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包產到戶最早的村,並非小崗村

中國包產到戶最早的村,並非小崗村


40年前,中國的改革是從農村開始的,農村的改革是從安徽開始的。

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的“18個紅手印”早已是家喻戶曉,不過,早在小崗人“大包乾”20多年前,在晉西邊陲的兩個小山村就實行了包產到戶。

中國包產到戶最早的村,並非小崗村


離石縣薛家山王家山兩個村子(現在已經合併叫薛王山)位於晉西黃河邊,1955年由於收成太差不僅沒有糧食,就是連喂牛驢的草也難以過冬,萬般無奈的情況下兩村幹部只能忍痛將耕牛和拉車驢馬都賣掉, 想第二年開春再買回。可是誰想第二年開春牛羊驢馬都漲價,年前賣掉兩頭牛的錢也難以買回一頭牛,兩村各生產隊派出的人跑遍方圓百里,眼看到入種時節仍然沒有買回一頭牛,莊戶人家時節不等人,春不入種秋就無收,愁壞了兩村幹部,天天開會 想不出一點辦法。

這天年歲已高薛家山村主任向年齡小几歲的王家山村支書提出了一個辦法,把土地分給村民讓村民白天晚上趕著拿鐵鍬鋤頭刨地,抓緊了玉米.高粱等雖然已經誤了入種時節,但穀子.糜子.蕎麥.土豆等還能趕的上時節,這樣全村人或許可以保命度過難關,但幹部一定會得到上級嚴格批鬥甚至....... 如果你敢咱兩就豁出去做主吧,王書記沉思良久終於點了點頭說幹吧,也別無他法了就是不這樣幹到秋後顆粒無收也一樣會挨處分的,幹了咱兩受處分至少還能讓村民有點活法。當晚兩村連夜召開生產隊長以上會議,1:把土地分給村民自己入種,收入30%歸集體交徵購70%歸各戶。2:如果上級來人問起就說各家都是掙工分給集體種了......。就這樣薛王山村1956年就開始了包產到戶,群眾積極性空前高漲,加上當年秋雨多,雖然晚種的莊稼都得到了很好的收成,全村人喜滋滋的收藏了糧食但都不透漏包產到戶的消息.......

世上那有不透風的牆,1956年離石縣縣委書記王健與晉中市委書記因事進京,順便去看望了國家輕紡織工業部副部長王達成,到王達成辦公室王部長給二人倒水後,直接就問王健書記:你作為離石縣委書記,你知道離石縣有個薛王家山嗎?這兩個村子現在什麼情況?王健回答知道知道,那兩個村子在離石縣邊上,情況嗎很一般也不富也還不算貧窮,您老不就是王家山的嗎,有什麼吩咐我照辦就是。王達成部長聽後由說轉怒,我對你有什麼吩咐,你們兩個作為地方高官,對地方的事什麼都不清楚,捎說捎的從抽屜裡拿出一份信摔到桌子上說你們自己看看吧,薛王山已經搞單幹啦。王健書記顫抖的拿起信打開,只見信上寫到“.......哥壞事變好事,集體由於沒錢買不起耕牛,今年把土地分給社員單幹,加上年景不賴獲得豐收,吃飯問題已經解決了請放心......”看完信王健書記和晉中市委書記連忙向王部長道歉,並且保證立即回去解決此問題。王健書記回離石後真的縣委都沒去,首先去了方山國營牧場,跟牧場借耕牛給了王家山每個生產隊一頭牛(據說20多年後牧場要錢還是王家山村民貸款還了)。兩個最早的包產到戶單幹村就這樣被停了。

中國包產到戶最早的村,並非小崗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