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裡五臺 | 唐風吹拂南禪寺

夢裡五臺 | 唐風吹拂南禪寺


曾有人問我,不去大漠深處的敦煌,還有哪裡可以感受濃烈的唐風撲面而來的悸動感?


我回道:“去山西吧,哪裡有夢裡五臺,百轉千回佛光寺,唐風吹拂南禪寺,可以一次性滿足你對大唐無限的嚮往,所有夢境中的美好,都會在踏入大殿的那一刻,化為現實。”


這個鄉野的小廟,躲過了一次次“滅佛”運動,甚至與梁思成擦肩而過,彷彿被世人遺忘一般,安靜的躲在你身後,這一躲就是千年。


直到上個世紀50年代,南禪寺,這個位於五臺縣李家莊西側土坡上,毫不起眼的鄉村小廟,佛光重現,中國現存最早的唐代木結構建築呼之欲出,傾國傾城。


據柴澤俊的文章顯示,南禪寺在1953年被發現時,除了唐代建築的大殿外,還有明代建築龍王殿、清代建築伽藍殿、羅漢殿、文殊殿、觀音殿(山門)以及東側的閻王殿、僧房等附屬建築。


被發現的八年之後,國家公佈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錄,南禪寺和佛光寺一起被國務院公佈,成為赫赫有名的第一批“國保”。此後,因1966年的邢臺地震,大殿有不同程度的毀壞,樑架傾斜,木構件劈裂嚴重。至1974年9月,山西省開始了為期一年的修復保護工程。這次修葺,恢復了唐代的原制。仔細看老照片,南禪寺可謂今昔容顏大變。


南禪寺的修造記錄鮮見於史料,文獻中只有隻言片語的記載。寺內有明清碑刻幾通,可作參考。然而直接力證大殿為唐代建築的材料,還是位於明間西縫樑架中,平梁底皮的一行墨書題記:“因舊名峕大唐建中三年歲次壬戌月居戊申丙寅朔庚午日癸未時重修殿法顯等謹志”,這與現存大殿結構相互印證,說明南禪寺大殿至遲重修於唐建中三年,或許始建年代更早一些。


大殿重修後的六十年餘年,大唐經歷了聲勢浩大,震動朝野的“會昌法難”。這是中國古代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滅佛運動,彼時的大唐除國都長安和幾個大城市還保留有佛寺外,其餘各地寺廟盡數拆毀,僧尼敕令還俗。根據史料記載,拆毀大廟464處,還俗僧尼26500人,拆毀小廟40000餘處,收歸皇室所有的良田數千頃,奴婢15萬人。


柴澤俊在其文章《南禪寺大殿修復》中指出,從幾十年的考古調查中得知,會昌法難之前的木構建築物,有確切年代的只有南禪寺大殿一處。足見南禪寺彌足珍貴。


南禪寺之所以能躲過滅佛運動,大概是因為所在窮鄉僻壤,遠離宗教中心和大城市,不被人關注,加之鄉民篤信,刻意保護。這才為我們留下了如此精彩絕倫的唐代木構建築和殿內無與倫比的唐代原裝彩塑一堂。


夢裡五臺 | 唐風吹拂南禪寺


夢裡五臺 | 唐風吹拂南禪寺


南禪寺大殿自建中三年重修以來,迄今一千二百餘年,歷經數次大修,有墨書記載的便有宋元佑元年(1086)的一次大修,這次大修一般推斷與公元1038年的春季定襄大地震有關。定襄古代屬於忻州,距南禪寺所在地李家莊僅有三十餘公里。根據《中國地震目錄》記載,定襄大地震震中便在定襄和忻縣一帶,震級為7.5級,震中烈度10度。李家莊距離震中如此之近,是地震的重災區,難免受到影響。


宋代重修後在大殿內明間兩根大梁底皮下留有墨書題記曰:“維歲次丙寅元祐元年三月十一日豎柱抬枋,南社都維那侯真,付維那霍鏈”。通過題記可知,這是一次規模較大的落架大修。大殿內的柱子,可能有幾根便是這一次重修所更換。其中前簷明間西柱內側,還保留有宋政和元年(1111)遊人的墨書題記。


宋修後的南禪寺又經歷幾次不同程度的修葺維護。有記錄的有元至正三年,修補了大殿的塑像。清嘉慶二十五年和同治十二年,全寺又進行了修葺。根據柴澤俊的文章,寺內除了明隆慶元年所建的龍王殿外,其餘各配殿均是清代作品。


及至近世,規模最大的一次修葺工程便是前述1974年的大修。在這次大修中,工程人員恢復了唐代原有的舊制,重現了唐風。但是卻拆除了宋元以來維修的痕跡,這些做法是否合適有待商榷。


夢裡五臺 | 唐風吹拂南禪寺


如今的南禪寺大殿是整個寺院的核心建築,也是全寺唯一保存有彩塑的殿宇。大殿面闊進深各三間,面寬約16米,進深約14米,大致呈正方形。大殿立於寬敞的月臺之上,屋架凝練,小巧玲瓏,殿內無柱,稍微內傾,柱底墊有圓形石墩。大殿斗拱碩大,單簷歇山式建築,平緩莊重大氣,屋簷奮力向外延伸,如鳥斯革,如翬斯飛,盡顯大唐建築的氣勢雄渾與高貴雍容。


夢裡五臺 | 唐風吹拂南禪寺


夢裡五臺 | 唐風吹拂南禪寺


夢裡五臺 | 唐風吹拂南禪寺

夢裡五臺 | 唐風吹拂南禪寺


南禪寺除唐代大殿外,最為引人矚目的便是殿內整堂唐代彩塑。這是除敦煌石窟外,木結構建築內僅有為數不多的唐代彩塑。彩塑分佈於大殿內的佛壇之上,本有彩塑17尊,令人氣憤的是,歷經千年風霜而獨存的唐塑,在1999年冬遭遇“南禪劫”,2尊供養菩薩和1尊獅童被歹人盜走,其餘彩塑也遭受不同程度的損壞。目前,佛壇之上僅有14尊彩塑和2尊供養菩薩的殘座。


山西合省寺廟宮觀有歷代彩塑13000餘尊,然唐代彩塑只有區區82尊,較少經歷後代重妝,仍保存有原塑之風的僅有南禪寺大殿內的這14尊,進殿觀之如沐唐風。


李澤厚在《美的歷程》中說:“北魏的雕塑,從雲岡早期的威嚴莊重到龍門、敦煌,特別是麥積山成熟期的秀骨清相,長臉細頸、衣褶繁複而飄動,那種神情奕奕,飄逸自得,似乎去盡人間煙火氣的風度,形成了中國雕塑藝術的理想美的高峰。……秀骨清相,婉雅俊逸明顯消退,隋塑的方面大耳、短頸粗體、樸達拙重是過渡特徵,到唐代,便以健康豐滿的形態出現了。與那種超凡絕塵、充滿不可言說的智慧和精神性不同,唐代雕塑代之以更多的人情味和親切感。佛像變得更慈祥和藹,關懷現世,似乎極願接近世間,幫助人們。 ”



這種從宗教的神聖性到世俗的人間化,是自北魏至隋唐藝術的一個重大轉折。南禪寺的大殿是鄉民信仰的中心,是鄉民精神寄託的家園,人們需要宗教慰藉內心,撫平創傷。宗教也需要展示給它的信眾以仁愛、慈祥、關懷,以一種悲憫的情愫,注視著參拜者。南禪寺大殿裡的彩塑非常好的做到了這一點,殿內唐塑分佈疏密有致,使人無論處於任何一個角落,只要一抬頭,便能迎來佛、菩薩、弟子溫暖的目光。


大殿造像唐風吹佛,盡顯人間情懷,菩薩呈S狀,超凡脫俗,金剛威武,形象剛勁,菩薩的端莊柔媚,金剛的勇猛至堅,佛的溫婉微笑,悲天憫人,大唐氣度恢弘壯闊,氣勢磅礴,於一鄉村小殿中,一覽無餘。金維諾教授將盛唐以吳道子為代表的佛教造像稱為“吳家樣”,而到中晚唐,則有畫家周昉的創意,極盡端莊柔麗之體,是為“周家樣”。南禪寺彩塑之風姿,就是這一風尚下的產物。


夢裡五臺 | 唐風吹拂南禪寺


夢裡五臺 | 唐風吹拂南禪寺


夢裡五臺 | 唐風吹拂南禪寺


夢裡五臺 | 唐風吹拂南禪寺


夢裡五臺 | 唐風吹拂南禪寺


夢裡五臺 | 唐風吹拂南禪寺


夢裡五臺 | 唐風吹拂南禪寺


夢裡五臺 | 唐風吹拂南禪寺


夢裡五臺 | 唐風吹拂南禪寺


夢裡五臺 | 唐風吹拂南禪寺


夢裡五臺 | 唐風吹拂南禪寺


夢裡五臺 | 唐風吹拂南禪寺


夢裡五臺 | 唐風吹拂南禪寺


夢裡五臺 | 唐風吹拂南禪寺


夢裡五臺 | 唐風吹拂南禪寺


夢裡五臺 | 唐風吹拂南禪寺


夢裡五臺 | 唐風吹拂南禪寺


夢裡五臺 | 唐風吹拂南禪寺


夢裡五臺 | 唐風吹拂南禪寺


夢裡五臺 | 唐風吹拂南禪寺


夢裡五臺 | 唐風吹拂南禪寺


夢裡五臺 | 唐風吹拂南禪寺


夢裡五臺 | 唐風吹拂南禪寺


夢裡五臺 | 唐風吹拂南禪寺


夢裡五臺 | 唐風吹拂南禪寺


夢裡五臺 | 唐風吹拂南禪寺


夢裡五臺 | 唐風吹拂南禪寺


唐代彩塑的美除了雍容華貴的人間煙火之美,還有塑造工藝雖然千佛一面,卻包含匠心的手工之美。這種美體現的是唐代無比自信開放的風度和來自一種有序的信仰之美。我們有理由相信,塑造這些彩塑的匠人或許是籍籍無名之輩,抑或就是鄉民中的某一個人,但是卻有一顆對佛教無比虔誠的心。他們將自己的信仰融入到泥中,施以在彩繪之上,鐫刻在內心的最深處。這是信仰的力量,也是宗教之美最深刻的體現。


唐代以後的宗教造像,陷入一輪又一輪的世俗化中,到了宋代達到巔峰。物極必反,既具有宗教的神聖性,又飽含人間的世俗化,並完美結合的只在大唐,空前絕後。


夢裡五臺 | 唐風吹拂南禪寺


夢裡五臺 | 唐風吹拂南禪寺


夢裡五臺 | 唐風吹拂南禪寺


夢裡五臺 | 唐風吹拂南禪寺


我曾數次來過南禪寺,有專為尋訪的朝聖,也有順路而至的閒情。但無論那一次,都的深深流連忘返於這個鄉野中精緻的唐代大殿裡,凝望著鐵柵欄裡的唐代彩塑,思緒從敦煌到巴蜀,從巴蜀飛躍到龍門,自龍門轉換到五臺,心神遨遊,馳騁天地間。亦或依靠在牆邊,仰望碩大的斗拱,佛光寺、廣仁王廟、開元寺鐘樓,一一浮現,心如屋簷,縱馬天涯,自由飛翔。


這也是一種美的歷程,不是身處象牙塔裡的大學校園和書齋,而是縱馬河山,尋跡舊夢,浪跡天下,相逢這些古物的瞬間。既是遇見了他們,也是遇見了自己。


在五臺,一個午後的鄉野大殿裡,唐風盡情吹拂著我的臉龐。


時空如同倒流一般,回到782年的唐代。


自由而愜意,溫存而動人。


夢裡五臺 | 唐風吹拂南禪寺

夢裡五臺 | 唐風吹拂南禪寺

夢裡五臺 | 唐風吹拂南禪寺

夢裡五臺 | 唐風吹拂南禪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