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瓊海的潭門鎮,南海被稱“祖宗海”,600多年的《更路簿》

潭門鎮,地處海南省瓊海市東部沿海,潭門漁民是世界歷史上唯一連續開發西南沙的特有群體,潭門人已將黃巖島視為祖宗地,2016年10月,潭門鎮入選第一批中國特色小鎮。潭門鎮距離瓊海高鐵站和博鰲高鐵站僅有20公里,30分鐘車程。

海南瓊海的潭門鎮,南海被稱“祖宗海”,600多年的《更路簿》

這天一早,吳愛惠就開始忙碌起來。按照潭門的習俗,丈夫捕魚歸來的日子,她要包餃子,燉雞湯,用可口的飯菜為丈夫接風洗塵,撫慰親人在海上的辛勞,慶祝豐收。

海南瓊海的潭門鎮,南海被稱“祖宗海”,600多年的《更路簿》

耕海牧漁是潭門世代遵循的生活方式。千百年來,漁民們駕駛著漁船,在蔚藍的大海上辛勤勞作,對他們來說,這片海既是賴以生存的地方,也是世代守護的家園。從潭門漁港出發,前往中國南海的各個島礁,最遠的地方也只需要一週左右的時間。千百年來,勤勞勇敢的潭門漁民,祖祖輩輩都在耕耘著南海,也收穫著生活的希望。

海南瓊海的潭門鎮,南海被稱“祖宗海”,600多年的《更路簿》

潭門鎮位於海南省瓊海市,臨海而建的小鎮因海而興,3萬多潭門人至今保留著傳統農耕和捕魚相結合的生活方式。不出海的日子裡,男人們修補漁船,耕種農田;女人們則忙著晾曬魚乾,操持家務。在漁船沒有機械動力的年代裡,漁民使用古老的帆船,依靠著季風和洋流出海捕魚,潭門也就成為前往南海最便捷的港口。

海南瓊海的潭門鎮,南海被稱“祖宗海”,600多年的《更路簿》

漢代的時候,主要是在近海打魚;唐代宋代,他們就逐漸地把船從近海開往遠海。每年十一月,起了東北風,他們就藉著東北風一直往南走,就是現在的西沙、南沙。唐宋時期,造船業發展迅速,潭門漁民建造起可以遠航的帆船前往南海。那是一片從未有人涉足的海域,水藍沙白,物產豐饒,因為南海多島礁,潭門人便把那裡稱為“石塘”,直到今天,當地還流傳著“千里長沙,萬里石塘”的說法。

海南瓊海的潭門鎮,南海被稱“祖宗海”,600多年的《更路簿》

明清時期,閩浙一帶的移民大量遷入潭門,海港小鎮逐漸興盛。來自南海的海產和東南亞一帶的商品,在港口自由貿易。漁具,柴米油鹽等生產生活物資,從這裡出港,為南海島礁上的漁民提供補給。

海南瓊海的潭門鎮,南海被稱“祖宗海”,600多年的《更路簿》

宋代有一本書叫《諸蕃志》,它裡面就有一章寫到,裡面的港口有市舶,有很大很大的商船。官員都派人到下面來,到鎮裡來收稅,收稅來作為政府的財政開支。千百年來,一代代潭門人從這裡揚帆起航,他們乘風浪,闖南海,辛勤耕耘在這片遼闊的大海上,在潭門人的口中,美麗富饒的南海,被他們稱為“祖宗海”。

海南瓊海的潭門鎮,南海被稱“祖宗海”,600多年的《更路簿》

在沒有導航和氣象預報的過去,潭門漁民出海航行危險重重。為了能夠安全返航,他們對航海經驗加以總結,並且在實踐中不斷地修正、完善,逐漸形成了一種《更路簿》。至今,這些《更路簿》,依然凝聚著潭門人的記憶,承載著他們的歷史。

海南瓊海的潭門鎮,南海被稱“祖宗海”,600多年的《更路簿》

《更路簿》被稱為文字版的航海圖,也是潭門人的航海日記,保存下來的《更路簿》最早形成於元代,迄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24個不同版本的《更路簿》,成為潭門人世代耕耘南海的歷史見證。

海南瓊海的潭門鎮,南海被稱“祖宗海”,600多年的《更路簿》

老船長盧老伯珍藏著一本傳了六代人的《更路簿》。在他的記憶中,漁民每次出海最重要的物件,一個是羅盤,另一個就是《更路簿》。依靠著羅盤,漁船才確定航行方向;而《更路簿》則記載著南海各個島礁的名稱,以及從潭門港前往那些島礁的路線和里程。

海南瓊海的潭門鎮,南海被稱“祖宗海”,600多年的《更路簿》

盧老伯說,‘更’就是距離,一更船等於現在的十海里。上面的‘乾、坤’是指南針。這個是‘乾、坤’。這24個字360度,一個格是15度。比如說你的船現在是在三圈,你要從三圈開到羅孔,就用上面這個‘乾、巽’,‘乾、巽’這個方向開,往東南方向開,就這樣的。這裡是‘三十七更’往東南,它上面寫‘東南’。

海南瓊海的潭門鎮,南海被稱“祖宗海”,600多年的《更路簿》

《更路簿》中,記錄著南海100多處島礁的名字,和200多條捕魚航線,在沒有人發現這些島礁之前,潭門人憑藉著智慧和勇氣,成為了它們的主人。每次出海,只要發現陌生地方,漁民就會給它們命名,現在的永興島,在《更路簿》中的古名叫做“貓注”,太平島叫“黃山馬”,仁愛礁稱為“斷節”,這些用潭門土話起的名字,既是航程中的地標,也是潭門人對南海各個漁場的標註。

海南瓊海的潭門鎮,南海被稱“祖宗海”,600多年的《更路簿》

在變幻莫測的大海上,隨時會面臨各種未知的風險。在潭門人看來,《更路簿》就是先輩們用心血繪製的航海指南,上面的每一個字都來之不易,有的甚至是用生命換取的經驗。20世紀40年代,盧老伯的父親跟隨艦隊到南海一帶捕魚,一天晚上,漁船行駛到西沙時,海面上突然颳起一陣強風。

海南瓊海的潭門鎮,南海被稱“祖宗海”,600多年的《更路簿》

盧老伯的父親說:“船桅被風吹斷了,風太大,船開不了,只能順著風吹到南沙。”漁船在海上漂泊了整整五天,食物和淡水也慢慢耗盡。就在漁民們快要絕望的時候,他們通過《更路簿》的描述,認出了一座島礁。我們就有目標了,船長就用《更路簿》還有羅盤,我們就找到了‘黃山馬’的島礁,這樣我們漁民才上島找了木材做船桅。漁船修好後,船員們按照《更路簿》指引的路線,平安返航。

海南瓊海的潭門鎮,南海被稱“祖宗海”,600多年的《更路簿》

回到家中,盧老伯記得父親不但把這條遇險的航線,補充進了自家的《更路簿》中,還囑咐他要反覆背誦。在當上船長之前,《更路簿》的內容,就已經一字不差地記在他的腦海裡,憑著這些祖輩的航海經驗,盧老伯在南海縱橫40多年從未迷航,護佑了他一生的平安。

海南瓊海的潭門鎮,南海被稱“祖宗海”,600多年的《更路簿》

近年來,隨著《更路簿》成為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盧老伯成為了代表性傳承人。他和許多漁民一起,集資籌建了一座更路簿博覽館,紀念前輩們開發南海,在海上拼搏的精神。如今,隨著現代化漁業的發展,機械作業取代了人工捕撈,衛星導航取代了《更路簿》。雖然失去了往日的作用,但是手冊裡的每一行字,每一個地名,都是漁民心中最難忘的記憶和情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