名利雙收,成為人生贏家。李逵也殺過虎,而且一殺就是四隻,但殺虎的過程伴隨著失親之痛,一把鼻涕一把淚的送走了原本可以享福的老母親。解珍解寶也獵過虎,其方法用的是他們平日裡常用的獵虎之計。


作者在幾位打虎英雄的描述上,用了三個不同的字,分別是“打”、“殺”和“獵”。從這三個字,我們可以分析出,一般“打”通常都是赤手空拳,“殺”表明手中有利器,比如刀劍斧頭等銳器,而“獵”凸顯的是用計謀獲取。


有人質疑武松打虎的可能性,三分鐘?又不是打貓,怎麼就成英雄了


從三個字的簡單釋義上,可以簡單推測出,作者對這三位打虎英雄在描述上的輕重緩急,武松排第一,李逵次之,解珍解寶為第三。


那麼,武松打虎為何不僅一戰成名,而且還流芳百世呢?這與武松在小說中的形象有重要關係,而且這個英雄形象,作者塑造的很成功。


有人質疑武松打虎的可能性,三分鐘?又不是打貓,怎麼就成英雄了


在近代史上有一個學者,曾對武松打虎產生過質疑,他說武松打虎完全不可信。小說中寫武松打虎用的是拳頭,而且是一隻手把老虎的頭按在地下,另一隻手握緊拳頭,猛錘,然後老虎就這樣被錘死了。


如果有人現在對你這樣說,你也會認為這純屬無稽之談,摁一隻貓還差不多,老虎的爪子難道是吃素的?武松打虎的方法不僅不具備可操作性,而且完全是一種危險行為。


有人質疑武松打虎的可能性,三分鐘?又不是打貓,怎麼就成英雄了

但是武松在小說中就這樣打死了一隻老虎,這實際上涉及到一個創作上的真假手法。武松打虎的方法是不真實,但“假”得很動人。通過打虎這一行為,將武松的藝術生命力拔高到一個不可超越的層次。


所謂英雄,並不是不識人間煙火,他也是從人間走向神壇,一不小心還會從神壇跌落,無奈又重返人間。這樣的過程與武松跌宕起伏的人生境遇如出一轍。


有人質疑武松打虎的可能性,三分鐘?又不是打貓,怎麼就成英雄了


武松在柴進處呆不下去了,打算去陽崗縣投靠哥哥,這時他只是一個無名小卒,無名無份。英雄之所以被人崇拜,最重要的在於他做了絕大多數人無法做到的事,從而被人崇拜,成為人們心中的精神領袖。


武松要想出人頭地,成就一番大業,他必須得做一件驚天地泣鬼神的大事。到了景陽崗,終於機會來了,但這個機會不是他等來的,純屬偶遇。我們常說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這話對武松也適用。


有人質疑武松打虎的可能性,三分鐘?又不是打貓,怎麼就成英雄了


武松性格中有一個特點就是倔強和固執,而且倔強得像個孩子。你讓我往東,偏不,你不讓我喝酒,我就喝,不讓我喝多,我就喝十八碗。他不僅不聽人勸,而且固執得像一塊石頭。這樣的人,在現實生活中很容易吃虧。


接著武松吃虧的機會就來了,喝多了不聽勸,哭著喊著要過崗。好了,這一走,真遇到大蟲了。可是在這種時候,他想得是,我若回去,豈不是要遭店家恥笑。這就是英雄與政治家的區別,當年項羽在咸陽郊外擺一桌“鴻門宴”,劉邦見勢不妙,拔腿就跑,美其名曰,成大事者不拘小節。但英難不能跑啊,關鍵時刻英雄都是衝在最前面的,在他們的腦子裡,沒有“後退”這兩個字,古今都一樣。


有人質疑武松打虎的可能性,三分鐘?又不是打貓,怎麼就成英雄了


決不後退的武松,一步步把自己送入“虎口”。走了一段路,發現沒有老虎,心裡暗喜,正打算小睡片刻,突然一陣風颳過,一隻吊睛白額大虎出現在眼前。


在打虎過程中,他的心理鬥爭也很激烈。先是拿起隨手的哨棒,結果一下子打斷了,心想這下完了,他有點驚惶失措,但是英雄嘛,總是置於死地而後生,橫下一條心,打算與老虎拼個你死我活。


有人質疑武松打虎的可能性,三分鐘?又不是打貓,怎麼就成英雄了


武松把老虎打死用了多長時間,從小說描述中的“五七十拳”來計算,以兩秒一拳的速度,六七十拳也就是3分鐘不到,老虎就被打死了,這的確很誇張。


這也再次證明,作者在創作上考慮更多的是塑造武松這個超級英雄的形象。金聖嘆說武松是個“神人”,他的“神性”就是在打虎這件事上實現的。他的膽識、勇氣、倔強與剛強,都是異於常人的,可以說,一隻老虎把武松推上了神壇。


有人質疑武松打虎的可能性,三分鐘?又不是打貓,怎麼就成英雄了


話說李逵也殺了四隻老虎,怎麼讀者對其無感。金聖嘆在評李逵殺虎時說,寫武松打虎已是難事,又寫出李逵連殺四虎,若要李逵學武松一毫,李逵不能,若要武松學李逵一毫,武松亦不敢。各自興奇作怪,出妙入神,筆墨之能,於斯竭矣。


金聖嘆看出了作者的用心,即李逵殺虎與武松打虎的異同。雖然李逵殺虎比武松打虎更有可信度,但是讀者和作者有默契,就是通過假定的想象,用超出常規的辦法,體驗英雄的非常規內心,關鍵是在殺虎的過程中,人物內心有什麼 超出常規的變動。


有人質疑武松打虎的可能性,三分鐘?又不是打貓,怎麼就成英雄了


李逵一連殺四虎,他的內心只有仇恨,為了報殺母之仇,而武松的是由一個凡人被逼到了一個神人的位置。


武松打虎並非出於為民除害,而是由於他犯了錯,不相信群眾,要面子,打死老虎之後,又擔心再來一隻,要乘早先溜。他具有英雄的體力和勇氣,但他的心理活動過程完全是凡人的。


有人質疑武松打虎的可能性,三分鐘?又不是打貓,怎麼就成英雄了


經過打虎這樣的情節,我們會同時發現在偉大的武松心裡,還住著一個渺小的武松,兩個武松互相矛盾,又水乳交融,武松的形象更加立體了。但是李逵就不一樣了,不管他殺幾隻虎,李逵還是之前的那個李逵,沒有變化。


馬克思說,人不僅通過思維,而且以全部感覺在對象世界中肯定自己。對於英勇與平凡單從抽象的概念理解是不夠的,而文學作品恰好給予讀者一種感性的體悟。讀者在打虎英雄身上證實,人類不可戰勝的一面,並將這種審美體驗置於同科學和道德一樣的重要地位。


有人質疑武松打虎的可能性,三分鐘?又不是打貓,怎麼就成英雄了


武松打虎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以武松為代表的英雄形象的出現,標誌著中國古典英雄傳奇對於英雄的理解達到一個新的高度,他可以被神化,但也有凡人的一面,他並不是高高在上不可侵犯的,他也會從神壇跌落,四處逃竄。


在野獸面前,武松的發揮超於常人,那麼在美女面前,武松又是怎樣的呢?這就得問潘金蓮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