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謙虛而是心虛”“培養成長性思維吧”

作者 l 書喬

前陣子,有個妹子找我聊天,聊之前列了幾個需要我給她解答的問題。一看下來,目標很上進,但包含了很多自我否定的內容。

比如她會問“覺得自己智商不高,情商又不夠,如何在職場得到肯定”等等。

然而這個女同學,是一個平時頗受歡迎人,顏值氣質、學歷單位等綜合條件也很不錯。

跟一些朋友聊起這個話題,發現很多人,不管成就大小,都曾或多或少被不自信困擾,嚴重的,有些會有冒充者人格。

像是在《哈利·波特》的電影系列當中,扮演赫敏這個角色的艾瑪沃特森。

“我不是謙虛而是心虛”“培養成長性思維吧”

她說“我所努力取得的成就,根本沒有辦法增加我的自信心,反而是令我更加感覺到我很無能。我常常擔心憂慮,就怕被別人發現,我其實是一個冒牌貨我根本就不配擁有我的名聲,擁有目前所擁有的這一切。”

適當的自我否定,能讓我們保持清醒,阻止了我們自我膨脹。而超過了平衡,就會構成困擾。

跨越自卑到自信,網絡上有很多方法,比如有的會教你,對著鏡子喊“我是最棒的”,但這種表面的功夫也許只是短暫的有用,關鍵還是要改變認知與思維。

成長性思維是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提出的理論,具備成長性思維的人往往目標明確,熱衷學習,有樂觀精神和成功信念,即使當前表現不佳也不妨礙他們繼續努力。

“我不是謙虛而是心虛”“培養成長性思維吧”

而相反,固定思維的人認為一個人的智力水平幾乎是固定的,後天的努力基本沒有太大的意義。他們往往很關注當前自己的表現,常常害怕自己表現不好而直接放棄努力。

成長性思維看起來很妙,回到我們日常的生活中,我們要如何去踐行?

01、不要輕易給自己貼負面標籤

小時候被家長訓,他們最後總會來一句拷問:“你知道錯了嗎?下次還這樣做嗎?”作為一個倔強的小孩,時常會懟回一句:“不確定,因為我就是這樣!”

當我們長大,不再是那個不明事理的小孩,但我們有時還是會往自己貼上負面標籤,“我就是這樣的人,沒辦法”來掩飾自己。但這些負面的標籤,又不斷地產生消極的暗示,讓人越來越不自信。

我自己也會有一些局部自卑。幼兒園第一次課的時候,興高采烈地跟著小朋友們去舞臺跳舞,然而老師把我扯下來,說我不行,手腳不協調,笨手笨腳,讓我回座位坐著。

“我不是謙虛而是心虛”“培養成長性思維吧”

往後的年月裡,每當學習新的體操,尤其是軍訓,都會不由自主緊張冒汗,擔心自己肢體不協調,左右不分出醜。也絕對不會去參加任何跟舞蹈相關的活動。

去年,剛好有一次瑜伽課改成舞蹈課,課程結束後,舞蹈老師跟我說,我做得很好。那一刻,有種百感交集的感覺。

後來,跟其他人一起訓練,知道做的不算好,但也沒那麼差,就跟大多數普通人一樣。再也不會在其他人面前提起自己“笨手笨腳”這個標籤。

有一些朋友,經常會說,我就是典型的天秤座,容易糾結。也有的會說,我就是典型的藍色性格的人,心思細膩但容易想很多。

然後我問她們,那你覺得我是什麼星座,哪種人格,得到的答案都不一樣。

只是把人分成幾種或十幾種,容易讓人忽略了個人的獨特性。況且,我們看星座,做性格測試,更多的時候,是拿來參考,目的不是強化自己的缺點,而是讓自己去揚長避短,去改進。

“我不是謙虛而是心虛”“培養成長性思維吧”

02、用“我還不會”來代替“我不會”

第一季的《奇葩大會》,曾經邀請到著名京劇演員王珮瑜老師。

在她的分享中,有這麼一句話,講得非常好,她說:“這世界上,其實只有兩種人,一種是喜歡京劇的人,還有一種是,還不知道自己喜歡京劇的人。”

同樣一句話,一般人會說:“世界上只有兩種人,喜歡京劇的人,和不喜歡京劇的人”。

而王佩瑜老師的話精彩就在於,這會讓同一件事,變得更積極,也讓一句話說出來,有了更多的包容性和彈性。

一個朋友,在行業上已經有一定的積累,想整理輸出自己的見解,卻遲遲沒動筆。

他告訴我,猶豫的點在於,覺得自己沒有什麼成就,感覺寫出來得不到認可。

其實,不是不被認可,只是還沒有被得到認可,做個人品牌就像一場修行,對照著目標,把自己變好,不是更好嗎。

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學會使用一個詞,叫做“還沒有”,或者是“還不會”。

我們不要輕易地說“我不會唱這首歌”,“我不會寫作”;

我們說“我還不會唱這首歌”,“我還不會寫作”,“我還沒有到國外去工作過”。。。

這麼一個小小的詞“還沒有”、“還不會”,能夠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它會讓我們覺得“自己不是做不到,只是時間還沒有到來。”

“我不是謙虛而是心虛”“培養成長性思維吧”

03、讚美別人,肯定自己

有的人看到漂亮女生銷售業績好,就說她是靠臉的,看到一些老師課程賣得好,就說他們是在割韭菜。。。

一旦沒有辦法像對方一樣的出色,就會感覺到受到威脅,用這種貶低對方來批判,這其實是一種反向的自卑。

而真正自信的人,會發自內心,大方地給別人正面的反饋和讚美。

“我不是謙虛而是心虛”“培養成長性思維吧”

她們不會擔心對方的優秀會給自己帶來競爭,相反,她覺得這是一件好事,她可以從對方身上學到成功的經驗和優秀的品質。

前陣子“誇誇群”很火,甚至某些地方都有了付費“夸人”的業務。如果有功能相反的,比如“噴噴群”,我想應該沒人願意加入吧。理由很簡單,“被誇”會讓人心情好,變得更自信。

職場中,有一些管理者,看到員工做得不好是會批評,做得好的時候卻覺得是理所當然。對職場人來說,尤其是對剛入職場的新人,很多時候,他們需要一個由衷的肯定。

所以不要吝嗇自己的讚美,當你真心表達,讚美別人的時候,也就是肯定自己。在別人的優點中,肯定了自己的眼光;在別人的表現中,肯定了自己的觀察。

結語

自信是一個綜合特徵,要從一個敏感、消極的人,變成大方、坦然的,這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我們去改變思維,用思維來影響行動。

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就算意識到了自己的當前侷限性,也會用信心去驅使行動,用自己踏實和努力,在挫折中總結反思,改進,繼續前行。

慢慢地從0到1,從無到有,積累結果與成就,形成一個正向循環,慢慢地印證個人能力,讓自己越來越優秀。

不是你變優秀了才能自信,而是你變自信了才能更優秀。

PS: 寫了這麼多,如果你覺得有用,請點贊讓更多人看到。

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書喬 (ID xqzwsz),

回覆【PPT】,送你200套商務PPT;

回覆【品牌】,送你170份優秀提案;

回覆【時間】,送你時間管理純乾貨;

回覆【營銷】,送你30本經典營銷電子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